每日經濟新聞 2024-04-29 08:00:29
每經記者 陳利 每經編輯 魏文藝
| 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
NO.1 成都全面取消樓市限購及搖號選房
4月28日,成都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通知》,自4月29日起,成都全市范圍內住房交易不再審核購房資格,全市商品住房項目不再實施公證搖號選房,由企業自主銷售,對社會關注度較高的熱點項目,鼓勵企業采取公證搖號選房銷售。在推動供需平衡方面,成都將鼓勵市場主體將自有閑置和低效利用的商業辦公等非居住存量房屋按相關要求改建為保障性租賃住房;深化實施經營性建設用地供應“紅、橙、綠”三色管理機制,對存量規模較大、房屋銷售周期較長區域適當減少用地供應,促進區域供需平衡。此外,成都還調整公積金貸款額度,符合條件的多子女家庭,購買首套住房的,雙繳存人家庭最高貸款額度從80萬元調整為90萬元,單繳存人家庭最高貸款額度從40萬元調整為50萬元。
點評:成都住房市場正在進一步放開,取消這些限制一方面可以降低購房者的購房門檻,另一方面也給予開發商更大的銷售自主權,有助于縮短銷售周期,提升市場活力。此外,鼓勵轉化閑置商業辦公用房為租賃住房,既解決了某些用房的滯銷問題,也增加了住房市場的供應,利好于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
NO.2 南京試點開展存量住房“以舊換新”
4月27日,南京安居微信公眾號發布南京安居建設集團關于開展存量住房“以舊換新”試點活動的公告,為有效支持改善性購房需求,南京安居建設集團將開展存量住房“以舊換新”試點活動。根據方案,試點期間,換購人可用一套或多套存量住房置換一套或多套新建商品住房,置換總價不高于所購新建商品住房總價的80%。存量住房收購價格以評估價為依據。活動時間為,公告發布之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首批試點限額2000套,額滿為止。存量住房限于位于南京市主城六區范圍內,不含自建住房、商業、辦公、公寓等。
點評:此政策可以激發改善性需求,促進新建商品住房的銷售,同時為存量房屋提供了流動性出口,可促進二手房市場的成交活躍度。該措施對于平衡新舊住房市場、推進庫存消化具有積極作用,同時也鼓勵了合理的住房置換和市場循環。限定活動的范圍和房屋類型,亦體現了政策的針對性和防風險的考慮。
NO.3 長沙取消限購一周咨詢量有所增加
據紅星新聞,4月18日起,長沙已全面取消限購。新政發布一周后,長沙某找房平臺新增了2000多套二手房掛牌。記者從長沙多個項目相關人士處了解到,新政影響暫時還未傳遞到各個具體項目上,但咨詢量確有增加。從業者在等待“五一”有一波客流小高峰的同時,也在等待“以舊換新”更多細則出臺。由長沙限售在本輪政策中并未放松,實際拉動效果仍待市場檢驗。
點評:這表明有一部分房產所有者在政策松綁的第一時間選擇出售,這可能與期待政策放寬后市場活躍度提升和房價潛力有關。不過限售政策依然存在,對于購房者的投資預期和市場整體流通性造成一定影響。
NO.4 萬科回應穆迪下調評級:堅持反對
4月27日,市場消息顯示,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將中國房地產龍頭企業萬科企業的信用評級由Ba1下調至Ba3。對此,萬科方面回應表示,目前公司經營保持穩定,合同銷售規模持續保持行業頭部地位,金融機構對公司的支持一如既往,深圳國資和大股東力挺公司,持續提供實質性的支持。萬科指出,評級機構基于對行業的悲觀展望以及對公司不確定性的擔憂,做出了調整公司評級的決定,未能全面有效的反映公司在經營、融資和流動性等方面的積極舉措,也會對市場產生誤導,加劇無必要的恐慌。對于穆迪所做出的決定,公司表示堅決反對,希望穆迪能夠準確評估和反映公司情況,維護市場穩定。
點評:穆迪下調萬科信用評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中國房地產行業前景的悲觀預期。萬科的回應則從企業自身狀況出發,試圖穩定市場情緒,并指出穆迪的評級決定未能充分反映公司實際情況。穆迪的評級調整依然有其市場影響力,可能對融資成本和投資者信心帶來不利影響。未來,萬科需要通過實質性的經營舉措來消除市場的疑慮,重新樹立信心。
NO.5 藍光發展正推進26.38億元違約票據償付
4月28日,藍光發展公告稱,其發行的兩期中期票據——20藍光MTN002和20藍光MTN003,票面利率為7.00%,均在2021年7月31日加速到期。公司未能按時兌付這兩期票據的本金及利息,導致未償付本息金額分別達到10.58億元和15.80億元,構成實質性違約。為應對違約情況,藍光發展已經召開了多期債券持有人會議,以討論違約后的相關工作。公司表示,將繼續與債券持有人保持溝通,響應持有人的訴求,并落實持有人會議的相關決議。同時,藍光發展承諾遵守信息披露規則,及時向債券持有人披露重大事項信息,并正在制定并推進償付方案,以落實償付資金。
點評:違約表明公司資金鏈出現問題,對投資者和市場信心均有負面影響。公司目前正在推進的償付方案,如能有效落實,有望部分恢復市場信心。然而,市場對此類違約的憂慮不會即刻消散,藍光發展需要展現出更強的資金運作能力和息債計劃的可行性,以減少市場對公司乃至整個行業風險的擔憂。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制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