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專訪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劉冬梅:加強頂層設計,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01 00:29:35

          ◎劉冬梅表示,自2014年京津冀國家戰略提出以來,三地協同創新一直是這一戰略的重要內容。

          ◎劉冬梅認為,當前還需要加強京津冀協同創新的頂層設計。可以探索開展區域性部省會商新機制,從中央層面組織三地圍繞科技創新中的共性問題,開展跨省跨部門的協商。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旭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周年。十年來,這一國家戰略不斷向縱深推進。

          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于4月25日至29日舉行。在27日舉行的京津冀協同創新與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劉冬梅作了《科技創新引領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主旨報告。

          劉冬梅在論壇上作主旨報告 每經記者 張蕊 攝

          論壇期間,劉冬梅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的專訪。她對記者表示,“這應該是中關村論壇第一次圍繞戰略性區域的協同創新發展舉辦的專題論壇,足見京津冀協同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采訪中,劉冬梅既介紹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年來取得的成效,也談及當前三地在協同創新方面仍面臨一些挑戰。她用“優勢互補,分工協作”來概括京津冀區域創新體系的特點,認為互利共贏、科學持續是三地協同創新的有效路徑。

          京津冀科技創新實力突出

          NBD:能否請您談談京津冀地區在協同創新方面的優勢?

          劉冬梅:自2014年京津冀國家戰略提出以來,三地協同創新一直是這一戰略的重要內容。經過十年的發展,京津冀協同創新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與成效。新時期繼續發揮科技創新在引領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具備良好基礎。

          劉冬梅出席論壇活動 圖片來源:主辦方

          具體而言,首先,京津冀地區科技創新實力非常強。有一組數據:京津冀的研發人員約占全國的10%,發表SCI(科學引文索引)國際論文量約占全國的18%,發明專利的擁有量約占全國的18%,基礎研究經費約占全國的1/4,每萬人發明專利的擁有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這些都表明京津冀有突出的科技創新實力。

          其次,談到跨行政區的協同創新,交通便利是一個重要的環境條件。經過十年的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已基本實現。目前整個京津冀地區交通非常便捷,網絡化、全覆蓋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已基本建成,這也為區域協同創新奠定了良好基礎。

          第三,這里擁有相對發達的科技產業集群。京津冀地區是我國制造業集中集聚重點區域之一,2022年區域GDP超過10萬億元,工業增加值超過2.5萬億元,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2.5萬家。中關村科學城、北京亦莊經開區、廊坊經開區、天開高教科創園等約20個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的高新科技產業集群,總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已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

          NBD:您如何評價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十年來的成效?

          劉冬梅:我認為整體上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的成效顯著。

          從區域創新評價的結果來看,北京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排名全國領先,位居第二位;天津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排名全國前列;河北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排名上升,2023年位居第21位,較2014年提高3位。

          具體而言,多層次規劃法規政策體系逐步構建,優勢互補分工協作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向縱深推進。

          北京國際科創中心原始創新策源能力顯著提升。全社會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保持6%左右,超過紐約、柏林等國際知名創新城市;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倍左右,涌現出一批世界級重大原創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項占全國30%左右,躋身全球百強科技集群前三名。

          京津冀國家高新技術創新中心加快布局。2020年建設我國第一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京津研發、河北轉化”的協同創新發展模式已初步形成。

          2013年至2022年,北京輸出天津技術合同成交額由38.8億元增長至82.1億元,年均增長率8.7%,有力帶動兩地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和先進制造領域發展;北京輸出河北技術合同成交額由32.4億元增長至274.8億元,年均增長率26.8%。2431家中關村企業在河北設立分支機構5163家。協同創新驅動區域產業發展取得新進展,科技賦能京津冀社會民生協同共治水平快速提升。

          京津冀區域協調治理體系還需完善

          NBD:您認為京津冀地區在協同創新方面是否也面臨一些挑戰?在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過程中,如何協調不同地區之間的利益關系?

          劉冬梅:雖然京津冀協同創新具有良好的基礎,但新時期也面臨新的挑戰。 

          一是市場對創新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這十年來,京津冀三地政府在協同創新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對接工作以政府牽頭組織為主,協會、聯盟和服務機構等市場化中介組織參與不足。如何在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的同時,充分調動市場的積極性,仍然還有潛力和空間。

          二是協調的區域治理體系還有待完善。

          比如京津冀在高新技術企業整體搬遷資質互認、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等方面實現了政策互通互認,但仍有一些資質互認存在堵點。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均衡,特別是河北相對缺乏優質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造成吸引高層次人才的現實困難。

          三是創新要素的區域流動還不夠順暢。

          如三地科技創新券政策的申請限額和使用要求等政策要點不同,執行效果也就存在差異。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先行先試政策受行政區界線的限制較大,在津冀地區尚無法同時適用,限制了科技要素向津冀地區的流動。

          河北深州依托區位優勢,積極承接京津家居產業轉移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加強京津冀協同創新的頂層設計

          NBD:針對京津冀地區的科技創新需求和特點,您認為應如何構建更加精準有效的科技政策體系?未來京津冀協同創新的重點發展方向是什么?

          劉冬梅:我認為首要的任務是加強京津冀協同創新的頂層設計。

          首先可以探索開展區域性部省會商新機制。從中央層面組織三地圍繞科技創新中的共性問題,開展跨省跨部門的協商。

          與此同時,要不斷完善京津冀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協同工作機制,比如借鑒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中一些機制性的舉措。

          此外,應關注京津冀科技創新智庫網絡的建設,讓智庫為科技創新提供前瞻性的思考和有效咨詢。推動建立三地協同創新能力統計監測制度也很必要,這可以為區域間合作能力的評判提供科學依據。

          其次要推動京津冀創新資源高水平共建共享。要持續推進北京現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和重大科學儀器設備向津冀開放,促進創新資源的共用共享。

          通過引導三地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科技人才聯合培養和技術人才聯合選拔機制,探索建立京津冀事業單位人才兼職限制等鼓勵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同時,要強化三地信息服務平臺和科研成果數據庫等前沿成果匯集。

          三是實施京津冀應用場景建設行動。依托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強化三地在虛擬現實、生命健康、腦科學等前沿技術領域應用場景的合作共建。聚焦重點行業智能化、數字化升級改造需求布局建設數字化應用場景。面向開發應用場景打造主題園區特色承接平臺并實施配套項目。

          四是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的科技創新生態系統。比如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跨區域遷移資質資格互認清單,明確跨區域成果轉化涉及的稅收、產值利益分享機制,逐步解決京津冀創新券異地領用兌付難題,突破市場準入標準、安全管理與監督等影響創新要素跨區域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等。

          區域創新生態下一步應重點關注數智結合

          NBD:剛才您也提到了,像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快速發展,這些新技術對于區域創新生態會有一個積極的影響嗎?

          劉冬梅:肯定會的。無論是數字產業化還是產業數字化,對于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都具有現實意義。通過數字經濟賦能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加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也可以對未來產業發展起到一個很好的促進作用。

          我們整個國家都在大力推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發展,京津冀也不例外。數字經濟、人工智能肯定對整個京津冀產業水平的提升有很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果放到區域層面來談,在數字經濟和智能化背景下,京津冀的創新其實是賦予了新的內涵。京津冀怎么把數智結合做得更好更有效,也是下一步區域創新體系里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蕊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京津冀 科技創新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日韩动漫精品一区 | 亚洲乱码AV中文一区二区 | 午夜自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演员表 | 思思久99在热线女精品视频 | 日韩中文字幕第二页 | 亚洲欧美变态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