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09 18:31:06
當下新能源汽車迅猛發展之際,新能源車險正面臨成長的陣痛。近日,螞蟻保新能源車險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經測算,將違章、超速等動態數據加入定價模型后,38%的用戶會享受到更低的價格,15%的高風險用戶會報出更高的價格。
每經記者 涂穎浩 每經編輯 馬子卿
5月9日,螞蟻保以自研的可信隱私計算技術框架“隱語”為基礎,與保險公司共同研發車險“聯合定價”技術正式上線,這一技術綜合了“從車因素”和“從人因素”,助力保險公司準確判斷風險后,再給出合理報價。
“險企喊虧,車主嫌貴”。當下新能源汽車迅猛發展之際,新能源車險正面臨成長的陣痛。在業內人士看來,提升定價精準度,不僅能夠更有效地解決客戶“投保難、保費貴”的問題,同時也可以緩解保險公司面臨的虧損現象。
據了解,傳統保險公司新能源車險目前定價的基礎仍是“從車”數據,“從人”數據則是相對靜態的,主要是基于已知投保的情況下,結合第三方的數據刻畫了解投保人/被保險人。如果加入動態的“從人”數據,對于新能源車險定價模型帶來哪些改變?近日,螞蟻保新能源車險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經測算,將違章、超速等動態數據加入定價模型后,38%的用戶會享受到更低的價格,15%的高風險用戶會報出更高的價格。
今年1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下發《關于切實做好新能源車險承保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全面排查整改,取消不合理承保限制。各財險公司要對系統內新能源車險承保政策和考核指標開展全面排查,不得在系統管控、核保政策等方面對特定新能源車型采取“一刀切”等不合理的限制承保措施,調整對新能源車險設置的不合理考核目標。
保險公司對“一刀切”拒保的背后,在于過高的賠付率和較高的維修成本。據了解,目前行業大部分保險公司車險的整體經營仍是虧損的,對風險和賠付更高的新能源車則會更加謹慎?!睹咳战洕侣劇酚浾邚臉I內了解到,2022年新能源車險行業的綜合成本率約為101%,到2023年這一數據約為110%。
“目前新能源車險定價策略主要是從車的。”在螞蟻保新能源車險負責人張怡文看來,此前一些地區特定車型“一刀切”拒保問題,本質上沒有幫保險公司區分出風險。據了解,靜態的從人數據包括車主的性別、年齡,而動態的從人數據比如說違章、超速這一類。如果能增加動態的從人數據,可以幫助保險公司在現有模型的基礎上,對定價模型作出補充。
通過數據共享,能幫助保險公司提升新能源車輛定價的顆粒度和精準度。張怡文告訴記者,新能源車險用戶群體相對更年輕,平臺通過對數據的挖掘配合模型AI算法,幫助保險公司彌補數據缺失的劣勢。例如,加入動態的車險網數據對新能源車風險數據作了補充;基于車輛的信息,豐富了新能源三電等基礎信息,比如說電池一些充放電行為,急加速、急減速這些行為,這些維度上對車輛數據有一個很好的補充。
數據安全問題,是保險公司定價模型中不容忽視的一環。此次螞蟻保聯合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平洋產險、中國人壽財險等多家保險公司共同研發上線了車險“聯合定價”技術,應用的是可信隱私計算技術,張怡文解釋稱,保險公司更了解理賠,螞蟻保更了解用戶,各家對自己用戶隱私合規性非常高,這就需要一個雙方都可信的但不可見的平臺,通過這些解決方案,才能實現保險公司共建模型。
優化新能源車險的定價機制,讓車主“有??赏?rdquo;,也讓保險公司承保得更有底氣。根據螞蟻保測算,經聯合定價的車險保費,15%風險比較高的用戶保費會上升。據了解,2023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車聯合定價技術已經在螞蟻保平臺上線,目前已有保險公司完整走過一年的經營期,在業務增長112%的情況下,預估賠付率也達到了一個更加合理的水平范圍。
從車和從人相結合的定價模型,在幫助保險公司提升運營效率、精準定價的同時,也能讓駕駛習慣好的車主投保更便宜。據悉,有38%的新能源車主保費價格更低,此外,還有超過四成用戶的價格沒有變化。整體來看,用戶整體上的客單價沒有出現太大的浮動。
近期,金融監管總局財險司已下發《關于推進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為提升市場經營主體的定價能力,《征求意見稿》提出,新能源商業車險自主定價系數范圍按照[0.5,1.5]執行,新能源商業車險的自主定價系數范圍已經向燃油車看齊。
對此,張怡文認為,隨著新能源車險定價的自主性打開,這項新技術可以對用戶風險經營做得更加精準。“這個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個別情況,比如有的新能源車主雖然出險,但就是小碰小撞,他們會相對選擇一些相對比較便宜的保險公司購買車險。未來模型會在用戶的轉化率、整體風險賠付率不斷調整。比如目前的定價模型目標是保險公司不虧錢,未來觀察整體經營情況,在保險公司愿保的情況下,整體價格還會再下調。”
談及車險“報行合一”,張怡文表示,“報行合一”是讓中間商沒有差價,希望市場競爭相對公平公開,相對的效益最大化。而互聯網解決的就是信息不對稱和效益最大化的問題,所以“報行合一”對互聯網平臺無疑是有優勢的。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碩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