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商學院動態

          每經網首頁 > 商學院動態 > 正文

          母親節,請收下這份“更年期”關懷指南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12 12:47:03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上海市普陀區婦嬰保健院婦科主任魯春雁,從專業的角度科普更年期相關知識,讓更多女性不再回避這一難題,并呼吁更多人關注并關愛處于更年期的母親們。

          每經記者 溫雅蘭    每經編輯 唐元    

          對于絕大部分的女性來說,更年期是生命中一個特殊但必經的時期。與兒童期、青春期相似,更年期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但在大多數人看來,“暴躁”“不講理”等負面詞語仿佛已經與更年期緊緊綁定在了一起。

          無論是情緒波動大,還是失眠憔悴,或是骨關節肌肉疼痛等,都不是更年期女性的“無病呻吟”,而是因卵巢功能衰退引起性激素波動或減少所帶來的改變。那些在外人看來無法理解的現象,也在困擾著每一個處于這一時期的女性。

          如何緩解更年期癥狀的不適感,如何關愛正處于或即將處于更年期的母親,是扮演不同角色的我們要面對的共同課題。在母親節來臨之際,《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上海市普陀區婦嬰保健院婦科主任魯春雁,從專業的角度科普更年期相關知識,讓更多女性不再回避這一難題,并呼吁更多人關注并關愛處于更年期的母親們。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祝裕 攝

          正視更年期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50歲及以上女性數量已超過2.4億。

          魯春雁介紹,女性的內分泌系統變化大約有四個階段。13-14歲開始進入發育階段,到18歲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在此后大約30年內,內分泌系統都將在這個穩定的“軌道”上有條不紊地運行,直到45歲左右。

          雖然每個人進入更年期的時間可能略有差別,但是對于大多數女性來說,45歲之后隨著卵巢功能的衰退,激素水平也慢慢發生變化,從而使得血管舒縮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及精神神經異常。

          隨后,月經失調、潮熱、出汗、失眠、情緒異常、骨質疏松、血脂增高、盆底功能障礙等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癥候群便“接踵而至”,漏尿、子宮脫垂等情況也時有發生。

          據統計,在50歲以上的女性中,其中約70%的女性會經歷不同程度的更年期焦慮。那些身體的變化和難以控制的情緒,使得很多處在更年期的女性不知所措,她們可能想要逃避,也可能在積極尋求幫助和治療。

          美國喬治亞大學的歷史學研究者蘇珊·馬特恩在經歷更年期的困擾之后十分感慨,于是在《月亮緩緩攀登:女性更年期的科學、歷史與意義》一書中寫道:“更年期不是疾病,不是錯誤,而是人類自然的生命周期與生殖策略,甚至可能是‘人類之所以如此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見,更年期以及隨之而來的癥狀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掌握緩解這些癥狀的方法。

          防治結合

          緩解更年期癥狀,重點在何處?

          “更年期需要立體的、綜合的和全方位的管理。治療很重要,但是前期的‘防’也不可或缺,”魯春雁說,“防治結合,會幫助女性更加平穩地度過這個階段。”

          對于女性自身來說,前期的“防”以及更年期進程中大部分癥狀的緩解都需要從生活習慣入手。但是遇到那些無法解決的難題時,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也十分必要。

          為此,魯春雁從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心態調整等方面給出建議。

          早睡早起,作息規律:夜間是細胞修復的關鍵時間節點,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對于細胞修復與生長等十分關鍵;

          合理飲食,避免“三高”:少油少鹽少糖,盡量拉高水果和蔬菜的占比。同時可以每日堅持攝入堅果、豆制品和牛奶等,在補鈣的同時補充植物蛋白;

          堅持鍛煉,提高代謝:基礎有氧、力量訓練加拉伸運動的黃金組合,不僅能夠緩解骨質疏松帶來的影響,也能夠幫助改善睡眠質量,從根本上提高代謝率;

          保持心態,避免焦慮:瑜伽、冥想、音樂、讀書等手段對于保持良好心態、緩解壓力等都能起到很重要的幫助。

          盡管“防”的措施可以顯著減輕一些更年期的癥狀,但并不能完全避免所有困擾。因此,“治”的措施成為了重要的補充手段,以幫助女性更好地管理更年期帶來的各種挑戰。

          藥物治療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鈣劑和睡眠藥物的補充,以及激素的補充。

          “用激素會胖”是很多女性的刻板印象。魯春雁表示,女性身體中有多種激素,這些激素在體內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隨著更年期的到來,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減少是導致更年期癥狀出現的“底層邏輯”。倘若能夠運用醫學手段,模擬女性卵巢正常工作時需要的激素,并進行詳細評估,通過藥物進行合理補充以達到激素水平的平衡,更年期癥狀就能有所緩解。 

          “但是激素的使用一定遵守專業醫生的指導,我們會根據每個個體的自身情況量身制定激素補充方案,同時進行必要的監測以及定期檢查,這些都能很好地規避激素使用可能帶來的風險,使其達到更好的效果。”

          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更年期的污名化給女性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她們可能會因為社會標簽而感到羞愧和自卑,這種情緒壓力可能引發焦慮、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也影響了女性與家人、朋友和同事的關系。

          在更年期這潭“深水”中,僅靠女性自身的努力仍遠遠不夠,來自家庭和社會的關心和照顧也不可或缺。

          身邊人對更年期女性的影響到底有多大?談到這個話題時,魯春雁講起一個令她印象深刻的故事。

          曾經有一位處于焦慮中的更年期女性,睡眠障礙等問題十分嚴重。經過檢查后,醫生為她開了一些藥物,并叮囑說一定要按照療程吃藥才能看到效果。一段時間后再來復診,她的狀態有了明顯改善,而在這個過程中,丈夫的陪伴對于她來說尤為重要。“她的丈夫陪伴她來醫院檢查,在吃藥過程中安撫她的情緒,并且每天陪她在小區里運動,給予她更多理解。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卻成為了這位病人快速恢復的關鍵。”魯春雁說。

          好在,目前越來越多的醫院和醫學專家致力于維護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國際上也把每年的10月18日確定為“世界更年期關懷日”。此外,隨著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快速傳播,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更年期,那些曾經與更年期“綁定”的負面詞匯也在逐漸“松綁”。 

          更年期對于女性來說,并不意味著“灰暗的衰退”,相反,任何人任何年紀都可以綻放光彩,這也是一個新的開始,一個充滿希望和憧憬的階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母親節 女性 藥物 心理 母親節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欲求不满 |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深喉 | 亚洲免费人成在线视频观看 | 日韩深夜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无遮挡在线 |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