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23 20:24:58
◎面對與預期有較大出入的2023年,明陽智能董事長張傳衛表示,公司主要受到海上風電項目延期交付和電站產品銷售減少的影響。
◎明陽智能董秘潘永樂會后表示,當行業的總需求還在往上走,這就是一個景氣行業,波動只是結構性調整,大型、頭部企業依舊向好。
每經記者 吳澤鵬 孔澤思 每經編輯 張海妮
5月22日下午,明陽智能(601615.SH,股價10.42元,市值236.72億元)2023年年度股東大會在中山市的公司總部召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個人投資者身份參會。大會吸引了多位長期關注公司的人士,甚至有人驅車上千公里從河南趕來。15時許,公司董事長張傳衛甫一進門,現場就響起了掌聲。
在行業中標價格不斷下滑的背景下,風電龍頭明陽智能2023年迎來了上市以來首次營收和利潤的大幅下滑。2023年明陽智能實現營收278.59億元,同比減少9.39%,歸母凈利潤為3.72億元,同比下滑89.19%。
面對與預期有較大出入的2023年,張傳衛表示公司主要受到海上風電項目延期交付和電站產品銷售減少的影響。公司董秘潘永樂會后表示,當行業的總需求還在往上走,這就是一個景氣行業,波動只是結構性調整,大型、頭部企業依舊向好。
2023年明陽智能營業收入為278.59億元。其中,公司風機及相關配件銷售業務實現營收235.17億元,同比增長3.11%;對應的毛利率為6.35%,同比降低11.42個百分點;對應風機對外銷售9.69GW,同比增長32.66%。
對于業績下滑,張傳衛表示,公司去年年初的預期原本較為樂觀,但受到了幾方面影響:一是公司原計劃7月至10月交付約3GW的海上風電項目,項目平均(中標)價格在3800元/kW至4000元/kW,具有23%至27%的高毛利率,影響約120億元的收入,“如果把這3GW(的項目)放在我們去年的盤子中,平均毛利率應該是在16%到18%”。不過,因為航道原因和用海權審批,項目耽誤到今年執行。二是電站產品銷售不及預期,少了約17億元的收入。
記者注意到,在2022年年報中,明陽智能首次將“新能源電站EPC業務”單列為“新能源電站產品銷售業務”。2023年公司這一板塊實現營業收入20.8億元,同比下滑63.34%。另外,明陽智能在運營的新能源電站裝機容量為2.56GW,相比上年同期增長70.47%;電站運營收入14.99億元,同比增長12.24%;公司在運營電站平均發電小時數1568小時,2022年則為1902小時。
另外,明陽智能也在2023年業績預告中提到,受行業周期的影響,風電行業進入激烈的價格競爭階段,風機中標價格整體下降,尤其是陸上風電中標價下降較大。公司本期交付的風機總體價格也受到行業價格波動影響出現下降,從而導致公司風機銷售毛利率同比下降。
張傳衛表示,明陽智能去年毛利率確實低于行業(水平)。不過公司在海上風電方面具有優勢,很多同行業企業“下不了海”。陸上風電方面,公司去年也放棄了一些項目,現在訂單又多了起來。
在2020年陸上風電和2021年海上風電分別迎來搶裝潮后,風電裝機量開始階段性下滑,行業步入了下行周期。
而2023年下半年以來,風電行業已呈現復蘇跡象。廣發證券2024年5月20日的研報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產業鏈反饋下游吊裝在恢復,四季度裝機超預期;近期招標價格逐步企穩,隨著開工率的上升與原材料價格的下跌,產業鏈盈利的拐點預計將逐步到來。
潘永樂表示,現在新能源行業有一個很典型的特征,就是需求沒有往下掉。即使短期內供給超過了需求,導致產品價格下跌、行業毛利率變低,這時候就會出清一些無效供給,讓供求再次達到平衡,隨后產品價格和利潤也都會回升。
潘永樂認為,當總需求還在往上走,這就是一個景氣行業,波動只是結構性調整,大型、頭部企業依舊向好,“有些行業需求都往下掉的時候,基本上就屬于零和博弈了”。
不過,明陽智能在穿越行業周期的時候,也面臨一些財務上的壓力。2020年至2023年各年末,明陽智能應收賬款分別為37.14億元、58.56億元、107.74億元和139.23億元。
2023年明陽智能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損失共計6.93億元,應收賬款壞賬損失就有4.83億元。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2022年和2023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7.96億元和-25.92億元。
潘永樂表示,經過前面兩年的“搶裝”,很多業主的付款節奏在減緩。此前他們希望提前付款,及時交貨保補貼電價,風電平價之后付款也恢復了正常節奏——前期付款較少、后期結算驗收付款較多,所以看起來應收賬款突然變多了。
股東大會上,也有投資者對“搶裝”相關問題表示了關注:明陽智能部分客戶在粵海上風電項目的利用小時數低于預期。
張傳衛解釋,部分企業預期先拿到(補貼)電價,但建設單位在一段時間內“一船難求”,彼時吊裝價格約為現在的10倍,“那個時候為了搶8毛的電費,大家做了很多”。張傳衛表示,并網后很多工程沒完成,還是在建工程,理論上就不應該說利用小時數少。
建設周期在歐洲大概是5年,而在中國約為20個月。“我們也受到這方面(的)影響,包括去年接到六七個GW的訂單,就建成不了,因為第一輪建設很多事情不完善,新一輪即使有了訂單,也放緩了建設速度。”張傳衛說。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