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內江 2024-05-31 20:52:16
如果內江是一幅巨大的漫畫,有著千年制糖史的內江會是什么樣?在喻琳蕓的動態繪本里,一幀幀浸滿甜文化的漫畫承載著新時代青年的“家鄉情結”。
《源來甜城》動態繪本插圖
作為四川輕化工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應屆碩士畢業生,土生土長的內江人喻琳蕓把家鄉地域文化作為研究對象,她的畢業作品《源來甜城》用飽蘸深情的筆觸勾勒出一名新時代青年的甜蜜鄉情。
融合地域文化符號 創作卡通形象
作為一名“95后”,喻琳蕓在成長的過程中見證了內江的飛速發展。對甜城內江的兒時記憶,與如今對現代內江的感觸,在喻琳蕓心里不斷碰撞。
生活中的喻琳蕓
內江別稱“甜城”,擁有源遠流長的糖業發展歷史和“甜文化”。“甜城”二字被納入《辭海》,成為全國唯一以“甜”命名的城市。“甜文化”也是內江“人無我有”的獨特地域文化符號。在千年歲月流轉中,“甜”是城市發展的源起,也是時代變遷的蛩音。
“我經常聽我外公說起蜜餞、吹糖人,讓我對內江的甜文化十分好奇。”在外求學后,喻琳蕓發現身邊的同學對內江的甜文化卻鮮有深刻了解,于是,“畢業作品一定要取材于家鄉優秀傳統文化”的想法油然而生。一年前,喻琳蕓付諸實踐,多次回到家鄉進行田野調查,找尋創作素材和靈感。
深愛內江這座城,深受甜文化影響,甜妹子喻琳蕓創作了一組卡通形象,并制作成動態繪本。從視覺設計上來看,三元塔、甜城湖、甘蔗林、曾達一、內江蜜餞、吹糖人等文化符號被注入其中。栩栩如生的形象、靈動活潑的姿態、視野開闊的沱江兩岸、郁郁蔥蔥的甘蔗林,無一不在傳達甜文化。
喻琳蕓訪談內江糖廠老職工李定良先生
內心對故土的熱愛,讓喻琳蕓在繪制時思慮甚廣:既要體現甜城濃厚的人文歷史底蘊,又要將有史可據的史實融入其中,還要達到學術研究的高度。“我走訪了‘印象甜城’展覽館、曾家大院等地,拜訪了老糖廠職工,查閱了《內江糖業史》等文獻資料,從田野調查開始,我滿腦子都在想代表內江的漫畫形象應該是什么樣子”喻琳蕓說。
寄情家鄉山水,獻策文旅發展
在她看來,由于理解地域文化知識需要具備一定的邏輯思考能力和對知識的自我理解能力,在閱讀動態繪本時也需要具備對動態化圖形的視覺捕捉能力和一定的專注力。
喻琳蕓實地走訪內江糖業故事館
因此,《源來甜城》動態繪本,作為一部具有城市宣傳和文化推廣目的的動態繪本,不僅面向小學階段的兒童,還適用于全年齡階段的讀者。通過動態的視覺效果和豐富的故事情節,動態繪本能夠激發不同年齡段讀者對內江地域文化的興趣,從而對讀者文化價值觀的樹立和城市形象的宣傳起到一定的作用。
歷時1年多,最終呈現的動態繪本,每一處細節都藏著喻琳蕓的“小心思”。
喻琳蕓的畢業作品展位
“將內江甜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以生動、直觀的視覺表達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通過動態繪本的傳播,不僅能夠普及內江的地域文化知識,還能有效地宣傳內江甜文化,進而引導內江文化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在喻琳蕓的巧思之下,作為內江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江甜文化在《源來甜城》中以爺爺給孫女講述故事的形式而得到全新的詮釋。
“通過實地走訪調研,可以得知內江甜文化歷史深厚,對內江的發展和內江人民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喻琳蕓認為,內江甜文化急需量身打造獨特的視覺文化形象和文化產品,樹立品牌意識,以加大其宣傳力度,促進內江甜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為此,在她的畢業作品中,還設計了一系列根植于甜文化的系列衍生品,如抱枕、團扇、手機殼、鼠標墊、貼紙、拼圖等。
喻琳蕓設計的《源來甜城》衍生品
在調研中,喻琳蕓得知家鄉正在深挖甜城文化,構建以“甜品”“甜飲”“甜果”為主食品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甜味+”產業,打造“中國甜食之都”。作為一名應屆碩士畢業生,她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夠為家鄉地域文化的宣傳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也希望能夠回到家鄉工作,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傳承和發揚內江的地域文化。(圖文視頻由采訪對象提供發布)
來源:i內江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