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6-06 20:12:43
每經記者 孫磊 每經編輯 裴健如
理想汽車裁員事件出現了反轉。
日前,據界面新聞報道,在開啟大規模裁員僅一個月后,理想汽車正在召回部分關鍵崗位的被裁員工。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理想汽車方面求證,對方并未對此事進行回應。不過,記者在某職場社交平臺上發現,多位認證為“理想汽車員工”的人士表示,上述情況屬實。
專家:“先裁后召”屬突發事件
在今年初,理想汽車曾定下年銷80萬輛的目標,但迫于市場環境壓力,以及自身發展節奏等問題,理想汽車發現其發展節奏并未能按照預期進行。針對存在的問題,理想汽車嘗試通過組織架構調整、裁員等方式來解決問題。
從5月開始,理想汽車內部流傳裁員的消息,首先“動刀”的是人力資源部門。此外,造型部門、生產以及供應鏈相關部門均有不同比例的人員調整。對于裁員比例,有媒體報道為18%,對應5600人,也有消息稱裁員人數高達1萬人。對此,理想汽車方面均未回應。
值得一提的是,理想汽車人力儲備是按照最初預估的80萬輛銷量目標設定。記者了解到,理想汽車的智駕部門中,很多人都是去年10月份從各企業高薪挖過來的,其中有些人的薪酬漲幅超過了50%。而5月開始的裁員舉措是在為這一激進的擴張目標“買單”。
上述報道援引理想汽車研發人員稱,目前測試端已經有被裁員工接到通知被召回。此前協商的賠償金尚未發放,后續這部分補償將不會提供給被召回人員。涉及員工的合同將直接延續,目前還不清楚召回規模和各部門比例。
在理想汽車召回部分被裁員工消息出現之后,業內對此評價褒貶不一。有觀點認為,對于被裁員工來說,他們有機會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上。對于理想汽車來說,召回被裁員工也可能有助于保持團隊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同時也能夠節省重新招聘和培訓新員工的成本和時間。
“對理想來講,‘先裁后召’是一個突發的事件,出現一些波折和小問題,應該都是正常的。經歷過一些問題,能夠快速去調整,去修正自己的戰略和一些執行的策略,公司才能夠在這種復盤中成長。”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紀雪洪認為。
在紀雪洪看來,理想汽車“先裁后召”事件的出現,反映出當前行業競爭激烈的現狀,企業在一定階段取得成功,并不能代表會獲得持續的成功,需要不斷地修正調整自己,才能夠在市場中真正地存活和發展壯大起來。
產品發布節奏已調整
事實上,進入2024年以來,理想汽車針對行業環境及自身發展進行了眾多調整。從表面上看,理想汽車這些調整是對過往擴張迅猛與業務發展之間矛盾的一次糾錯,但究其本質,裁員行動以及架構調整反映出理想汽車對接下來業務發展的預判。
在產品層面,理想汽車將原本今年下半年發布的純電SUV推遲到明年上半年發布。“一是理想汽車自營超充樁數量并未達到可滿足的規模,二是門店展位數量難以支持如此龐大的產品體系,否則容易出現增加產品數量卻不增加銷量的問題。”理想汽車董事長、CEO李想解釋稱。
而對于純電產品推遲發布,有理想汽車員工認為,最大的原因在于MEGA的設計語言被市場否認,與MEGA同平臺開發的3款純電動車不可避免地被波及。此外,當前純電動車賽道非常“卷”,理想汽車現有的方案中競爭優勢并不充分,需要在產品方面重新打磨。
產品發布節奏調整之后,理想汽車也下調了今年的銷量預期。今年2月,李想曾表示:“2024年將是理想汽車史無前例的產品大年。在更加豐富的產品、更強大的產品力和更高效的產供銷體系的支撐下,我們將挑戰年交付80萬輛,實現中國市場豪華汽車品牌銷量第一的目標。”
不過,僅過了一個多月,理想汽車便因MEGA和2024款L系列車型的訂單量均不及預期,將全年銷量目標調整為“在2023年銷量的基礎上增長50%~70%”,即56萬~64萬輛。近日,據晚點auto消息,理想汽車希望在今年下半年盡快實現月銷5萬輛。對此,理想汽車方面未予置評。
按此數據計算,理想汽車全年銷量約為48萬輛,較去年同期增長27.6%,雖然同比增速低于2023年的182.2%,但在鴻蒙智行等強勢品牌接連推出全新或改款車型與其競爭的情況下,理想汽車要完成此目標仍不容易。
有觀點稱,理想汽車如在今年第三季度實現智駕全國都能開,則會帶來產品價值提升,傳播度提升,進而助力銷量的提升。而在紀雪洪看來,當前智能駕駛功能在汽車市場,尤其是高端汽車市場的滲透率逐步提升。盡管理想汽車裁員涉及智駕部門的人員,但智駕仍是理想汽車重點發展的方向。
“另外還要關注,理想汽車是不是還有持續進行產品定義、創新的這種能力。隨著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企業再進行大幅度或者大面積的產品創新,實際上也越來越困難了。特別是突破自己,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講都是比較困難的。理想汽車能不能借助當前已經建立的品牌勢能,讓自己在體系方面變得更加強大,補足自己的短板,形成比較穩定的產品輸出和管理能力,讓產品能夠有持續的銷量,得到用戶的認可,也是較為關鍵的。”紀雪洪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