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6-13 23:52:01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編輯 董興生
據世貿組織預測,到2030年,數字技術將促使全球貿易增速每年提升1.8到2個百分點。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進出口額居全球第五位,規模再創歷史新高。
“出海”正從“可選項”變成“必選項”,成為國內企業新的增長曲線,從社交、游戲、電商到云計算、金融科技,一批中國數字科技企業正利用在中國多年積累的技術、人才、資金、資源,重塑著當地市場的商業格局,影響著當地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帶動產業鏈、供應鏈完善升級,為全球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每經記者韓陽攝
6月13日,在由每日經濟新聞每經智庫主辦的以“數字科技企業出海:培育中國的世界級企業”為主題的分享活動中,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如是資本創始合伙人管清友進行了分享。
在管清友看來,從經濟發展趨勢來看,中國數字科技企業“出海”勢在必行,盡管風險和不確定性加大,但“待在家里才是風險最大”。中國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數字生態和應用場景,在“新一輪全球化”的過程中應當充分釋放優勢。在策略上,頭部企業帶動,成鏈條出海的成活率更高。此外,字節跳動、騰訊等頭部數字科技企業是“耐心資本”的代表,應當受到鼓勵。不過,從發展的角度看,中國新一批世界級企業一定會產生,當下的頭部數字科技企業要有點危機感。
數字企業出海機會最大
從需求角度看,在“第一曲線”也就是國內市場空間增長趨緩的背景下,開辟出海這一“第二曲線”是不可避免的。從生產的角度看,現在,中國是生產能力極其龐大的經濟體,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在世界經濟史上都“前無古人”,供給向外漫溢是個趨勢。
“中國過去這些年的實踐確實可以給別人提供很多經驗,可以復制原來在國內比較成熟的(模式或經驗),這個過程中,我們既能賺到錢,也能幫助到他們。”管清友表示,這輪“出海”機會最大的是數字科技企業,它們在解決方案以及對市場的挖掘滲透方面有優勢,“中國的數字科技企業未來可以復制我們在工業制造業領域的競爭能力”,實現“服務別人、成就自己”。
2022年全球十大下載量App中,字節跳動旗下的抖音短視頻國際版TikTok名列前茅。
TikTok“出海”是中國數字科技企業在全球市場競爭中發揮優勢的典型案例。盡管在原始創新領域距離世界領先仍有差距,但在應用端,中國的企業家在洞悉人性、挖掘潛力、滲透下沉市場、提高市場滲透率方面有為人欽羨的獨到之處。
“我們的優勢在于學習能力強、復制能力強、落地能力強、應用場景成功,我們的應用過程中有大量微創新。”
管清友認為,中國企業沒必要妄自菲薄,要正視差距,實事求是。此外,盡管在原始創新能力上中美企業仍有較大差距,但是要看到,中國企業已經具備全球競爭力。“比如中美數字企業專利全球范圍內申請和授權數量,谷歌排第一,但是騰訊和阿里已經是第二、第三了;騰訊和華為的研發投入都進入了全球前二十”。
“一方面,我們要義無反顧全球化、‘走出去’,服務于全球市場,‘商業向善、科技向善’;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幫助很多東道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原來我們說‘Copy to China’(復制到中國),現在是‘Copy from China’(從中國復制)?,F在很多中國商業模式是可以輸出的,而且輸出過程中又是一個新的商業生態鏈或者新產業鏈的構建。我們可以比較自豪自信地說:中國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數字生態和應用場景。”管清友總結道。
管清友表示,中國的優勢是有最便利的數字生活,無論是支付、電商還是直播,現在有很多國際客商要到中國來學習。他說,現在中國很多影視劇、游戲中,既體現了中國元素,本土化也做得很好。騰訊視頻海外版WeTV在東南亞非常受歡迎,像《三體》《漫長的季節》等國內的爆款劇在海外也很受歡迎。“國際友人從原來的不熟悉到熟悉,慢慢熟悉中國的商業模式,現在也開始加入進來。”
在出海策略上,管清友表示:“數字企業這輪出海真的要學會‘拿著地球儀做生意’,就是要學會跳出我們自己的本土,站在所謂的‘太空’里去看全球市場。”管清友以短劇“出海”舉例說,正如“春晚”在南北兩地的收視率存在差異,不同市場對不同內容的偏好度不同,“我們可以借助AI等新技術創造更多適應于東道國市場、適應于本土市場的產品和服務形態”。
他指出,數字科技企業創新的空間比制造業企業更大。仍以短劇這一賽道為例,在傳統的影視劇形態中,中國是有些落后的,但是借助新的音視頻形態,中國企業反而可能“換道超車”,進而形成與美國電影、日本動漫類似的文化標簽,實現文化“出海”。
出海經驗可以借鑒日本
“出海”未必會在每個市場都迎來鮮花和掌聲,TikTok當下的處境是大眾最熟悉的例證。
實際上,不僅是字節跳動,騰訊、華為等頭部數字科技企業都有過類似的遭遇。2020年以來,印度封禁中國超200款手機應用,第三方機構數據顯示,禁令發布前,騰訊發行的《絕地求生》游戲在印度玩家數量過億,下載量超2億;2023年10月,加拿大禁止政府發放的智能手機使用微信。
“世界的不信任感,一方面是來自于意識形態、大國關系;另一方面是數字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全球治理難題,因為速度太快,以至于很多國家有點反應不過來,所以很多就先‘一禁了之’。”管清友介紹。
諸多挑戰和不確定性給海外市場這片沃野增添了不少危險的氣息,但管清友堅持認為“待在家里才是風險最大”。“無非是我們在考慮這個問題時,出海面臨的環境發生了變化,出海面臨的不確定性,包括地緣政治沖突發生的頻率更高了,但不是說我們(就只能)束手束腳不出去,躺在家里睡大覺了。”管清友說,相反,“‘新一輪全球化’這條路是一定要走的。”
對企業而言,法律問題、風險控制等是需要在“出海”過程中研究的。中國的數字科技企業,尤其是率先“出海”的大企業,進入的是“無人區”,沒有什么經驗可以借鑒,只能自己探索,甚至通過踩坑來積累經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出海是大企業先出,然后產業鏈的企業再出,有點組團作戰的意思。”管清友認為,日本過去30年的“出海”經驗,或可以為中國數字科技企業提供參照,“這樣出去尋找市場的成活率更高,踩坑的概率更小”。
此外,投資出海也是個不錯的選項。管清友認為,投資“出海”有三大優勢:其一,能夠幫助完善產業鏈,構造一個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生態;其二,能夠幫助補齊短板,“畢竟每個企業不是所有的板都長”;其三,投資也有利于維護和東道國良好的關系。
“(企業)要意識到,不光是產業,還有管理經驗、資本的投資、品牌等,是一連串或者一攬子‘出海’的舉措。”管清友提示道。
“中國企業‘走出去’,在能夠合作的地方要盡可能多合作、少內耗。我們能夠理解競爭,但是在競爭與合作之間有很多灰色地帶,我們要多選合作。”管清友認為,基于國際通行的商業規則以及遵守東道國的法律法規,中國的數字科技企業,尤其是頭部企業在帶動“出海”的過程中應該多合作。
此外,宏觀層面,政府也應當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服務于“出海”企業。“如何為數字企業出海創造更好的條件,這涉及到金融監管、外匯使用、外交協調、技術產品監管。比如中國的游戲做得很好,應該成為出海的‘拳頭產品’,但這涉及監管,不光是金融監管,還有互聯網監管,如何打通、如何相互適應,這個問題對官方挑戰很大。”管清友指出。每個國家的監管尺度不同,中國的企業可以充分釋放優勢。
國家層面還應當壯大“耐心資本”。管清友認為,現在很多投資涉及非常長鏈條的技術問題、產業問題。騰訊、阿里、京東這些大企業本身就應該是“耐心資本”的代表,真正投資中國的未來,投資中國企業,“新一輪企業的全球化,不光是圍繞新質生產力,還有中國企業新一輪的迭代”。
“中國新一批世界級企業一定會產生,甚至像華為、騰訊、阿里這些企業要有點危機感,因為新一輪的企業可能是在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來的。”管清友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韓陽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