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融媒體中心 2024-06-19 09:37:05
2023年,攀枝花市農業人口為50.98萬人。就業實名制信息系統統計顯示,全市農村勞動力入庫人數為29.95萬人,其中,約21萬人在村務農,約9萬人外出務工。今年4月的轉移就業產業分布情況顯示,轉移就業8.4萬勞動力,奔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數據分別約為1.22萬人、2.2萬人和5.02萬人。
為何會形成這樣的分流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城鄉融合,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提出“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扎實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近年來,攀枝花立足自身實際,緊扣共同富裕試驗區建設,大力實施城鄉融合戰略,為廣大農民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
周凱元/攝影
扎根鄉村
“現在,許開成一家人可以每天在一起,陪著孩子長大、照顧老人起居。媽媽管理果樹,爸爸對接國外訂單,(芒果)出口到俄羅斯和尼泊爾,他和媳婦通過抖音直播、接訂單和打包……”年初,一場演講讓攀枝花小伙許開成在各大媒體頻繁亮相。
早前,許開成在給芒果套袋
日前,走進位于仁和區紅旗村的許開成家,記者看到,這個返鄉創業的“90后”小伙正與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市分公司洽談,對方計劃從許開成的家庭農場預訂500萬斤芒果送往成都……
如今,許開成和父親都在從事芒果出口貿易,僅2023年,他們一家便出口了700噸以上芒果,銷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流水超過1000萬元。
在鹽邊縣永興鎮蒼蒲村,2019年,村民陳啟貴在家人的幫助下,通過眾籌的方式用200萬元社會資金成立了家庭農場,建立起突尼斯軟籽石榴基地。經過近4年的種植,去年,基地的石榴終于紅了。
在攀枝花市農林科學院等市、縣科研單位、農技部門的產業幫扶下,2023年,基地的石榴因品質優良贏得了市場青睞,全國各地果商紛紛下訂單,約60噸石榴被搶購一空。“現在,石榴剛套完袋,預計今年也是豐收年。”陳啟貴站在地里,望著眼前的石榴說。
不僅是許開成和陳啟貴,21萬在村務農的農村勞動力是支撐攀枝花鄉村振興的主動脈。近年來,隨著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谷補貼、中央財政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等資金的注入,以及越來越完善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這片“插根扁擔都能發芽”的土地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生長”出越來越多就業機會,吸引了越來越多人返鄉創業。
根據2022年攀枝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當年全市有260人回鄉創業。
人口回流的背后是好政策的支持。為全面推動鄉村振興,攀枝花圍繞基建、產業、文化等持續發力,2022年仁和、米易、鹽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49萬元、2.41萬元、2.17萬元,穩居全省前列。
躍出“農門”
顧客:“梨子好多錢一斤?”
陳開慧:“十塊錢三斤。”
……
近日上午9點,在東區地龍箐公交站路段,幾個市民正圍在陳開慧的菜攤前“砍”價。
陳開慧是鹽邊縣紅格鎮和愛村人,2015年,為讓孩子享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她與丈夫王江海把家從和愛村搬到了市區。
來市區的前8年,陳開慧憑借著和愛村優質的蔬菜資源,與生鮮蔬菜公司合作,給東區的一些食堂配送綠色有機蔬菜,近兩年開始自己擺攤。王江海則一直運營紅格鎮到和愛村的鄉鎮客車。依靠勤勞的雙手,去年,他們在東區東華街道帝景華廷小區安家,正式成為持有“農民身份證”的“城里人”。
同樣過著“城市生活”的,還有摘掉“貧困戶帽子”的張文蓮一家。2019年以前,張文蓮一家還在米易縣丙谷鎮護林村務農,每年有6個月在土地上勞作,種有4畝玉米地,年收入不到6000元。“回想起那個時候,真是太難了,每一分錢都要精打細算,最怕老人孩子生病。”張文蓮說。
農閑時,張文蓮和丈夫就在家門口打零工,2019年9月,張文蓮和丈夫因為手腳麻利,被東方鈦業公司相中,成為了“上班族”。
如今,夫妻倆的年收入有6萬多。“手頭相對寬裕了,幸福感也有了。”張文蓮說,“現在就想努力上班好好孝敬老人,供孩子上學,讓他們以后有好一點的出路。”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農民躍出“農門”原因十分復雜,一些是為了更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一些則被城鎮化和工業化所吸納,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
尋找幸福
不論是扎根鄉村,還是選擇城市,有的人找到了幸福,有的人還在尋找幸福。
對于農民而言,是否離開土地,并非一道二元對立的選擇題。在留在鄉村和前往城市之間,還有一些人處于“搖擺”狀態,農忙時回家務農,農閑時進城務工。
記者走訪調查時了解到,受各方面因素影響,農民多數只能從事體力勞動,僅部分能夠成為自由職業者或新就業形態的從業者。
以東區炳草崗街道的美團騎手張國平為例。張國平24歲,是米易縣灣丘彝族鄉人,家里主要種植番茄和辣椒,從攀枝花技師學院汽修專業畢業后,他每年5至11月外出打工,12月到次年4月在家務農。現在,他租住在瓜子坪街道,每天上午9點開始接單送外賣,烈日的“炙烤”,是他離開土地后依然經受的考驗。
正常情況下,張國平一天能送50余單,每單收益約5元,每月收入約6000元,除去房租等日常開銷,他工資只剩下一半,距離10萬元小汽車的目標,還需要33個月。雖然身在城市,但談及理想生活時他說:“盡管回家種地累一點,但壓力小,還是想回去。”
得益于攀枝花市近年來在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如今,“家中有糧,心中不慌”成為越來越多農民向往的生活,農村的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但怎樣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怎樣才能讓生活變得更加幸福?記者相信,隨著攀枝花推進城鄉融合腳步的加快,每一位農民心中的答案都將清晰。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