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6-22 17:25:01
◎許多人已經開始相信AI在創作領域的潛力,甚至預測有朝一日AI的創作能力會超越人類。王晉康本人在今年的新作中,就塑造了一個先知型的AI作為主角。
◎AI最初的優勢在于能夠創造出超出人類想象的東西。董潤年發現,近年來這種情況越來越少見?!艾F在的AI更像是一個擁有極豐富知識、邏輯嚴密,但僅具備人類平均智商和創造力的存在?!?/p>
每經記者 畢媛媛 每經編輯 梁梟
隨著《流浪地球》和《三體》等作品在國內市場的火爆,中國科幻電影近年來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熱潮。
在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馮偉分享了一組數據:從2009年到2018年,中美兩國科幻電影產量存在顯著差距。中國在此期間制作的科幻電影數量只有5部左右,而美國則每年產出近20部科幻電影。值得欣慰的是,中國科幻電影正在逐步“走出去”,向世界展示其獨特的魅力和創新力。
隨著AIGC技術的日益成熟,人工智能正在加速重塑電影行業??苹秒娪昂涂苹霉适伦鳛檎宫F未來科技和人類想象力的窗口,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人工智能的獨特角度。
在金爵電影論壇的科幻電影主題論壇上,多位業界嘉賓圍繞“人工智能+電影,科幻新視野與新質生產力”展開了深入探討。動畫導演、機甲設計師、視覺創造師河森正治,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秘書長、中國電影家協會科幻電影工作委員會會長、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副教授王紅衛,導演、編劇、監制黃建新,科幻作家、高級工程師、中國科普作協名譽理事王晉康,導演、編劇董潤年,以及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科幻電影工作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電影美術學會會長霍廷霄等人共同展望了未來“人工智能+電影”的機遇與挑戰。
圖片來源:組委會供圖
三十年前,在《超時空要塞Plus》的創作中,河森正治就前瞻性地塑造了一個人工智能偶像的形象。當時,制作團隊對此持懷疑態度,認為這樣的角色難以贏得觀眾的喜愛。
時間證明了河森正治的遠見。如今,AI偶像已經普及,從最初的可觀賞之物進化為可實際使用的存在。河森正治表示,AI在模仿人類對話方面表現出驚人的能力,且相關技術日益精進。但關于AI是否真正擁有類似人類的情感,這一議題仍懸而未決。
河森正治強調:“在探索AI的潛力時,我們不僅要關注它能做什么,更要思考它無法達成的領域。如果只聚焦于AI的能力,我們很容易陷入同質化的困境,而無法探索其帶來的新穎、有趣的可能性。”
王紅衛也持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年輕的創作者們已經不再將AI視為簡單的工具,而是將其視為創造新形象的媒介。隨著科幻與現實的距離不斷縮短,AI作為題材對科幻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王紅衛也強調,我們不能僅僅將AI與科幻電影創作相聯系,而應更廣泛地思考AI所帶來的變革,無論是作為工具還是作為對象。
黃建新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AI對電影行業的影響。他認為,AI為我們提供了無數的好奇點,激發了我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這種好奇心驅使我們不斷地了解AI、使用AI,并與之建立深厚的聯系。因此,對于電影行業而言,AI可以稱為忠實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王晉康分享了他的觀察與見解。他提到,劉慈欣曾在某次活動中幽默地表示:“我們這一代科幻作家比較幸運,因為我們沒有依賴AI進行創作。而在我們之后的作家,無論他們是否真正使用AI,外界都會懷疑他們可能借助了AI的力量。”
盡管這句話可能只是劉慈欣的一句玩笑,但不可否認的是,許多人已經開始相信AI在創作領域的潛力,甚至預測有朝一日AI的創作能力會超越人類。王晉康本人在今年的新作中,就塑造了一個先知型的AI作為主角。他與中國科技大學的團隊緊密合作,后者嘗試以AI為第一人稱視角完成小說的某個部分。這也引發了王晉康的深思:如果以AI的名義發表作品,未來的版權歸屬將如何界定?
王晉康堅信,隨著時間的推移,AI代替人類并在創作上超越人類只是一個時間問題。AI的優勢在于其整體性的智慧,能夠通過互聯網將智能單元緊密結合。然而,AI缺乏作為獨立個體所擁有的鮮活個人經歷,這使得它在創作時難以產生有質感、鮮活的內容。
最初,AI的優勢在于能夠創造出超出人類想象的東西。董潤年發現,近年來這種情況越來越少見。“現在的AI更像是一個擁有極豐富知識、邏輯嚴密,但僅具備人類平均智商和創造力的存在。”
談及科幻與電影的未來發展,霍廷霄認為,科幻電影需要基于幻想,但技術的迭代更新同樣需要整個視覺體系的支持。他強調,要講好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傳承和歷史淵源的故事,需要一代代人的更新與創新,包括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的創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