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巴中 2024-06-27 09:48:16
仲夏時節,巴山大地沃野田疇展現出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和美鄉村,生態宜居;產業興旺,特色凸顯……
今年以來,巴中市把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作為農村發展的重要引領,創新布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抓好農業發展、農村建設、農民增收等重點工作,加快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全力保障糧食安全
5月中旬,廣元市農業農村局代表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百縣千片”交叉實收測產專家組,對巴中市小麥、油菜千畝高產片進行實收測產。專家組選取符合條件的田塊,采用小麥、油菜專用聯合收割機實收脫粒,谷物水分測定儀測定水分,GPS測量儀測定實收面積,并按標準含水量及雜質率折合實收產量,巴中市平昌縣南天門管委會紅山村油菜千畝高產片一段式機收畝產達225.37公斤,通江縣鐵佛鎮觀山坪村小麥千畝高產片機收畝產達553.62公斤,分別較去年全市平均畝產高出50.3%、83.1%,創下了油菜、小麥機收高產紀錄。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年初,巴中市就明確提出今年建設5個糧油萬畝高產示范帶、61個千畝高產展示片、26個百畝超高產攻關點,帶動全市糧食作物平均單產提高3.5公斤以上、總產增加2萬噸以上。
今年以來,巴中市錨定“糧食播面515.8萬畝、產量198.1萬噸”硬任務,扎實推進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先后出臺《2024年糧油單產提升行動實施方案》《巴中市耕地撂荒動態清零專項行動方案》等政策措施,深入實施糧食擴面增產工程,落實到位惠農補貼資金4.42億元,全力保障糧食安全。全市小春糧食、油菜播面分別達143萬畝、151萬畝,產量預計分別達41.5萬噸、22.8萬噸。
糧食要高產,良田是基礎。巴中市堅持“建優一片農田、種好一片糧食”,2024年新(改)建27.7萬畝高標準農田和13萬畝增發國債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全部用于糧油生產,持續鞏固12.65萬畝農戶承包耕地撂荒整治成果,確保良田糧用
巴中市還持續鞏固脫貧成果,堅決守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大力實施防止返貧常態化監測幫扶體系促進計劃,通過“集中排查+重點核查”,一季度新識別納入監測對象136戶478人,通過幫扶,消除風險77戶251人。統籌發揮產業、就業、保障“三駕馬車”拉動作用,依托東西部勞務協作、渝巴就業合作等平臺,統籌重點項目、產業園區、以工代賑、公益性崗位等渠道,實現脫貧人口就業21.7萬人。
持續深化東西部協作和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今年已到位東西部協作資金1.88億元,實施項目63個,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1249人。不斷提升省內對口幫扶質效,合作共建產業園區12個,招引落戶企業63家。
做強做大特色產業
今年3月7日,農業農村部發布第762號公告,空山牛正式成為國內第56個地方黃牛資源,這也是巴中繼南江黃羊之后第二個國字號畜禽品種。
就在5月的最后一天,巴中市地方標準(巴山肉牛)審查會召開,來自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成都大學的相關專家以及相關單位代表一致同意《巴山肉牛養殖技術規程》《巴山肉牛屠宰技術規程》《巴山肉牛牛肉運輸貯存技術規程》《巴山肉牛牛肉銷售管理規范》通過審查。這對于規范巴山肉牛的養殖技術、提高肉牛產量和質量,以及推動巴山肉牛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呈蓬勃發展之勢的還有茶葉。自6月以來,位于平昌縣邱家鎮的蜀茶秦巴茗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每天機器轟鳴,一筐筐新鮮茶葉被送上流水線,工人忙著對茶葉進行萎凋、做青、炒青、烘焙等工藝,茶葉的清香彌漫整個車間。蜀茶秦巴茗蘭科技有限公司今年首次利用機器采摘夏秋茶,產量有望突破700噸,是春茶的140多倍,產值更是直線增長。
巴中綠色生態優勢明顯,農業資源稟賦優越,土壤富含硒、鋅、碘、硫等四大生命營養元素,光熱資源充足,森林覆蓋率高,綠色產品豐富。一個個特色產業正在成為巴中山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今年以來,巴中市持續實施“2+1”種養業優勢大品種計劃,新(改擴)建肉牛規模養殖場107個、南江黃羊適度規模養殖場51個,預計到2024年末,出欄肉牛20萬頭,出欄羊82萬只。改造低產低效茶園7.7萬畝,1—5月春茶產量7600噸,同比增長28%。
巴中市還積極打造富有特色的現代農業園區,以“天府糧倉·千園建設”為牽引,高效實施肉牛、食用菌、玉米等國、省級產業集群項目和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市級及以上現代農業園區達41個。推動一二三產業有效融合,積極培育鏈主龍頭企業,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不斷擴大“巴食巴適”“巴中云頂”等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
扎實推進和美鄉村建設
走進通江縣陳河鎮陳家壩村,如詩如畫的景象呈現在眼前,茂密蔥郁的楓楊林,碎瓦礫鋪設的小路蜿蜒其上,微風拂過小亭,活水繞村而行,道路兩旁小花隨風搖曳,亭臺樓榭干凈整潔,路燈排列整齊,銀耳產業基地一派生機勃勃。
陳河鎮圍繞和美鄉村建設目標,充分挖掘銀耳文化,將景區和產業園區相結合,積極打造景觀、增設基礎設施等,以連點成線、集線成帶,讓村莊變景區、溝渠變游園,努力為村民打造安逸舒適的居住環境,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鄉風鑄魂,提振和美鄉村“精氣神”。通江縣沙溪鎮白石寺村以文明積分制為抓手,從人居環境、文明風尚、奉獻指數等方面開展檢查評比,實行民主決策、嚴格監督等方式,由信息員定期采集、村委會定期收集、評議會定期認定加扣分事項,讓村民的“積分”公平、透明,引導村民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如今,白石寺村鄰里關系更和睦、村容村貌更美麗,文明鄉風正在逐步形成,真正實現“小積分”激活鄉村治理“大能量”。
今年3月,巴中市委農村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指出,以建設“塑形”,加強鄉村建設引導和規范管理,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以治理“鑄魂”,提高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以改革“賦能”,搶抓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先行先試機遇,聚焦“人、地、錢”關鍵要素,不斷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今年以來,巴中市堅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治理實現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巴中市鄉村清潔條例》立法施行,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91%、90%以上,巴中農村“廁污共治”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
巴中市還以治理“鑄魂”,堅持黨建引領,不斷加強村級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持續完善“道德銀行”激勵機制,深入推進農村移風易俗,開展95個村“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鄉村治理試點,推廣運用“川善治”鄉村治理平臺,累計建成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村鎮6個、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鎮46個。
道路整潔,花草繞房;清水綠岸,魚翔淺底……如今,巴中初步走出一條革命老區產業興旺、生態優美、百姓富足的和美鄉村建設新路子。
記者:嚴波
來源:掌上巴中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