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6-27 15:01:00
◎ 區塊鏈技術公司Circulor首席執行官Johnson-Poensgen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2027年2月1日起,在歐洲銷售的汽車都必須有電池護照。對于電池制造商來說,提供更環保的產品將在競爭中帶來巨大優勢。
每經記者 文巧 每經編輯 蘭素英
在氣候變化給全人類帶來嚴峻挑戰之際,電動車廠商如何從產業鏈入手加大減排力度,電池供應商如何提供更綠色的產品正逐漸成為贏得市場競爭的關鍵。
6月25日~27日,世界經濟論壇第十五屆新領軍者年會(以下簡稱“夏季達沃斯”)召開,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成為熱議話題。
在論壇現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采訪了英國區塊鏈初創公司Circulor首席執行官Douglas Johnson-Poensgen。Circulor主要利用區塊鏈技術,為電動汽車電池的供應鏈提供可供追蹤的信息平臺,其合作伙伴包括沃爾沃、比亞迪、寧德時代、必和必拓和道達爾能源等行業巨頭。
作為電池供應鏈追溯的關鍵參與者,Johnson-Poensgen表示,從2027年2月1日起,在歐洲銷售的汽車都必須有電池護照。對于電池制造商來說,提供更環保的產品將在競爭中帶來巨大優勢。
在回應AI是否會加劇供應鏈追溯中的隱私擔憂時,Johnson-Poensgen認為,關鍵在于如何應用這些技術以實現好的目的,這需要以具有倫理的和審慎的方式進行,而不是放任技術自行發展。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NBD:去年,我們曾在夏季達沃斯論壇采訪過您。一年過去了,您能分享一下貴公司的最新進展,尤其是你們與中國企業的合作情況嗎?
Johnson-Poensgen:當然可以。讓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兩周前,路透社報道稱,沃爾沃汽車公司生產了世界上首款具有電池護照的量產車,從本月開始生產的每一輛EX90都已經擁有電池護照。
車主只需掃描駕駛門上的二維碼,就可以獲取關于電池的詳細信息,包括原材料來源、使用的回收材料、碳足跡、電池安全信息以及車輛停止使用后的電池健康狀況等。對電動汽車的購買者來說,這些信息非常重要,因為它們可以幫助評估二手車的潛在轉售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電池護照項目的首個電池生產商是寧德時代。我們已經與這家大型中國公司合作了近五年,涉及的電池價值鏈中有大量的中國參與者,盡管原材料可能來自非洲或澳大利亞等地。
NBD:提到電池護照,從今年開始,在歐洲銷售的電池必須披露其碳足跡。從2027年起,還必須符合二氧化碳排放標準。您認為這對電池供應商來說意味著什么?
Johnson-Poensgen:是的,從2027年2月1日起,在歐洲銷售的汽車都必須有電池護照。這一規定適用于從微型電池到船舶電池的所有類型的電池。沃爾沃和寧德時代提前兩年半完成了這一要求,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對于電池制造商來說,提供更環保的產品將在競爭中帶來巨大優勢。寧德時代在這方面走在前列,他們在南京也有生產設施,已經這樣做了約四年。其他公司也在快速跟進。
我們最近與比亞迪及其電池子公司FinDreams進行了一些合作,比亞迪正在匈牙利建設工廠,以便在歐洲制造汽車,不過電池仍可能來自中國。這些電池也需要電池護照,就像所有在歐洲銷售的汽車一樣。
NBD:AI將在供應鏈追蹤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去年,您曾提到隱私擔憂是供應鏈追蹤中的最大風險,AI會加劇這一問題嗎?
Johnson-Poensgen:我們從一開始就使用機器學習技術,同時非常關注AI可能被濫用的問題。我認為AI應該作為工具應用于數據,而不是簡單地將數據投入AI,以避免意外后果。
例如,我們使用機器學習來檢測供應鏈中的異常或識別需要納入追溯系統的供應商。這是基于我們已有數據的概率學習工具。
我們的整個平臺都是私密信息的鏡像,保持了供應鏈中公司之間的商業機密性。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創造更大的透明度,幫助消費者做出更好的選擇,例如如何購買更有可持續性的車輛。
關鍵在于如何應用這些技術以實現好的目的,尤其是在供應鏈數據方面,需要以具有倫理的和審慎的方式進行,而不是放任技術自行發展。
NBD:您曾提到,專注于汽車制造商的供應鏈追溯可以通過降低成本來惠及微型出行行業。這個過程中,成本是如何降下來的?
Johnson-Poensgen:所有新技術在初期往往都很昂貴,第一代技術通常效果不佳。以電池為例,15年前電池的成本非常高。在過去10年里,每千瓦時容量電池的價格下降了90%,而電池的容量增加了10倍,續航能力增加了4倍,價格卻大幅下降。
這種趨勢適用于所有技術,包括追溯系統。供應鏈數字化將變得更加普遍和廉價,這意味著不僅原材料變得更便宜,電池也更便宜,而滿足電池護照等要求的技術成本也將下降。
我認為,我們正走在構建供應鏈ERP(企業資源規劃)平臺的路上。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旅程,因為它涉及供應鏈的風險管理、供應鏈韌性,并能幫助解決全球供應鏈后貿易的低效率問題。
封面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