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國家航天局:嫦娥六號任務實現三大技術突破和一項世界第一,后續嫦娥七號、八號等任務正按計劃推進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6-27 16:49:49

          ◎迄今為止,人類采集的10多份月球樣品,包括嫦娥五號樣品,都是在月球正面采到的,嫦娥六號首次實現月球背面樣品采集,有望為研究月球的二分性,完整了解月球的歷史提供機會。

          ◎深空浩瀚無垠,人類求索無限。國家航天局介紹,后續嫦娥七號、八號,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二號、三號等任務正在按計劃推進。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每經編輯 陳旭    

          6月27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有關情況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在發布會上介紹,6月25日14時0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人類首份月球背面樣品,精準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嫦娥六號任務是中國航天史上迄今為止技術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測任務,實現了“三大技術突破”和“一項世界第一”——突破了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技術、月背智能采樣技術、月背起飛上升技術,實現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動采樣返回,再次創造了中國航天的世界紀錄。

          卞志剛強調,深空浩瀚無垠,人類求索無限。后續嫦娥七號、八號,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二號、三號等任務正在按計劃推進。中國國家航天局堅持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礎上,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航天國際交流合作。

          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攝

          踐行了開展國際搭載的諾言

          這次月背采樣任務遇到了哪些挑戰和困難?嫦娥六號任務又有哪些創新之處?

          對此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在發布會上介紹,嫦娥六號原來是嫦娥五號的備份,執行月背任務是對備份提出的新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質量和可靠性方面的挑戰。航天任務非常復雜,嫦娥六號作為備份生產時間比較長,所有產品只要生產出來就有壽命,所以它的壽命決定了執行任務的質量。實施過程中,時間比較長的這些產品,怎么處理?怎么來補充?怎么來更換?這是很重要的挑戰。

          地面設備的質量也影響著整個系統的可靠性,很多設備是嫦娥一號的時候已經生產了,所以嫦娥六號執行任務之前把上天產品和地面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的工作又深入梳理,使整個系統能夠更健全、更健康、更可靠。“完成任務一定要有好身體,所以我們把探測器、火箭的‘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胡浩表示。

          二是技術狀態變化帶來的挑戰。要在月球背面著陸采樣,就要增加很多相適應的變化和適應月背條件的一些改變。由于月背不能直接通信,要增加中繼星,探測器就要適應中繼星的要求,這也帶來了很多挑戰。經過充分驗證和充分準備,保障了這些改變的狀態能夠適應月球環境要求,能夠適應整個系統要求。

          三是計劃安排上的挑戰。正式開始嫦娥六號任務是2022年8月,到2024年5月3日執行任務大概只有一年半時間。在整個工程當中是比較緊張的。另外由于增加了國際載荷和中繼星,中繼星要從頭開始研制,一年多的時間,中繼星研制團隊克服了很多困難,開展了大量試驗和驗證工作。

          再一個挑戰是國際搭載。“我們向國際上承諾拿出來著陸器10公斤、軌道器10公斤的重量余量,開展國際搭載,我們踐行了諾言。”胡浩說,國際搭載的項目也都是研制項目,這一年多的時間里要和團隊融合,共同完成任務,挑戰性很強。語言不同、工作習慣不同、研制程序的標準不一樣,都要在這一年當中磨合,還要開展大量試驗。事實證明航天部門圓滿完成了任務,應對這幾方面的挑戰都獲得了成功,也為后續完成更復雜的任務積累了經驗。

          嫦娥六號和鵲橋二號模型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攝

          有助于了解月球甚至地球早期的地質演化歷史

          此前人類對月球進行了十次采樣返回,但都是在正面。這次嫦娥六號選擇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采樣的原因是什么?對我國科學研究可能起到怎樣的科學推動作用?

          在發布會上,嫦娥六號任務副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春來介紹,這次嫦娥六號選擇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進行著陸,主要是基于科學技術的綜合考慮。

          由于月球背面無法直接跟地球通信,在月球背面采樣和著陸就必須克服這個障礙,必須要發射中繼星才能在月球背面進行采樣和著陸。這對深空通信技術是一個重要的驗證和提升。

          另一方面技術上要克服的是,月球背面的地形和地貌要比正面復雜得多。所以在這樣的地方成功著陸、采集樣品要克服很多困難。但也有助于提升月球探測任務的技術水平,為未來在復雜的探測任務條件下開展工作奠定基礎。

          在科學研究方面,南極-艾特肯盆地是現在發現的月球上最大、最深、最古老的盆地,研究這里的地質構成、物質組成、演化歷史,有助于了解月球甚至地球早期的地質演化歷史。

          “迄今為止,人類采集的10多份月球樣品,包括嫦娥五號樣品,都是在月球正面采到的,嫦娥六號首次實現月球背面樣品采集,有望為研究月球的二分性,完整了解月球的歷史提供機會。南極-艾特肯盆地采集的樣品還有可能采集到月球深部甚至月幔的樣品,將為研究月球內部物質成分提供寶貴數據。”李春來表示,基于此,選擇在背面著陸采樣,能夠實現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也推動月球探測技術的進步,體現出嫦娥六號任務的多重意義。

          此外,從月球背面尤其是本次選擇的南極-艾特肯盆地采集樣品,在礦物化學成分上可能與正面樣品有非常大的差別。研究這些樣品有助于揭示月球背面特有的地質構造和物質成分的差異,更全面地理解月球的地質演化歷史。

          “也就是說,以往采集的樣品,我們只認識到半個月球。嫦娥六號采樣點位于巨大的撞擊盆地里,它受到早期撞擊事件的拋射,很可能可以挖掘到深部物質,深部物質是非常珍貴的,也是很難有機會獲得的,這為我們了解月球內部結構和物質成分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南極-艾特肯盆地是一個巨大的撞擊坑,可以為早期的撞擊歷史,甚至地球的早期撞擊過程研究提供機會,有助于了解太陽系早期的演化歷史和判斷歷史,推動比較行星學的研究。”李春來強調。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李宣璋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嫦娥六號 航天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喜 | 中文热免费在线视频 | 亚洲精品在看在线观看精品91 | 欧美大片在线视观看喷水 | 日本精油按摩一区二区 | 日韩AV中文字幕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