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7 17:29:54
“人們往往會高估短期的變化,而低估長期的影響。”
當微軟因為生成式AI浪潮重新成為全球科技公司的“帶頭大哥”,比爾·蓋茨多年前的這一判斷,再一次在商業世界的浪潮變遷中被印證。
2023年伊始,ChatGPT問世,一舉震驚全球,在那半年時間里,對于AI威脅人類的擔憂和恐懼引發了多輪討論。甚至有許多知名人士起草公開信,要求暫停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研發進展。
但隨著時間推移,對于新事物的恐懼也開始慢慢淡去。人們已經從到底是“有效加速”還是“超級對齊”的哲學爭議中暫時脫身,因為,現實世界確實正在發生著巨大變化。
而且,相比七八年前的那次AI風口更多還處于產業鏈上游,這一次,更多的普通人,已經開始真切感受到技術變革的力量——AI所帶來的蝴蝶效應,正在向所有人徐徐張開它的翅膀,以喜馬拉雅為代表的內容平臺更是在借助AI重構其內容生態。由于語音數據相對容易收集和標注,也更易于處理,在音頻賽道,AI的應用落地變得更為迅速。
以音頻行業為例,早先幾年,AI演播的小說還“機器味”十足,如今喜馬拉雅的音頻技術已經可以讓AI多角色、帶感情的演播有聲書、廣播劇。AI儼然已成為時代變革中的新生力量。
眾所周知,高質量的數據集是將AI塑造成可靠的解釋器的訓練燃料,從龐大的數據集中探索并獲得有意義的見解以推動AI不斷發展。
喜馬拉雅擁有中國全面的音頻內容生態,其中包括體量龐大的音頻內容庫及數量較多的音頻內容創作者。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喜馬拉雅擁有約4.9億條音頻內容,總內容時長為36億分鐘。這使得喜馬拉雅在AI時代能夠輕松獲取海量且多樣化的在線音頻內容以不斷演進其AI能力,這也是喜馬拉雅在AI時代的競爭優勢。
全球知名AI學者、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李飛飛說,“AI不再是輔助工具,而是創新伙伴。”她認為,隨著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成熟,AI已經能夠理解復雜的人類語言,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性地輸出。
據悉,喜馬拉雅專門成立“珠峰實驗室”,通過研發出“珠峰音頻AI模型”,引入由AI驅動的以用戶為導向的新范式。喜馬拉雅正在將自己打造成具有AI能力的強大技術驅動的平臺,AI已經在其內容生產、業務運營等各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喜馬拉雅正在利用AI技術驅動有聲讀物的制作,不論是AI單獨創作,還是與人類共同創作,AI極大提升了內容創作效率。喜馬拉雅還建立了包含535種合成聲音組成的音色庫,以適配不同情景下展示人類的感受及情感。AI貫穿著有聲讀物的預錄制、錄制、后期等全過程,相比于人工創作過程的時間,AI的創作時間提效超過50倍;而由AI制作人有限參與的AI精制作,相比于人工創作提效超過3倍。
在2024年1月舉辦的“戲精大匯”有聲主播年度盛典上,喜馬拉雅為創作者頒出“最佳AI制作人”“最佳AI制作團隊”獎項,獲得“最佳AI制作團隊”的“嫣然有聲”一年左右制作專輯超370張,其中120多張播放量破百萬,16張專輯播放量破千萬,總播放量突破7億,粉絲數量突破100萬。
內容創作者自身也在積極擁抱AI,借助AI降本增效。比如,大部分的真人主播在制作一張專輯時,從專輯封面圖、簡介大圖,再到推廣物料圖等等,需要外包給外部工作室,費用至少需要1000元。喜馬拉雅通過訓練AI來助力主播制作一張專輯在各環節需要的圖片,主播專輯圖片設計成本從幾千降到幾毛,而且AI的效率也很高,幾分鐘就能完成圖片生成。
AI也在驅動播客創作變革,有位播客主瀟瀟使用完喜馬拉雅智能創作工具“音剪”后說:“超級難剪輯的100分鐘音頻,花了10分鐘不到就處理完了,把我們嘴瓢的地方都刪掉了。”后期制作是有聲內容作品的重要一環,喜馬拉雅推出專有的一站式AI音頻制作工具“音剪”,融入各種AI“黑科技”功能,極大縮短創作者后期制作時間,提升創作效率,也從技術層面降低了創作門檻。
“AI將幫助人類創作者突破創意的極限,而不是取代他們。”谷歌AI部門負責人杰夫·迪恩此前在一次公開講話中表達了和中國同行類似的觀點。在他看來,未來的創作模式將是人機協同,AI負責處理重復性高、耗時長的任務,而人類則專注于創意構思和情感表達,共同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元的內容。
AI正在帶來內容生產力的跳躍式發展,從生產側到消費側全面重塑內容生態。
作為音頻行業領頭羊企業,喜馬拉雅曾首創PUGC內容生產方式,并通過“PGC+PUGC+UGC”三位一體戰略,實現了從頭部專業生產內容到長尾用戶生產內容的音頻內容全方位覆蓋,打造出自己的“聲音宇宙”。
隨著AI時代到來,喜馬拉雅不僅將AI技術深入應用于PGC、PUGC、UGC的創作全流程,AIGC本身也成為一大內容生產方式。截至2023年12月,喜馬拉雅平臺AIGC內容達2.4億分鐘,占平臺音頻內容的6.6%。
在內容生態體系中,內容制作成本高昂一直是眾多內容平臺的一大癥結,從版權采買,到匹配創作者,再到漫長的制作周期,每一環都是人力和成本的堆積。喜馬拉雅通過AI賦能創作者和平臺,以提升內容生產速度和內容質量,形成像“AI制作人”一樣的人機協同。在喜馬拉雅,過去平均制作一本有聲書少則十幾天多則幾個月,現在慢則一兩天,快則十幾個小時即能完成。
據悉,喜馬拉雅還利用大數據分析能力及AI技術,建立了A+平臺,將其PUGC創作者與高質量版權內容進行高效撮合,進而產生出極具吸引力的內容。數據顯示,2022年自喜馬拉雅平臺獲得超過10萬元報酬的PUGC創作者中,有94.8%于2023年繼續創作并上傳音頻內容,AI賦能極大提升了創作者黏性。
直播是喜馬拉雅四大收入來源之一,是其音頻內容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喜馬拉雅也為直播主播推出“AI直播助手”,協助主播在直播間的實時溝通與用戶互動。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認為,AI技術對以喜馬拉雅為代表的音頻公司影響深遠,從內容生產側,AI能夠提升內容生產效率和質量,實現音頻內容的快速生成和優化,降低內容成本的同時,提升內容吸引力;在內容消費側,借助AI,喜馬拉雅能實現更精準的用戶推薦和個性化服務,提升用戶體驗和黏性;在商業化方面,AI還可以助力喜馬拉雅開拓新的商業模式和盈利空間,通過智能語音廣告等形式實現更健康的商業變現。
在AI重塑內容生態循環中,技術的進步從來就不是孤立發生,而是與創作者的需求、用戶的反饋以及平臺的發展緊密相連。
創作者在使用AI工具進行內容創作的過程中,產生的數據被AI系統學習和分析,從而不斷優化和調整其算法,以更好地滿足創作者的需求。與此同時,用戶對AI創作內容的反饋,對于生態循環同樣至關重要。用戶習慣、喜好和評價等數據,幫助AI更精準地定制內容。而在分發推薦環節,通過分析用戶數據,AI能夠實現智能推薦,將合適的內容推送給感興趣的用戶。這種個性化的分發機制,不僅提高了用戶的滿意度,也增加了內容的曝光率和傳播力。
在以喜馬拉雅為代表的內容平臺,通過AI技術達成的互動運轉的內容生態循環,無疑將會形成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新的生態系統,隨著AI技術的不斷演進和AI數智人的廣泛應用,AI或將成為助力人類內容生產的智能體。
可以看到,AI的出現,不僅為創作者提供了強大的工具和支持,也為用戶帶來了豐富和個性化的內容體驗。再進一步來看,內容創作是人類創意發揮的角逐場,也是人與機器差異最明顯的一個領域。事實上,當內容創作都能夠從AI獲得效率加持之后,在更多的流程領域,技術的影響則更為明顯。
作為內容平臺,AI對喜馬拉雅的深入影響并不局限于內容生態,喜馬拉雅已在全面運用AI提升組織效能和經營效率。
喜馬拉雅設計師劉貝是一位5歲孩子的寶媽,她在給孩子聽喜馬拉雅兒童故事的時候,發現孩子會邊聽邊盯著播放頁封面看,但不同聲音播放頁封面都是一樣的。
“一張專輯里面多的可能有數千條聲音,僅憑人力無法做到每條聲音匹配不一樣的封面。”她在工作中運用AI跑通“播放頁沉浸式大圖AI量產流程”,訓練AI為每條聲音生成不同的沉浸式播放背景圖,讓有聲專輯真正做到了“千聲千面”。在協同不同業務團隊做到AI批量化生成后,相比開始的人工+AI生成,效率提升了4.5倍,同時也提升了相應專輯的播放時長與留存。
“AI可以幫助我們在設計工作中快速試錯,不斷迭代優化,以前我們制作一個活動H5的視覺KV,通常需要2-3天,在AI的助力下時間至少可以減少一半。”劉貝說。
AI加持下的“數字員工”以智能助手的形式,已在喜馬拉雅研發、運營、審核、招聘、設計、法務等數十個崗位悄然上崗,成為企業員工效能提升的得力助手。
馮輝在喜馬拉雅從事研發工作,他從今年2月開始一直使用AI編程助手協助開發。“對比之前,現在的開發模式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我現在寫好開頭代碼,AI會補全后續代碼,并且生成的代碼被采納率高達45%以上,尤其是一些繁瑣代碼的編寫。我也可以先寫好注釋,再借助AI將其快速轉化為可執行代碼,AI還能進行代碼調優和建議,曾經三天的開發工作量現在可以縮短到兩天內。”馮輝說。
據公開數據顯示,喜馬拉雅通過AI實現內容審核,由AI賦能的自動內容過濾的覆蓋率由2022年的平均25.7%增至2023年的平均41.8%,并進一步提升至2023年12月的72.2%。同時,喜馬拉雅還運用AI響應用戶需求,2023年,88.7%的用戶咨詢由AI驅動的智能客服處理解決。AI能力讓喜馬拉雅的經營效率大幅改善。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陳威如教授在一次公開講話中就曾經提到,當機器可以進行數字化的微粒分析時,人的思維若要有別于機器,必須來一次升維,包括個人升維、戰略升維和文化的升維,不能再拿著舊地圖找新路。
作為企業員工的有力輔助,AI能夠協助完成枯燥重復程序化的工作,讓更多員工能夠把有限的時間專注到更有價值、更有想象空間的事情上來,組織也在AI賦能下實現升維。
對喜馬拉雅而言,AI不僅代表了一種技術價值的想象,在重塑內容生態和辦公方式的表象背后,由內而外的AI能力帶來的更是商業價值的全新拐點,AI加持下的“新聲態”呼之欲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