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報 2024-07-09 09:35:13
宜賓三江匯合處 曾 朗 攝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今年已是第五個年頭。四年多來,川渝兩地以改革創新為引領,聚焦“兩中心兩地”建設,齊心協力唱好“雙城記”,重大生產力布局優化重構。
本報記者 王進
在川渝高竹新區,胡家梁子上一塊“四川-重慶”的界牌,正在向從北京慕名而來的一行人訴說著川渝兩地鄰居從“隔空打望”到“擁抱共生”的故事,這里的每一個創新都是全國首創。
在四川宜賓,三江新區攜手重慶兩江魚復新城共同打造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連續四年保持20%以上,規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40%、2023年達到2875.9億元;核心區臨港經開區管委會被黨中央、國務院表彰為“全國人民滿意公務員集體”……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今年已是第五個年頭。四年多來,川渝兩地以改革創新為引領,聚焦“兩中心兩地”建設,齊心協力唱好“雙城記”,重大生產力布局優化重構。
制度創新 扛起戰略腹地使命
6月21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九次會議成果發布會在鄧小平同志故里四川省廣安市舉行。川渝兩地黨政主要領導悉數出席,中央財辦和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到會指導。
本報記者注意到,自2020年3月17日第一次會議以來,這樣的黨政聯席會已成功舉辦9次,每年舉辦兩次,每次聚焦一主題,次次有目標、有任務、有行動、有成果,先后調整設立22個聯合專項組,會議制度不斷完善,專項協調機制迭代升級。“黨政聯席會議制度及其專項協調會議體系機制”已成為川渝兩省市強化“一盤棋”思想、貫徹“一體化”理念,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和具體行動。
近年來,四川省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全省工作“總牽引”、重慶市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市委“一號工程”,兩地勇擔國家戰略腹地重大使命任務,高位部署、高位牽引、一體謀劃、系統推進,各地先行先試、大膽探索,成果豐碩。其中跨區域協作18條經驗做法獲國家發展改革委通報推廣,改革創新激活了川渝高質量發展“一池春水”。
川渝高竹新區是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天然試驗田”。新區設立三年多來,搭建起“5個一體化、3個屬地化和28個重點事項”改革創新體系,探索總結出“兩區”改革統計分算辦法、“小管委會+大公司”運行管理等典型經驗,為推動跨省域一體化高質量融合發展提供了“高竹樣板”。
四川瀘州市與重慶永川區探索共創首個跨省市“強村公司”——重慶永瀘強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利益鏈接機制把川渝跨省市10個村抱團成為一個整體,共建占地6000畝川渝融合瀘永現代農業示范園,破解多項跨省域政策難題,實現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廣安市岳池縣采取“創新研發在成都,轉化生產在市州,全鏈協作連重慶”模式,與成都和重慶共建生物醫藥“雙飛地”,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8.5平方公里范圍集聚六大門類醫藥企業64戶,擁有藥品品種370余個、其中全國獨家(優勢)品種60余個。“2+4+1”大健康全鏈產業體系加速構建。
川渝兩省市以優化政務服務改革為抓手,以控制成本為核心,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先后發布三批次311項“川渝通辦”高頻政務服務事項,日均辦理超2萬件次,老百姓辦事更方便、生活更舒心。
設施聯通 共筑開放大通道
“這里是全國首個‘紅色高鐵站’馬鞍站。巴南高鐵的建設,結束了儀隴這個百萬人口大縣不通鐵路的歷史”“瀘州港被譽為‘天府首港’,是四川及滇東、黔北地區最便捷的江海聯運樞紐港口,川渝兩地共同開行‘川渝外貿快班’‘水中巴士’獲2022年度成渝地區協同發展創新案例”……前不久,記者隨“萬千氣象看四川”第二階段集中采訪媒體團前往川渝毗鄰地區采訪,工作人員的講解生動感人。一幕幕正在建設中的各種交通基礎設施場景,一條條便捷暢達的公鐵水及空中交通通道網絡,給媒體團一行留下了深刻印象。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位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處,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點,具有連接西南西北,溝通東亞與東南亞、南亞的獨特優勢?!冻捎宓貐^雙城經濟圈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簡稱“兩中心兩地”),專章提出合力構建現代基礎設施網絡。
四川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年多來,川渝兩省市以打造國際航空門戶樞紐、共建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和成都都市圈、推動長江上游航運樞紐建設等為重點,加快打造國家綜合立體交通極,構筑向西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共塑開放發展新優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改革開放新高地逐步顯現,加快崛起。
目前,西部陸海新通道已通達全球123個國家和地區、514個港口,中歐班列(成渝)累計開行突破3萬列。川渝間建成鐵路高速公路和水運通道共25條、出川大通道達48條。成渝世界級機場群、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等建設加快推進。渝昆高鐵入川第一站瀘州東站主體工程完成。“東向出川、西向進藏”重要通道銅資高速資中楊柳灘沱江特大橋加快準備合龍,投資8.5億元的內江國際物流港鐵路專用線項目正加緊施工。
值得一提的是,成渝雙核、成都都市圈聯動創新公共交通服務新模式。“公交化票制”,刷證或掃碼即走。截至目前,成都都市圈跨市開行16條公交線路、日均客流量2.2萬人次;天府一卡通、一碼通覆蓋29個區(市)縣,動車日均開行137對,單日到發旅客4.2萬人次。兩地民眾對成渝雙核雙圈“一體化”“同城化”的幸福感、獲得感明顯增強。
平臺共建 提升區域競爭力
走進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達州東部經開區1000萬噸規模達鋼搬遷升級項目現場呈現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7000余名建設者在施工現場揮汗如雨。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占地44平方公里,落戶項目300個、總投資超1200億元,聚集諾獎團隊5個,國家級院士團隊4個,高層次人才團隊51個,累計引進各類功能性平臺109個。
位于郫都區的成都現代工業港,聚集著287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6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中,四川金星清潔能源裝備集團手握400多項專利技術,在氫氣壓縮機、油氣地面處理撬裝設備等領域擁有多項國際領先技術。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的重大戰略支撐。四年多來,川渝兩省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以平臺為載體,以產業為依托,以項目為支撐,打破行政壁壘,破除機制障礙,以主體功能區戰略引導經濟合理布局,創新實施川渝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提升行動,合力打造國家戰略產業備份基地。
重點推動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城宣萬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川渝高竹新區、合廣長協同發展示范區、瀘永江融合發展示范區、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內江榮昌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資大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等10大川渝毗鄰地區合作平臺建設,持續優化區域發展格局,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如,在城宣萬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惠及川渝2萬余戶8.1萬余人的萬源到城口天然氣長輸管道建設工程項目主體工程完工;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55個重大項目納入川渝共建重大項目清單,累計完成投資超250億元;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總投資60億元的時代長安項目建成投運……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具有川渝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川渝兩地共同培育形成3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4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雙城經濟圈地區生產總值4年邁上兩個萬億級臺階。2023年,248個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項目年內完成投資4138.4億元、年度投資完成率達120.1%。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方案)明確重點項目清單》,涉及重點項目593個、總投資約5.22萬億元。
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上精準發力,推動科技創新中心加快成勢。川渝19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完成優化重組。西部首個國家實驗室落地四川,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順利揭牌,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建成投運,全國先進技術成果西部轉化中心揭牌運行,國家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啟動建設,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正式建成,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通過國家驗收,《天府大道科創走廊建設方案》審議通過。
四年多來,川渝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2800億元;累計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1萬家;開展219項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攻關項目;北斗三號基帶芯片等49項重大科技成果實現就地就近轉化;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等一批大科學裝置持續產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成果。
文旅融合 擦亮川渝大“IP”
不久前,一則題為《“巴蜀同脈 文明同行”川渝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方案》正式印發——川渝將共建新時代文明實踐走廊的消息備受社會關注。
四川省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川渝攜手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走廊是兩地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的務實舉措,推動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和示范價值的川渝新時代文明實踐走廊,將為唱好新時代西部“雙城記”匯聚強大精神力量。
事實上,川渝山水相連,作為長江上游農耕文明的源頭,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探索綠色轉型發展新路徑等,也是《規劃綱要》提出的核心要義。
三星堆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蜿蜒蜀道翠云廊,古柏參天十萬蒼。近年來,川渝兩地聚焦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強化文化、文物、文脈等資源綜合利用和創新性轉化,加快建設“六江”生態廊道,建立健全長江上游重點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聯合執法機制和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以能釀出美酒的標準保護好長江上游水質等,不斷強化人口吸納和綜合服務功能。目前,重慶成都兩地常住人口總量已超過5000萬人,成都都市圈常住人口已達3006.4萬人。巴山蜀水,處處呈現出融合共興的萬千氣象。
南充市持續推進嘉陵江文化旅游聯盟,建立涵蓋川陜甘渝26個沿嘉陵江成員單位之間的旅游市場互惠機制,跨區域聯動建設嘉陵江旅游風景道,大力推介“偉人故里·川陜蘇區紅色旅游線路”“雄奇古蜀道·神秘巴文化”等旅游線路,共建巴蜀文旅走廊如火如荼展開。
6月5日,記者在安岳石窟·臥佛院景區看到,翠綠的山巒連綿起伏,清澈的河水碧波蕩漾,一棟棟風格各異的家庭旅館坐落在青山綠水間,一處處歷史遺跡將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和重慶市大足區緊密聯系在一起。
“家門口就能吃上‘旅游飯’,巴適得很!”臥佛鎮臥佛村村民吳國軍滿臉笑容地告訴記者,過去自己以捕魚為生,居無定所,現在家門口擺小攤,“五一”假期就掙了近萬元,相當于過去近半年的收入。村支書吳建誼說,去年全村接待游客上百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上億元,人均年收入從七八千元增長到現在近2萬元。
據介紹,川渝兩地2020年啟動資大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共同打造“資足常樂”文旅品牌。如今,聯合出品的《鐫刻千年的巴蜀印記》《我們的故事》被國家圖書館永久館藏,大足石刻、安岳紫竹觀音成功獲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標”。
來源:中國改革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