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7-16 22:02:41
每經評論員 李蕾
最近,有關基金經理“反向”流動,轉崗成為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等的消息源源不斷,有的還因為業績不佳轉崗而上了熱搜,引發廣泛討論。在社交平臺上,不乏有人為此拍手叫好,也有人質疑基金經理的頻繁變動是否會給基金正常運行帶來沖擊,還有人擔心公募行業人才的流失問題。
其實在筆者看來,因為業績不好而被“優化”這件事在公募行業一直存在,不是什么新鮮事。有頭部基金公司已經連續幾年實施末位淘汰制,尤其是一些考核多次不合格、處于尾部的基金經理,被淘汰是非常正常的。
相比之下,還能轉崗成研究員或者基金經理助理已經是比較好的出路了。只是在公募基金費率改革持續推進、行業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的大背景下,基金經理“反向”轉崗、因業績不佳而被迫卸任的情況可能更常見,也更受業內關注,還有人將其稱為基金經理的“供給側改革”。
事實上,這只是基金經理“洗牌”的其中一面,我們還應該看到另一面,那就是公募行業人才的“回流”。近期,不少“奔私”的原公募老將被傳出回歸公募基金并擔任重要職務,帶著豐富的經驗和對市場的深刻理解,為行業注入新的活力;還有昔日的明星基金經理也在復出,他們的回歸不僅提升了公募基金的人才儲備,也增強了市場的信心。這些都是公募基金人才流動的新趨勢,共同描繪出了優勝劣汰的行業現實。
前幾年伴隨著公募行業的大發展,從業者人數也迎來了快速擴容。哪怕是位于行業金字塔尖的基金經理,數量也從2019年的不足2000人增加至現在的將近4000人。一方面,大量新發的基金產品確實需要更多專業操盤手來管理,但另一方面也就造成了另一個后果:不少基金經理此前并未管理過基金,本來就屬于“新手”,還都是在市場高點發行或者接手產品的,后續業績表現承壓幾乎成為很多人的必然結果。
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對這批基金經理,或者有類似情況的基金經理進行出清也好、優化也罷,對個人來說無疑是一次重新審視自我、提升能力的機會。在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上,每個人都有優勢和不足,基金經理同樣如此。研究做得好的人不一定適合做投資,反之同理,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才算是人力資源的最佳配置。對那些兜兜轉轉又“回流”的老將來說,這個道理同樣適用。
對行業而言,這更是對發展方向的一次校準。基金經理的“洗牌”是基金公司自我革新、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通過優化人才結構、提升服務質量,公募行業正朝著更加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當然,無論基金經理如何“洗牌”,保護投資者利益、提升基民獲得感始終是公募行業的首要任務,基金公司應當通過建立健全的考核機制、提升基金經理的專業能力、強化內部控制和合規管理等措施,確保投資者的權益不受損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