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8-10 07:22:23
◎鹽津鋪子證券部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零食量販品牌商門店數量的增長、SKU數量增加等因素,都是驅動公司在零食量販渠道增長的因素。
每經記者 王帆 每經編輯 魏官紅
8月8日晚間,零食企業鹽津鋪子(002847.SZ,股價37.75元,市值103.58億元)發布2024年半年報,上半年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雙雙增長約30%,公司提到,業績增長的原因之一是全渠道覆蓋,重點發展零食量販店和電商渠道等。
近年來,零食量販店以低價和創新模式,掀起零食渠道變革,順應潮流的上游零食企業能獲得可觀增長,而固守傳統渠道和模式的企業則表現疲軟。鹽津鋪子則屬于前者。
8月9日,鹽津鋪子證券部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零食量販品牌商門店數量的增長、SKU數量增加等因素,都是驅動公司在零食量販渠道增長的因素。
鹽津鋪子2024年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4.59億元,同比增長29.84%;歸母凈利潤3.19億元,同比增長30%。
圖片來源:財報截圖
公司表示,2024年1月~6月,公司多個渠道、多個品類實現快速發展,持續聚焦辣鹵零食、深海零食等七大核心品類,產品全規格發展,全渠道覆蓋。在保持原有KA(大型連鎖商超)、AB類超市優勢外,重點發展電商、零食量販店、CVS(便利店)、校園店等,與當下熱門零食量販品牌零食很忙、趙一鳴、零食有鳴等深度合作,在抖音平臺與主播種草引流。
國金證券研報指出,由于零食量販及電商高速牽引,鹽津鋪子第二季度淡季實現韌性增長。分渠道看,上半年經銷、電商渠道分別同比增長35.07%、48.41%。經銷渠道高增主要系零食專營表現超預期,且合作品類逐步增加。CVS預計受益于定量裝產品推出仍實現較快增長;電商渠道仍以爆品策略為核心,借助抖音快速放量。
8月9日,鹽津鋪子證券部相關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零食量販渠道的增長來自三個方面,一是隨著零食量販店的開店數量增長,帶來自然的銷售增長;二是SKU增長,目前鹽津鋪子在零食很忙有接近50個SKU,后續也會有新品SKU持續增加;三是開拓其他零食量販品牌合作。”
而對于電商渠道,該人士分析稱:“公司以極致性價比產品+中高溢價單品的選品思路,助推業績成長。公司在抖音渠道基于‘大魔王’素毛肚和‘蛋皇’鵪鶉蛋品類品牌的打造和推廣,在高基數上依然實現了較好的收入增長。”
另一方面,記者注意到,伴隨著零食量販和電商渠道收入上升,鹽津鋪子傳統直營渠道上半年同比出現超過40%的下滑。上述研報稱,公司直營商超因人流下滑及公司主動優化業務致收入下滑。
近兩年,零食量販店以直采、中心倉發貨等扁平化模式,壓低成本,用更低的價格迎合高性價比的需求,同時又以貼近消費者和下沉的選址策略,符合休閑零食“沖動消費”的特性,成為了零食渠道變革的代表。
今年6月,由零食很忙與趙一鳴零食雙品牌合并的鳴鳴很忙集團,宣布門店數達到萬店,這是繼咖啡的瑞幸、茶飲的蜜雪冰城、餐飲的正新雞排之后,又一個新賽道步入萬店時代。
東吳證券研報指出,零食下游如零食量販、內容電商等渠道的蓬勃發展使得行業出現階段性去品牌化,主動擁抱渠道的供應鏈型零食企業獲得更高景氣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近期集中發布的零食企業半年報或業績預告,明顯出現業績分化情況,正印證了上述觀點。
主要零食企業上半年業績情況 圖片來源:記者整理
記者注意到,表格中利潤同比增長的企業,大多是積極融入零食量販渠道且取得較好成效的企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鳴鳴很忙集團獲悉,鹽津鋪子、甘源食品、勁仔食品、洽洽食品均與該集團展開了深度合作。
而有些零食企業在傳統渠道、特殊渠道或現代商超渠道時代獲得基礎成長,造成路徑依賴,導致在渠道高速變革時代攫取紅利略有遲緩,因此業績表現不佳。
來伊份表示,公司基于現階段宏觀經濟情況及社會消費市場趨勢,進行部分區域門店結構調整,在調整過程中,雖然加盟收入略有提升,但直營收入受影響同比下降,導致當期利潤不達預期;同樣利潤表現不佳的良品鋪子,則表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正處于經營策略調整階段,降價對毛利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隨著公司對供應鏈及各項業務的精益管理、降本增效措施的穩步推進,預計調整效果將逐步釋放。
上述東吳證券研報指出,類似美國會員制商超模式,快速發展的下游渠道更易以高周轉、規模經濟獲得更高議價權。積極主動擁抱它們的廠商能與渠道共振,獲得更快的銷售額增長。同時,全渠道布局及與渠道博弈過程中,零食廠商的供應鏈效率將成為支撐銷售額增速與利潤率保障的制勝之法。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