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8-23 20:08:02
◎華潤雙鶴表示,上半年公司有近40個產品在省采中中選,更多的“赤腳產品”進入集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存量產品集采降價的損失。另外,公司在半年報中首次提出“探索布局小核酸賽道”。
每經記者 林姿辰 每經編輯 張海妮
8月22日,華潤雙鶴(600062.SH,股價19.56元,市值203.29億元)發布2024年半年度報告: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9.29億元,同比增長1.46%;實現歸母凈利潤10.47億元,同比增長6.28%。
作為國內輸液龍頭,華潤雙鶴近年來持續擴展非輸液業務。其中,慢病業務作為公司受帶量采購影響最大的業務領域,在今年上半年實現了正增長;專科業務作為“公司中長期發展的重要引擎”,近兩個半年度的收入增速均維持在10%以上。
華潤雙鶴表示,上半年公司有近40個產品在省采中中選,更多的“赤腳產品”(指此前銷售額和市場份額有限的品種)進入集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存量產品集采降價的損失。另外,公司在半年報中首次提出“探索布局小核酸賽道”。
8月23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向華潤雙鶴發送采訪郵件,但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根據公司2023年年報,華潤雙鶴的三大業務平臺分別是輸液、慢病和專科,三大類產品在公司總收入中占比分別為31.41%、30.99%和15.03%。在2024年半年報中,華潤雙鶴并未披露這三大業務的具體收入,僅表示慢病業務收入占比為29%,專科業務收入占比同比增長2個百分點。
從收入增長看,作為公司規模占比最大的業務,輸液業務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3%,較上年增速下滑25個百分點,其中基礎輸液收入同比增長9%,較上年增速下滑31個百分點。專科業務的增速也有所放緩,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11%,較上年增速下滑1個百分點,
公司的慢病業務在上半年實現了正向增長,收入增速從上年同期的-6%提升至4%,其核心產品0號收入同比增長2%,增速同比下滑3個百分點;復穗悅收入同比增長60%,增速同比由負轉正,硝苯地平緩釋片(貝奇靈)和硝苯地平控釋片(貝奇康)收入同比增長53%,厄貝沙坦分散片(豪降之)收入同比增長113%,二甲雙胍腸溶片收入同比增長23%。
這些指標似乎意味著公司正從集采的影響中緩過來,而“深化營銷模式轉型”或將是華潤雙鶴未來應對集采的對策。根據半年報,2024年上半年,華潤雙鶴有十余個產品有資格參與第十批國家集采,并有近40個產品在省采中中選,更多的“赤腳產品”進入集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存量產品集采降價的損失。
另外,公司還通過利用商業公司銷售網絡、建立以消費者為導向的零售和電商模式、深化專業化推廣服務模式提升銷售額,上半年公司的銷售費用為15.65億元,同比增加1.94%。
今年上半年,華潤雙鶴的研發費用為3.29億元,同比增長24.34%。在2024年的經營計劃中,公司曾提到“加快研發創新”和“加快外延發展”,表示將立足化藥小分子創新藥,積極拓展戰略性新興領域和創新生物療法賽道,自研和并購并舉獲取技術和產品。
半年報顯示,華潤雙鶴共有十余個創新藥項目,其中處于申報生產階段的有3個、臨床研究階段的有4個,其他項目處于臨床前研究階段。
在研發創新方面,公司提出兩條道路:一是積極布局合成生物賽道,打造研發、中試、產業化三級產業體系。二是探索布局小核酸賽道,聚焦公司現有慢病優勢領域,通過自研和外部合作的方式加速小核酸藥物獲取。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華潤雙鶴首次提到小核酸藥物。
另外,公司的外延并購節奏有所加快。今年上半年,華潤雙鶴完成對華潤紫竹的股權并購,豐富了公司女性健康領域、眼科領域和口腔類藥物產品線,還引進了1.1類天然藥物新藥香雷糖足膏“速必一”,將糖尿病足潰瘍大陸首個1.1類創新藥收入囊中。
根據半年報,華潤紫竹2024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10%,凈利潤同比增長2%;公司于2023年收購的天安藥業2024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4%,凈利潤同比增長46%。華潤雙鶴表示,公司將圍繞戰略領域加大尋源力度,持續豐富標的庫,股權并購和產品引進均在有序推進中。
半年報還顯示,公司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元(含稅)。本次現金分紅金額占2024年半年度合并報表中歸母凈利潤的9.93%。
而在今年二季度,有兩只社保基金現身華潤雙鶴前十大流通股東,總持股690.24萬股,總持股占流通股比例為0.67%。具體來看:匯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社保基金四二三組合減持19.03萬股,減持后持股數量為418.92萬股;全國社保基金五零二組合新進,持股271.32萬股。至此,社保基金已連續五個季度持有公司股份。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20528934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