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8-24 14:06:24
◎8月23日,以“AI強校大時代——用新質生產力打造金鑰匙強校”為主題,第一屆人工智能教育應用論壇暨AI教育科技成果展如期召開。
每經記者 楊煜 可楊 每經編輯 楊夏
人工智能的引擎轟鳴作響,一次新的教育變革正在萌發,教育工作者是否做好了準備?
8月23日,以“AI強校大時代——用新質生產力打造金鑰匙強校”為主題,第一屆人工智能教育應用論壇暨AI教育科技成果展如期召開。
論壇在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教育專委會指導下進行,由北京教育信息化產業聯盟主辦,學科網和行行AI承辦,北京理工大學基礎教育管理中心和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協辦。
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高武軍在致辭中表示,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發展,特別是對人工智能教育寄予厚望。房山區以平等開放的原則、共贏合作的理念,建設智能教育發展共同體,探尋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有益建議和做法。
北京理工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楊志宏在致辭中指出,將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與教育深度融合,以培養適應未來發展的創新型人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索的課題。
北京教育信息化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學科網創始人、總經理陳學藝表示,本次論壇是聯盟打造高水平人工智能教育合作平臺的創新之舉,將廣泛凝聚產、學、研、用的各方力量,對人工智能+教育進行有益探索,進一步促進AI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創新與應用。
“在新的時代,若能充分運用好人工智能,將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使學校整體實力得到加強。”行行AI董事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AI應用工作組執行組長李明順說。
教育部原司長、知名院士、高校教授、企業高管等重磅嘉賓也分享了他們的經驗與觀點。上千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工智能教育專家學者、校長、一線教師以及教育科技企業代表出席。
回顧世界教育史,曾發生三次重大的教育革命,第一次以課堂為中心,第二次以教師為中心,第三次以學生為中心。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司長、原副總督學,中國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秘書王文湛看來,21世紀將發生第四次教育革命,以教育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中心。
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教育的形態?這是教育工作者探索與實踐AI教育應用的首要問題。論壇期間,多位教育領域專家從歷史發展、理論分析等方面展開討論。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兼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李志民認為,人工智能從根本上改變了教育要素,而教育要素的改變又將重塑教育的形態。從教育學者普遍認同的教育四大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以及教育手段或教育技術出發,李志民認為,AI成為“教師”是教育第一大要素經歷的根本性變革。
在受教育者層面,李志民談道,人工智能為學習者帶來了顯著的變革。AI技術提供了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得學習過程更為高效。學生能夠依據自身的學習進度和興趣,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教育的核心功能在于傳遞知識,若能恰當運用人工智能,可以通過AI教師的指導來規劃個人學習路徑。
王文湛指出,人工智能深入教育融合,將使教育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將改變學生的學、老師的教和學校的管。他進一步分析說:首先,人工智能進入教育可以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有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其次,這也有助于讓老師的教學更加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因材施教等,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第三,人工智能引入學校將使學校的管理更加便捷、準確和高效。
與此同時,一場變革的發生總是伴隨著新問題的出現。
發展中世界工程技術科學院院士韓力群表示,大語言模型的火熱,同樣對教育帶來了挑戰。例如,在知識如此易于獲取的今天,過去大量依賴于題海戰術和背誦的學習方式是否還具有實際意義?此外,隨著AI工具應用日益廣泛,原先教育體系的人才觀、課程觀、教學觀和價值評價體系都面臨新的挑戰和思考。
盡管AI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但實際推進過程中仍面臨不少挑戰。如何精準聚焦并有效解決學校面臨的實際問題,是推動“教育+AI”融合進程中的關鍵一環。論壇期間,既有知名學校分享AI落地經驗,也有高校教授介紹前沿的研究成果,還有AI領軍企業展示AI與教育融合的技術和產品,共同破解AI教育難題。
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楊從實時畫像反饋、即時精準推送、全時智能學伴、虛擬學習場景等方面介紹了個性化學習新范式框架設計,并結合北京理工大學“人工智能+個性化學習”應用場景進行了闡述。她說,智慧教育的“高效、智能、精準、融通”可以解決人才培養遇到的許多問題,通過AI技術賦能,教育生態系統更趨于穩定、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狀態。
李明順介紹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豐富的應用場景,例如個性化學習中的AI對話,提高論文寫作能力的智能工具,對孩子的情緒監督與心理分析等。此外,語言學習、職業教育也是巨大的應用場景。
AI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提升學習效率,也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例如對存在視力、聽力問題的特殊需求學生,可以利用AI賦能。“今天,AI對于我們很多人掌握知識、掌握學習能力的公平性,應該說是達到了革命性的一個結果,也是非常值得興奮的一個事情。AI可以讓我們很多這些聽障者、視障者聽得見或看得見。”李明順說。
每日經濟新聞旗下深耕內容與傳播場景的AI應用企業每經科技也參加了本次論壇,展示了傳媒科技公司如何賦能學校傳播場景。
“教育中的傳播場景是學校最好的AI試驗場。”每經科技CEO韓利在演講中表示,實際上,學校從來不缺傳播的內容和品牌,但缺乏傳播的技巧和能力。基于每經媒體轉型的經驗,每經科技從內容生產與傳播場景出發,希望用AI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賦能教育行業。“讓每一個單位、每一個人都變成專業的傳播者。”韓利表示,由每經科技研發的工具可以讓每一個學校都具備同等的傳播條件和傳播能力,解決學校間品牌不平衡的問題。
隨著新型信息技術深度參與教育教學,傳統教育面臨數字化轉型的機遇和挑戰。第一屆人工智能教育應用論壇暨AI教育科技成果展的成功舉辦,為產學研用各方搭建了一個高水平的“人工智能+教育”學習、交流、分享平臺,為中小學校在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