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9-12 18:05:20
◎田苗苗表示,盡管披露率在上升,企業間的披露質量參差不齊仍是突出問題。很多企業的披露仍停留在形式化、表面化的階段,缺乏數據的細化、統一和透明性,無法真正體現企業在ESG方面的實際表現和風險管理能力。
◎田苗苗建議企業可以提供供應商審計頻次、發現的典型問題、整改執行的具體措施,以及對違規供應商采取的具體處理步驟(如限期整改、合同終止),由此打破供應鏈的“黑箱效應”,提高信息透明度和信任度。
每經記者 黃宗彥 每經編輯 梁梟
編者按
今年以來,監管層密集發布ESG信披相關文件,如《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基本準則(征求意見稿)》,北京、上海、蘇州三地也發布了ESG行動計劃等文件,愈發凸顯出ESG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此外,A股短期賺錢效應持續減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資本市場對企業的長期、可持續投資價值寄予厚望。為此,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策劃推出“A股十大熱門行業ESG信披觀察”,聯合萬得數據,以ESG相關績效和數據統計為分析工具,“數讀”各行業的ESG信息披露情況,旨在為市場提供更專業、客觀的ESG信披特征和趨勢分析。本期推出有色金屬行業篇。
有色金屬對于新興產業的發展舉足輕重。不過,一直以來有觀點認為,由于高耗能、高排放的特性,有色金屬行業在環境和社會責任方面存在一定的“原罪”。因此,行業的綠色轉型不僅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回應社會對環境保護和企業社會責任期望的重要舉措。
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根據萬得行業概念劃分,選取“產業主題類”的“有色金屬”(A股共計61只成分股),綜合ESG相關報告披露率、碳排放量(范圍一和范圍二)(注:范圍一是指企業直接控制的能源過程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范圍二是指企業外購能源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能源消耗量(標準煤和用電)、供應商ESG動態考核機制6個維度的披露情況,并統計相關數據。
安永大中華區可持續發展主管合伙人田苗苗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有色金屬行業的減排挑戰是多方面的,生產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高能耗、高碳排放的過程,轉型和減排面臨很多現實困難。對于優化能源使用,她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要實現系統性優化冶煉工藝與技術創新;二是促進能源結構轉型,推動低碳化進程;三是綜合利用能源,提升全流程能源效率。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有色金屬的綠色轉型備受關注。今年7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發布了《有色金屬企業環境、社會及治理(ESG)信息披露指南》,旨在規范企業的ESG信息披露行為,提高行業的透明度和責任意識。
萬得數據顯示,A股有色金屬行業的ESG相關報告信披水平逐年提升,從2021年的47.46%增至2023年的68.85%,在全行業中相對靠前。
田苗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表示,有色金屬行業的ESG相關信披有幾個特點:政策驅動下披露逐步深化;標準制定推動披露體系化發展以及企業自覺性增強,但質量參差不齊;對標之下與全球標準差距尚存等。
從2016年開始,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有色金屬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有色金屬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等文件,為企業ESG信息披露提供動力,也從監管層面要求企業更加透明、規范地披露其環境、社會和治理的表現。
不過,田苗苗表示,盡管披露率在上升,企業間的披露質量參差不齊仍是突出問題。很多企業的披露仍停留在形式化、表面化的階段,缺乏數據的細化、統一和透明性,無法真正體現企業在ESG方面的實際表現和風險管理能力。
此外,國際采礦及金屬協會(ICMM)等國際組織已制定了較為成熟的ESG標準和評估指標。對比之下,國內有色金屬行業的ESG披露在深度和透明度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碳排放披露方面,近三年披露范圍一+范圍二碳排放數據的企業數量持續增加,披露率從2021年的37.29%上升至2023年的57.38%。企業的排放量均值在2023年有所下降,不過相比其他行業仍處于較高水平(2023年平均排放為519萬噸)。
田苗苗分析道,有色金屬行業的減排挑戰是多方面的,這也與其所謂“天生的原罪”有關。該行業的生產過程本身就是高能耗、高碳排放的過程,轉型和減排面臨很多現實困難。比如,生產工藝的固有高能耗和碳排放特性,即使在引入了更高效的技術(如惰性陽極技術)后,整體能耗仍然很高。同時,該行業高度依賴化石能源,特別是在能源成本較低的地區,會呈現“碳鎖定”效應(注:一旦基礎設施建立在高碳能源上,轉向低碳替代品的成本和技術障礙就會非常高昂)。另外,供應鏈的復雜性和系統性、產品需求增長與減排之間的矛盾,都對減排產生不小的阻礙。
前述提到,有色金屬行業對化石能源仍存在高度依賴,但從數據統計來看,行業的標準煤用量有較大幅度下降。2023年行業平均消耗標準煤501萬噸,同比下降39.67%,是近三年的最低水平。
生產過程中直接的燃料燃燒是重要的碳排放來源。特別是在礦石焙燒、干燥、熔煉等環節,燃料燃燒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
除了化石能源外,高耗電也是有色金屬行業的能耗特征之一。
田苗苗表示,冶煉環節是該行業最大的碳排放來源,大約占碳排放總量的90%。其中,電解鋁的碳排放約占行業總排放的62%。電解鋁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耗電的工藝,而電力通常來自煤電等高碳能源,這也是導致冶煉工藝固有局限性較大的因素之一。
萬得數據顯示,近三年披露用電量的企業數量穩定上升,到2023年達57.38%;用電量方面,2022年同比顯著大幅提升,達53.04億千瓦時;2023年略微下降,達52.49億千瓦時,總體仍保持較高水平。
田苗苗認為,有色金屬行業的碳排放中,約70%來自用電的間接排放。企業不能僅依賴單一解決方案,應逐步將燃煤自備電廠轉向更加清潔的電網電力,同時增加自建或購買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如風電、光伏和水電。此外,也可以通過應用分布式能源系統和儲能技術,幫助企業更好地管理和優化電力使用,減少高碳電力的依賴。
針對優化能源使用,田苗苗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要實現系統性優化冶煉工藝與技術創新,如采取低溫電解和無碳電解技術,同時推進智能制造和數字化管理等;二是促進能源結構轉型,推動低碳化進程,比如企業可以加大清潔電力的購買和使用,自行投資建設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設施,探索氫能等前沿能源技術,積極參與碳市場,進一步減少碳排放成本;三是綜合利用能源,提升全流程能源效率,在整個生產鏈條中,可以及時識別能源浪費環節,開展能效審計,進行余熱利用、廢氣回收和資源再利用等。
有色金屬行業產業鏈長,包含上游開采、礦山運營,中游冶煉加工以及下游的廣泛應用。因此,供應鏈管理是行業踐行ESG理念的重要工作環節。
萬得數據顯示,有色金屬行業建立供應商ESG動態考核與退出機制的企業逐年上升,從2021年27.12%大幅增長至2023年的65.57%。這一機制背后有何實質意義?企業應該如何通過該機制以確保供應鏈的ESG表現?這些問題值得探究。
在田苗苗看來,供應商的考核與退出機制不僅僅是企業自我提升的過程,也推動著供應鏈的整體優化。通過對供應商的動態考核和管理,一方面可以推動供應商減少碳排放和水資源等消耗,另一方面能促使供應商在社會責任和治理方面做出更多努力,通過“外溢效應”帶動整個供應鏈提升ESG表現,減少環境負擔和社會沖突,為行業樹立起新的可持續發展標桿。
田苗苗指出,目前很多企業在ESG信息披露中普遍強調供應商的合規承諾,但很少披露具體的審計結果、整改進展和因違規而實際退出的案例。因此,她建議企業可以提供供應商審計頻次、發現的典型問題、整改執行的具體措施,以及對違規供應商采取的具體處理步驟(如限期整改、合同終止),由此打破供應鏈的“黑箱效應”,提高信息透明度和信任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有色金屬行業較為重視ESG風險管理,2023年披露相關信息的企業占比達73.77%。那么,該行業具體有哪些核心風險?
在田苗苗看來,環境風險方面,有色金屬行業的核心挑戰除了面臨高碳排放和高能耗問題,還涉及資源開采和加工過程中對生態系統的深度影響,如水資源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這一過程需要針對行業進行生產模式的重新定義,從傳統的線性生產(“開采—生產—廢棄”)向循環經濟模式(“資源—產品—再生”)轉型。
社會風險方面,有色金屬行業的社會風險涉及多方利益相關者,包括工人、社區和地方政府等。在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當中,應將員工、社區、政府等多方利益納入整體決策體系,建立開放和透明的溝通平臺,構建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治理風險方面,隨著全球合規壓力增大,企業在多國運營中的治理難度增加。尤其是在國際業務擴展過程中,易出現跨國運營治理漏洞。企業需在全球設立統一的合規和反腐敗標準,同時根據當地法律和文化特點進行適應性調整。通過雙軌制的治理策略,確保合規性和文化適應性,提升全球運營的穩定性。
文中圖表數據來源:萬得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