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9-27 18:28:22
◎何志毅強調:“我們不僅要競爭,更要合作,共同推動產業的健康發展?!彼ㄗh中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優化市場和產業鏈布局。
◎盡管當前中國產業在某些領域仍面臨挑戰和差距,但憑借其龐大的市場規模、完善的產業鏈體系和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中國完全有能力在未來成為全球產業發展的領導者之一。
每經記者 畢媛媛 每經編輯 梁梟
在全球化浪潮風起云涌的今天,中國產業的發展軌跡記錄著從追趕者到并跑者,乃至在某些領域領跑者的轉身。
9月25日,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該論壇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支持,TCL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TCL實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舉辦。本次論壇聚焦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前沿問題,旨在探索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新路徑,助力中國企業在全球變局中開啟全球化新篇章。
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何志毅教授以“全球格局下的中國產業發展”為主題發表演講,以前瞻性的視角揭示了這一歷史進程中的關鍵節點與未來趨勢。
何志毅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何志毅在進入高校任教之前,曾任地方政府干部、國有企業總經理、股份制公司董事長,實踐經驗豐富。如今的他,還有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中國國民經濟管理學會會長、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學術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多重身份,擅長于運用全球視角看企業。
演講伊始,何志毅的思緒回到了1999年,那是他參與教育部“九五”重大社科項目“中國管理案例教學工程”的時期,TCL作為重點研究企業之一,正悄然開啟其全球化征程。
彼時,中國正處于加入WTO的談判后期,全球經濟的版圖尚未有中國今日之地位,TCL等中國企業卻已勇敢地邁出步伐,進軍國際市場,開啟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先河。“有人說1984年是中國企業元年,那么1999年或許可以視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元年。”何志毅表示。
輝煌背后并非沒有隱憂。何志毅指出,當前中美博弈正深刻影響全球政治、經濟、科技、產業等多個領域,給中國產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美國提出“小院高墻”戰略,試圖通過構建技術壁壘和市場壁壘來遏制中國的發展。但何志毅認為,這種戰略并非鐵板一塊,其“小院”與“高墻”的邊界模糊且動態變化,為中國企業提供了靈活應對的空間。
他進一步分析道,美國等西方國家正基于300多年的西方優越論、意識形態論和經濟利益之爭,在政治、經濟、產業、科技、教育、外交、軍事等多個方面綜合與中國博弈對抗。這種局面要求中國產業界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同時積極尋求破局之道。
“我們要應變之變,這時候我們的世界領軍企業就非常重要,而且(我們的)世界領軍企業跟全球領軍企業的競合關系,不完全是競爭,我們也要與他們為伍,共同構建一個良性產業生態圈。”面對嚴峻的挑戰,何志毅認為,中國應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步伐,通過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來應對外部壓力。
何志毅強調:“我們不僅要競爭,更要合作,共同推動產業的健康發展。”他建議中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優化市場和產業鏈布局,特別是在發達國家、次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等區域,要形成更加均衡和穩健的發展格局。
為了更直觀地展示中國產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何志毅介紹了其團隊構建的全球上市公司數據庫和產業圖譜。該數據庫覆蓋了全球129個國家的265個交易所中的54613家上市公司數據,通過清洗、篩選和剔除重疊數據后,形成了每年約45000家上市公司的完整數據集。
“我們用這個數據庫來計算各國的企業證券化程度和產業實力系數。”何志毅說,“這些數據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清晰的全球產業格局圖譜。”他進一步指出,通過對比分析各國在不同產業領域的實力系數和領軍企業系數,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產業在全球范圍內的位置和差距。
有“美國頂級顧問”之稱的哈佛大學教授、“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者艾利森日前發表了《中國對美國:地緣政治奧運會》的文章提到,在全球貿易、制造業、科技產品、GDP方面,中國都已領先美國。他認為,中國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強勁的、最全面的對手。但同樣的,兩國也不應該把互相毀滅作為目標,應該磨合出來一種競爭性共存的體系。
展望未來,何志毅充滿信心。他認為,盡管當前中國產業在某些領域仍面臨挑戰和差距,但憑借其龐大的市場規模、完善的產業鏈體系和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中國完全有能力在未來成為全球產業發展的領導者之一。
“TCL是我們走出去的代表,也是高科技產業集團的代表。我們看到TCL既是成熟穩健的企業,也仍然保持著銳意進取、敢于創新的決心和行動能力。我們期待在未來的25年里,看到更多像TCL這樣的中國企業崛起為世界一流企業。”何志毅表示,“他們不僅要在自己的領域內做到最好,還要在全球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
他強調,中國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導,更需要企業自身的努力和創新。只有通過不斷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市場創新,中國產業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最后,何志毅以一句富有哲理的話作為結語:“斗而不破,和而不同。”他呼吁全球產業界在競爭與合作的道路上攜手前行,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更加繁榮的未來。同時,他也對中國產業界寄予厚望,期待他們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夠繼續保持銳意進取、敢于創新的精神風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