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9-27 16:11:32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路江涌發表了題為“中國企業高質量全球化發展動力機制”的主題演講,深入探討了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的底層邏輯。他以“5W1H”作為全球化敘事邏輯,結合TCL 25年的全球化實踐,闡明了創新驅動中國企業實現高質量全球化的科學依據與路徑選擇。
每經記者 畢媛媛 每經編輯 董興生
中國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然而,全球化并非坦途,中國企業在享受全球化紅利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與不確定性。
9月25日,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支持,TCL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TCL實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重點關注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的前沿問題,旨在探索全球化新路徑,助力中國企業在全球變局中開啟新篇章。
論壇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路江涌發表了題為“中國企業高質量全球化發展動力機制”的主題演講,深入探討了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的底層邏輯。他以“5W1H”作為全球化敘事邏輯,結合TCL 25年的全球化實踐,闡明了創新驅動中國企業實現高質量全球化的科學依據與路徑選擇。
路江涌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路江涌為香港大學博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創業、創新、國際商務和國際經濟學等領域,已在中文權威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并在英文SSCI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中國企業的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從早期依賴外貿出口,到如今進行全球運營,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參與度和影響力日益增強。
路江涌指出,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的動力主要來源于市場和技術兩大方面。市場牽引和技術驅動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
具體而言,基于全球化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和發展路徑的不連續性,中國企業的全球化進程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在探索階段,企業通過外貿出口“走出去”,此時企業對國際市場進行初步試探,全球化路徑表現出較高的不確定性。
進入突破階段,企業通過并購和投資手段“走進去”,全球化方向逐步清晰,但仍存在波動與調整。
進入扎根階段,雖然全球化方向仍具不確定性,但企業運營重心開始轉向本地化經營,逐步在海外市場扎根。
到了分形階段,企業面臨“走上去”的全球運營選擇,需要根據市場、技術和環境的變化,靈活調整全球戰略,以應對多變的市場挑戰。同時,企業必須在多條可能的發展路徑中做出選擇,以持續提升全球競爭優勢。
這一全球化過程,是技術與市場、國內與國際雙輪驅動的過程。路江涌分析指出,TCL在25年前的關鍵時刻邁向海外,抓住了時代賦予的機遇。特別是2004年的國際并購,成為TCL全球化發展的重要轉折點,為企業向產業鏈上游進軍,以及從傳統制造業企業躍升為高科技產業集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TCL 25年的全球化實踐表明,中國企業應從“走出去”逐步邁向“走上去”,并在全球市場的激流中學會游泳。
路江涌強調,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面臨四大挑戰:局外者挑戰、新來者挑戰、外來者挑戰和弱小者挑戰。為克服這些挑戰并實現本土化經營,中國企業必須融入當地社會與文化。
在談及全球化進程中的挑戰與機遇時,路江涌提出了幾種供中國企業參考的策略:
首先是內生成長,這是中國企業實現全球化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打鐵還需自身硬”,中國企業必須注重提升核心競爭力、創新能力和品牌影響力等內在因素,通過優化產品結構、提升服務質量來推動內生增長。
其次是兼并收購,這是中國企業進入全球市場的重要途徑。通過并購獲取技術、市場和人才等核心資源,企業能夠實現全球擴張。然而,企業需特別關注并購中的技術變革、文化整合與管理協同,以克服并購后的“水土不服”,確保并購效益的最大化。
最后是戰略合作。“獨行快,眾行遠”,中國企業可以通過與國際知名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獲取關鍵技術和市場資源。這不僅能降低全球化經營的風險,減少市場進入壁壘,還能提升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路江涌總結道,“本土化的國際化才是真正的全球化”。他強調,創新是企業全球化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中國企業應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在不連續性中創造連續性,以致力于贏得全球競爭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