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 2024-10-01 11:02:07
川觀新聞評論員 余姝滿
(一)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這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時刻。
75年來,四川始終與祖國同心、與時代同行,在歷史長卷中,寫下精彩的四川篇章。
75年來,中國向上、四川向前,這段波瀾壯闊的歷程,恰如一本厚重的發展史,記錄著國家和地方的成長與奮斗,承載著前進路途中的挫折與欣喜。
站在從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的關鍵節點,翻開這本厚重的發展史,讀懂“何以四川”、讀懂“何以中國”。
(二)
這是擔起國家大任的四川。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國家三線建設奠定四川厚實的工業家底,到九十年代放下電鋸開始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從西電東送的核心輸出地,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中國經濟發展第四極。
75年來,黨中央一直高度重視四川,給予深情厚望、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四川始終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和強烈的責任擔當,闊步前行、奮發向上。經濟大省切實擔起大梁——一個拔節向上、奮發拼搏的四川,映照出一個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中國。
新的歷史方位,新的使命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不斷賦予四川新的戰略定位和時代重任,為四川發展指明了主攻方向、著力重點,描繪了一幅宏偉藍圖。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從大歷史觀和大戰略視野出發,指出“四川是我國發展的戰略腹地,在國家發展大局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戰略腹地,是把治蜀興川新篇章寫深寫實的一處“題眼”,又是一次擂鼓催征。
擔大任才能大發展。全力以赴打造“兩高地、兩基地、一屏障”和“一極一源”,這是四川必須扛起的政治責任、堅持的前進方向。
(三)
這是砥礪前行的四川。
多少次大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鍛造著四川“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的剛毅;2020年底,四川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啃下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堅持中,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1501個貧困村全部退出、62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四川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畫卷成色更足。
75年風雨兼程,75年春華秋實。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開拓進取、攻堅克難,打破西部內陸閉塞之難、攻克貧困堡壘之難、破題區域發展之難,從一窮二白到經濟大省、從溫飽不足到決勝全面小康、從封閉落后到全面進步、從內陸腹地走向開放前沿,四川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
敢為人先、敢打敢拼。四川是科教大省、工業大省,發展新質生產力有自己的方法論。從國家布局戰略科技力量,到加速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再到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四川不斷厚植創新本底、擴大規模能級、激發發展動力活力。
時間的鏡頭向深處探去,歷史的意蘊從遠處飄來。與祖國共同奮斗、共同成長、共同成就中,四川破繭成蝶、脫胎換骨,展現著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
(四)
這是一個更加開放自信的四川。從“蜀道難”的嗟嘆,到“蜀道通”的贊嘆,再到“蜀道暢”的感嘆,如今,四川的交通上天入地、密織成網。抓住“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推動西部大開發等機遇加速奔跑,四川正在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介新四川、開辟新通道、拓展新市場。
這是一個更加熱辣滾燙的四川。眉山三蘇祠、宜賓三江口長江公園、廣元翠云廊、德陽三星堆博物館……文化錦繡、山川壯美的四川讓不少游客心動和行動,激發文旅消費活力。成都春熙路的繁華、樂山張公橋的美味、自貢彩燈流光四射,四川本身就有深厚的商業基因、濃烈的消費氛圍。數說四川75年,全省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從1978年的59.2%、73.6%分別降到2023的32.8%、34.1%。居民消費從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消費特征從大眾化轉向個性化、多樣化和品質化。這正是一個發展火辣辣、熱騰騰的四川鮮活而真實的寫照。
這是一個更加安逸巴適的四川。75年來,四川加快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惠及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險制度從無到有;教育經費投入不斷增加,教育資源配置更加優化,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公共文化設施加快建設,閱讀更方便了,全省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站不斷增多……四川發展的每一次前進,也是民生福祉的持續增進。
站在歷史的交匯點,回望巴蜀大地這片熱土巨變的一幀幀、一幕幕,沖破發展桎梏、兜牢民生底線、提高生態顏值、提升開放水平……無論在“四川”前面加多少個形容詞,內核都是一個奮力“雄起”的四川。
(五)
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啟之年。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了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的宏偉藍圖。
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詳實安排部署,堅定不移推動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
可愛的四川,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不服輸的人文氣質。匯聚底氣與信心,這道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答題,四川直面挑戰、奮力書寫、努力作答,將交出精彩答卷。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