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0-16 15:58:40
◎趨勢之下,聯想集團似乎已不再滿足于簡單地作為“端”,而是想要構建一種范式,向外界重新將AI“具像化”。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編輯 董興生
置身西雅圖的聯想集團“2024 Tech World”,像是一個縫合器,將一個更完整的AI生態拼接起來。這其中有作為“端”的優勢,也有這家來自中國的公司作為全球化企業的號召力。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開宗明義,向來賓們闡述了一個信念——聯想相信人工智能是真實存在的,“這不是另一個轉瞬即逝的趨勢,這不是一個膨脹的泡沫”。
這與NVIDIA創始人兼CEO黃仁勛、AMD董事長兼CEO蘇姿豐、Meta CEO馬克•扎克伯格等人的看法似有惺惺相惜之處。Meta剛剛發布了首個開源多模態模型Llama 3.2,并被黃仁勛評價為“改變了游戲規則”。黃仁勛說,人工智能的誕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因為它極其復雜。蘇姿豐則認為,AI是她職業生涯中見過的最重要的技術,而最令人驚嘆的是,“我們仍然處于非常非常早期的階段,但所看到的創新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
趨勢之下,聯想集團似乎已不再滿足于簡單地作為“端”,而是想要構建一種范式,向外界重新將AI“具象化”。北京時間10月16日,在Tech World期間,楊元慶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采訪時也坦言,聯想集團更希望是引領浪潮的企業,“我們的確有更大的抱負”。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少婷 攝
IDC預測,到2025年,AI PC將占據市場的一半份額,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100%。
變數醞釀在數字之間。
“AI可能起步于AI PC,但在AI PC里面,今天的主導者未必是明天的主導者,更不用說個人的人工智能雙胞胎,(帶來的)變化可能就更大了,可能今天的操作系統就會被顛覆掉。”楊元慶表示,AI對整個行業也是革命性的,“過去強的,未必未來也依然是今天一樣的位置”,可能會有很多新興的公司出現。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技術官Tolga Kurtoglu補充說,“現在的設備本質上是我們與信息進行交互的接口”,考慮到當前主要基于命令的機制,鼠標、鍵盤、顯示器是基于文本的信息交互方式所驅動形成的,而一個新興的趨勢是,信息將會是多模態發展的,即不再局限于文本信息,所以沒有理由相信設備的外形會完全保持今天的樣子。
10月16日,聯想集團發布了AI Now,這是聯想在個人電腦上的人工智能入口,激活后即可將筆記和圖片從平板電腦無縫傳輸到電腦中,可以同時基于文本和圖片生成內容,并通過自然語言交互提供服務。
“我們當然不想成為被時代或被技術拋棄的企業,而更希望是引領浪潮的企業,我們的確有更大的抱負。不管是個人的AI,還是企業的AI,我覺得都可以比今天更有所作為。”楊元慶認為,將來的操作系統、模型會整合,會有新的主導者出現,必須為此做好準備。“至少,我們不能被落下,成為失意者,我們要努力往上夠,成為引導者、領導者。”
楊元慶說,當前,不管端側有沒有AI功能或操作模式,未來都可能會發生根本性變化,會不斷升級換代,這也是聯想集團存在的價值。“如果沒有底層技術的話,是支持不了抱負的,就是要引領潮流,成為顛覆者,而不是被淘汰者。”
不久前揭曉的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都與AI有關,這也強調著一個信號,人類社會開始接受AI作為一個重要的技術趨勢。
在楊元慶看來,AI從來不會取代人,而是作為Augmented Intelligence,就是放大、增強智能。“AI的發展肯定也會是曲曲折折、螺旋式上升的,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某些AI的產品可能在一個階段需求突然膨脹,后面又下去,但是AI這個大方向是大的趨勢,這是不會變的,是肯定的、確定的。”
AI是個確定的需求,但AI的實質是什么?楊元慶認為,是讓數據產生價值、產生智能。
聯想集團將人工智能的未來定義為“混合人工智能”,也即私有人工智能——包括個人人工智能和企業人工智能——將與公共人工智能共存。它們相互補充,為不同的客戶需求提供增強的結果。
“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有屬于自己專有、專享的數據,你可以不愿意跟人家分享,也沒必要跟人家分享,但是基于它,可以幫助你產生智能,使得你的工作、生活都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生產力能夠得到提高。”楊元慶說。
楊元慶認為,公共的智能肯定少不了,但是每個人需要每個人的智能。公共的智能提供大家共有的常識、知識,這些東西很容易獲取。但是每個個人的智能,會在個人數據的支撐下、基礎上去獲得增強,所以這個是大的方向,企業也一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