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0-17 00:35:46
◎中國香港調整烈酒稅,由目前的100%稅率,調整為200港元以上部分稅率減至10%。對此,有的上市白酒公司認為此事存在一定利好,也有的上市公司認為自身在香港地區沒有業務,影響不大。那么,哪些公司能因此受益?
每經記者 熊嘉楠 溫夢華 每經編輯 文多
白酒出口迎來政策性利好。
10月16日前,香港對烈酒(酒精濃度多于30%的酒類)征收進口價100%的稅款。16日當天,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的2024年施政報告中提到,即日起,進口價200港元以上的烈酒,200港元以上部分的稅率由100%減至10%,200港元及以下部分,及進口價在200港元或以下的烈酒,稅率維持不變。
報告提到,此舉意在促進烈酒貿易,從而推動物流和儲庫、旅游和高端餐飲消費等高增值產業發展。
該消息一出,《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第一時間致電多家頭部白酒公司,希望了解這一調整對各公司、酒類行業帶來的影響變化。
圖片來源:報告截圖
16日,《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咨詢五糧液董秘辦,工作人員稱,公司已關注到此事,對于公司相關戰略存在一定利好,“公司會加強對這方面的研究”。
“這個政策是剛剛發布的,企業還需要一段時間消化和調整。”接近山西汾酒的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還致電了瀘州老窖,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正在了解中。
水井坊方面人士、接近貴州茅臺的人士則分別向記者表示,目前關于這方面暫無可分享的內容。記者還致電迎駕貢酒、金種子董秘辦,工作人員均表示公司所受影響不大,因為公司目前在香港地區沒有業務。
10月16日,白酒板塊走勢與大盤接近,午后曾快速拉升,但隨后轉為下行。港股市場上, “白酒港股上市第一股”珍酒李渡股價在中午前后一度漲超5%,威揚酒業控股、海倫司等也紛紛上漲。
珍酒李渡方面對這一稅率調整表達了“歡迎”。公司向《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表示“這一政策調整,將對公司的業績和市場拓展產生積極影響。從業績方面來看,稅率的降低將直接減少公司在中國香港市場的銷售成本,提升在香港市場的競爭力。同時,這也將鼓勵消費者購買更高品質的白酒,增加我們的銷售量。”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在市場拓展方面,稅率的調整將吸引更多的烈酒品牌進入中國香港市場,這也為我們提供更多的合作機會。可以與國際品牌多方展開合作,共同推廣烈酒文化。此外,稅率的降低還將促進香港高端餐飲業的復蘇,進一步推動烈酒市場的增長。”珍酒李渡方面稱。
當下,中國內地的白酒市場銷量逐年降低、渠道庫存偏高、產品終端價格倒掛,白酒出口逐漸成為行業尋找新增量的方向之一。
中國酒業協會公眾號發布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白酒出口累計數量7738千升,累計出口額28.74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6月份白酒出口數量1257千升,出口額2.32億元,在出口數量方面,中國香港地區排在第二,出口量342千升,貿易額8689萬元。
圖片來源:中國酒業協會公眾號文中截圖
據報道,中國香港成為內地白酒出口的第一選擇,占2023年中國內地白酒出口總量的約23%。1993年,茅臺就成立了茅臺香港貿易公司。此外,五糧液也在香港設立海外營銷中心,瀘州老窖在香港設立了瀘州老窖國際發展(香港)有限公司。山西汾酒也積極尋求在中國香港及海外市場的拓展機會,珍酒李渡產品也進駐中免集團等渠道,出口香港地區。
但在之前,香港地區對酒精濃度多于30%的烈酒,征收進口價100%的稅款。據報道,由于高關稅的限制,香港的烈酒市場發展遠不如葡萄酒市場,2023年,進口的白蘭地和威士忌總金額僅約3.95億美元。
如今,中國香港調整烈酒稅率,意味著中國內地白酒產品進入中國香港市場的門檻或進一步降低,將為白酒企業拓展消費場景、吸引新人群和提升公司業績帶來積極影響。
不過,當前仍不能忽視一個客觀事實是,白酒出口雖然有很大空間,但當前市場規模仍然較小。據上述海關總署數據,2024年上半年,白酒累計出口額28.74億元人民幣。而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白酒公司的營業收入超過了2000億元人民幣。
就香港降低烈酒稅率對白酒上市公司的影響,一位券商分析師認為,短期看并無實質影響或影響較小,出口收入占比大的上市公司好像不多。
但長期來看,香港降低烈酒進口稅仍會對酒類行業產生積極影響,珍酒李渡方面認為,一方面,稅率的降低將增加市場的多樣性和競爭性,提升香港地區酒類市場整體水平;另一方面,在更加開放和競爭的市場環境下,酒類企業將不得不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和市場份額,有助于推動整個行業的創新。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