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 2024-10-17 12:35:32
作為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和重要水源涵養地,在四川,越來越多可感可觸的“綠色福利”正在悄然改變著所有人的生活。
在擁有兩千多萬常住人口的成都,水清岸綠的錦江邊,喝茶曬太陽的人們瞇著眼睛,眼前這條治理后的“母親河”已是名副其實的“幸福河”;在廣元蜀道翠云廊,整改與保護下,這個當今世界存世最長、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人工栽植行道古樹群,青蒼簇擁越千年;還有雅安,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系統推進生態修復中,“熊貓老家”已煥新顏……
在保護與修復中,這只是美麗四川的一部分。
日前,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召開,審議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的決定》(下文簡稱《決定》),明確提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
顯然,跋涉在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的時代使命中,四川正不斷夯實生態本底,并郁郁然凝結成屬于當下的守護。
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
助推長江黃河重要生態屏障建設
這個夏天,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轄曼鎮西倉村,狹長步道上,藍天白云下的若爾蓋大草原像點綴著各種細碎花朵的巨幅地毯,綿延鋪向無垠天邊。
據若爾蓋縣林草局副局長付志勇介紹,在修建眼前的生態攔水壩之前,這里曾經是一片已經無法蓄水的濕地,且出現沙化趨勢。
整體上看,隨著四川黃河上游若爾蓋草原濕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的實施,截至目前,若爾蓋濕地水域面積由215公頃擴大至650公頃,892公頃湖泊周邊半沼澤和干沼澤得以恢復,濕地萎縮退化趨勢得以逆轉。
對于整個阿壩州而言,以一系列重大保護和修復工程等項目為依托,在統籌推進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治理下,成效顯著。
記者從阿壩州人民政府獲得的數據顯示,經過修復治理,若爾蓋濕地自然水位提高30厘米,含沙量已從10年前的每立方米1.4千克減少到0.3千克,水資源量從2016年的34億立方米增加到56億立方米,提供了黃河干流枯水期40%、豐水期26%的水量,成為名副其實的黃河天然蓄水池。
這只是高質量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的一個縮影。整體上看,隨著高質量推進若爾蓋山水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設,全省實現生態修復面積已達600余萬畝,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事實上,作為健全生態環境管理體系的重要內容,針對生態保護修復,此次《決定》也明確,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創新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
如何統籌和創新?
此前,在談及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的思路方法時,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處理好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時,要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不斷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
經驗源于實踐。
2022年6月,在自然資源部大力支持下,四川省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片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成功入選國家示范工程,計劃修復歷史遺留礦山面積10.55平方公里。
記者從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獲悉,具體到項目進行時,不僅成立省級層面大熊貓國家公園歷史遺留礦山修復工程聯絡組,建立定期聯席會議制度,還明確了10項重點任務、責任分工和完成時限,清單式推進項目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項目還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生態系統碳匯交易等領域,探索新路徑。截至目前,大熊貓國家公園歷史遺留礦山修復工程6個子項目已全部開工,生態保護修復面積1.47萬畝。
聚焦突出環境問題
扎實做好整改“后半篇”文章
另一方面,聚焦突出環境問題,將扎實做好整改“后半篇”文章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已成為共識。
在四川省雅安市,作為全市5936平方公里劃入大熊貓國家公園、占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面積的27%的“熊貓老家”,2021年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指出,鍋巴巖礦區生態修復滯后,對大熊貓國家公園造成影響。
對此,雅安市將問題整改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著力在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上下功夫。
例如,雅安市啟動了全國唯一、總投資5.36億元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歷史遺留廢棄礦山修復項目,累計完成生態修復面積1007.17公頃,項目總體完成率已達95.42%。同時,拖烏山、泥巴山、二郎山生態廊道建設成效明顯,修復廢棄礦點90個、消除地質環境隱患點53個、恢復植被918公頃。
值得注意的是,當地還堅持系統治理,統籌推進解決大熊貓生態廊道阻斷、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下降等問題,舉一反三,退出77宗礦業權、171座小水電,支付補償資金14.9億元。
如今,大熊貓“傘護效應”得到有效發揮,絕跡多年的金錢豹、棕背田雞、黃腰響蜜鴷、大衛兩棲甲等珍稀動物相繼在雅安市重現山林。當地正積極探索“熊貓碳匯”開發,預計產生330余萬噸減排量,年均可產生收益約1000萬元。
若是將視角放大,一系列環境整治行動正在持續發力。例如,在“江之頭”的宜賓,“清單制+責任制+銷號制”被落實,在城市中的錦江流域,水質優良率由2016年的69%提升至100%,還有“林之深”的廣元,翠云廊古柏省級自然保護區問題排查整治正穩步推進……
整體上看,這正是四川將環境問題整改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高位部署推進中央環保督察、國家移交長江黃河和省級督察等問題整改。
截至目前,中央環保督察224項整改任務,已完成216項,完成率96.4%;省級環保督察9982項整改任務,已完成9789項,完成率98.1%。國家移交長江黃河問題共96個,已完成整改74個。
在這個過程中,一系列“川味”方案常態化。
例如,建立環境質量改善不力約談辦法和區域限批管理辦法等2項制度,牢牢守住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剛性底線。再例如,四川在全國率先完成兩輪全覆蓋督察的基礎上,2022年再次啟動第三輪省級督察,已分四批完成了18個市(州)和2家省屬國企督察工作。
建立健全保障機制
筑牢美麗四川的環境質量根基
當然,在修復與保護之間,四川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的“成績單”也不斷被刷新。
天更藍,1至8月,四川省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全國第13位,同比2023年穩位、較2022年同期前進5位;
水更清,1至8月,全省203個國考斷面,201個水質達到優良,占比99%,相較去年同期和今年上半年均提升1個百分點;
土更凈,各地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啟動建設“無廢城市”,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土壤污染風險管控的四川模式加快探索。
成績背后,還有不斷建立健全的保障機制。
就在2024年4月,在四川省生態環境領域投融資合作簽約洽談會上,與8家金融機構、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預計未來三年將帶動生態環境領域投融資超2500億元。
——這只是拓展綠色投融資渠道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針對全省生態環境領域資金需求大的實際,四川在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原則中,通過探索建立財政投入和社會投入并重的投入模式,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撬動社會投資成為主體,破解資金來源單一和總量不足問題。
例如,通過建立生態環境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庫,組織各市(州)及時謀劃儲備生態環境融資項目并定期向各大金融機構推送,目前在庫項目400個、投資總額2327.66億元,融資需求1849.46億元。
還有穩步推進實施生態環境導向開發(EOD)模式項目,近年來,全省共16個EOD項目通過生態環境部審核,入庫總量位居全國前列,已協調金融機構授信全省EOD項目64億元、放款21億元,助力各地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還有制度體系上的保障。
10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發的《四川省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實施細則》正式施行。更早之前,四川省人大常委會會議便審議通過了《四川省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這是四川省流域類第一部跨省協同地方立法。
類似的,2023年,川陜甘三省以“四川條例+三省決定”的形式協同立法,攜手建好大熊貓國家公園。
更多的,還有2022年印發的《美麗四川建設戰略規劃綱要》,這是西部第一個、全國第四個出臺的美麗中國建設地方規劃;還有省內首部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規《四川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正式施行……
各方責任也在被壓實。四川把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納入省委省政府對市(州)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目標考核、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加分事項,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的作用;為有效傳導壓力,省政府分管領導每年約談環境質量考核排名靠后的市(州)政府負責同志,將考評結果作為領導干部考評的重要參考。
毫無疑問,在不斷建立健全保障機制下,越來越多的“美麗細胞”正讓美麗四川充滿可能性。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