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0-20 23:06:50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2024國際(深圳)智能建造產業博覽會現場看到,從智能測繪建模機器人、鋼結構裝配式樓宇建造方案,到工業化“造樓機”,多家企業展示了最新智能建造成果。
每經記者 孔澤思 每經編輯 張海妮
10月20日,2024國際(深圳)智能建造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智博會)在深圳舉辦,這也是建筑業首個聚焦智能建造全環節的專業博覽會。
在數字化浪潮推動下,AI(人工智能)技術開始應用在建筑領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智博會現場看到,從智能測繪建模機器人、鋼結構裝配式樓宇建造方案,到工業化“造樓機”,多家企業展示了最新智能建造成果。
智博會現場,減碳、綠色成為眾多展商的主題詞。
中南建筑設計院工作人員介紹,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可以利用新能源技術,如在屋頂安裝光伏板,以及使用風冷熱泵等系統降低建筑能耗。新材料應用也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途徑,設計中就使用具有良好保溫隔熱性能的建筑材料,減少室內外的冷熱交換等。
在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展區,工作人員曾經理告訴記者,公司打造了“房、車、網融合”綠色智能建筑,通過建筑、電動車、微電網系統,實現節能、產能、用能、儲能一體化,也就是建筑能源的自給自足。“這種建筑采用鋼結構裝配式集成建造,裝配率達到100%,空間利用率可達50%。”
曾經理介紹,與傳統建筑相比,裝配式建筑在減碳、節省耗材和提高空間利用率方面具有優勢,由于是在工廠集中加工,也有利于減少廢棄物。記者了解到,裝配式產品可實現全過程綠色建造,做到減廢70%、節材25%和減碳30%。
目前而言,裝配式建筑成本較傳統建筑高約20%。“我們在上海有一個原拆原建項目,傳統建筑方式要兩年,綜合成本更高,裝配式建筑可以做到半年內極限交付。隨著規模效應提升,裝配式成本還有望進一步降低。”曾經理表示。
記者在智博會現場看到,中建東方裝飾有限公司攜帶旗下的智能裝飾建圖四足機器人亮相展會,吸引不少觀眾駐足。
該公司項目研發負責人郭志堅在現場告訴記者,四足機器人是一個運動平臺,可搭載三維掃描儀進行空間掃描,靜止時掃描精度可達2毫米,移動時精度約為2厘米。
相比人工測繪,機器人的測繪效率提升逾10倍。郭志堅表示,機器人運用了最新的AI技術,在掃描中可以獲得整個空間的三維掃描點云模型,識別現場與設計模型之間的差異,可減少人工復核工作量和錯誤率,是復雜施工環境與高精度需求下的理想解決方案。
在高層建筑施工領域,中建三局攜多種“造樓機”亮相此次智博會。
中建三局云構機器人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曾慶介紹,公司第一代“造樓機”出現在2007年,而最新的技術體現在兩款產品上:裝配式“造樓機”的數據驅動吊裝,通過數字化控制將預制構件從地面吊至指定位置進行裝配,實現了過程自動化;工業化“造樓機”則通過集成機器人和機械臂,實現鋼筋綁扎、模板輔助搬運等工序的自動化,減少了人工操作。
此外,未來通過集成更多功能的機器人,更多以自動化完成建造工序,工業化“造樓機”的效率還有望繼續提升。曾慶表示,公司也將AI技術應用于“造樓機”的智能監控系統,對火災、工人防護等進行安全監控,提高施工安全性和效率。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