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0-23 22:03:43
“一張藍圖”劃定面向2035的國家任務
每經記者 楊棄非 余蕊均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VCG211510822013
“四梁八柱”搭建5年后,國土空間規劃終于走進公眾視野。
近日,國務院陸續批復南京、廣州、深圳、成都等重點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其中,“重要的中心城市”“先進制造業基地”“科技創新中心”等功能定位引發廣泛關注。
過去,各種空間規劃類型很多,相互之間協調不夠,交叉重疊較多。2018年,在新一輪國家機構改革中,自然資源部掛牌成立,著手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
作為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國土空間規劃通過體系重構,直接將“三區三線”(注:“三區”,城鎮空間、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三線”的城鎮開發邊界、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和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帶位置下達,直接落到圖斑上,形成全國統一的“一張圖”。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這種自上而下編制的約束性規劃,在空間表達的尺度上更具革命性。
帶著“把每一寸土地規劃得清清楚楚”的目標任務,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如何落地?
按照自然資源部的說法,不同層級規劃的側重點和編制深度不一樣,其中國家級規劃側重戰略性,省級規劃側重協調性,市級、縣級和鄉鎮級規劃側重實施性。
截至目前,除北京、上海的城市總規已于2017年獲批不再報批外,31個省級行政區中,僅剩湖北的國土空間規劃尚未獲得國務院批復。
省級規劃獲批,省域國土空間有了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如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城市群與都市圈研究分中心主任、清華同衡規劃院副總規劃師盧慶強所言,“批復內容都屬于國家要求,是地方需要認領的‘國家任務’”。
作為規劃期到2035年的空間藍圖,國土空間規劃描繪的目標定位備受矚目。
在國務院6余萬字的批復中,“戰略”一詞出現了230余處,含量非常高。自然資源部相關負責人此前表示,這輪規劃審批是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的原則,中央政府主要審查“地方怎么落實國家戰略”,至于各地怎么按照中央的管控目的和戰略進行發展,由地方自主決定。
也因此,在大的空間格局上,規劃既強調各地要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西部大開發等重大國家戰略,同時在具體表述上,又有較為明顯的差異。
其中,四川是唯一的“戰略腹地”,山東和山西分別是“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和“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點”。
各省份最新定位
資料來源:根據國務院批復整理(京滬定位來自2017年批復的城市總規)
此外,沿海地區還有四大“戰略支點”——
作為全國經濟大省和外貿大省,廣東和江蘇要同時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支點”;作為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自貿港的任務是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支點”;坐擁西部陸海新通道出??诘膹V西,則要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
“只要是國務院批復文件里面的內容,不論出現在文件哪個位置,都屬于國家明確的要求,都是地方需要認領的國家任務。”盧慶強指出。
他表示,2019年8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非常重要,它從大的戰略格局上把國土空間分成了兩類,即所謂的優勢地區和其他重要安全保障地區。“這個戰略格局的內核是區域經濟布局,外在表現形式就是國土空間體系。”
圖片來源:《江蘇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
值得一提的是,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在回應近期市場對“戰略腹地”的關注時也特別強調“中國太大”,各地發展不可能是同一個節奏,比如“北京、上海需要更多發展現代服務業,西部大城市在基建方面還有很大空間”。
他認為,處在追趕階段的地區,需要把一些資源放到供給端,形成更多資本,不斷提升資本存量、改善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創造財富的能力,“這些都是經濟增長的來源”。
“國土空間規劃,從概念上講,就是對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陸地國土和300多萬平方千米海洋國土進行開發和保護的布局安排。”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理事長肖金成指出,新的國土空間規劃包含人口分布、產業布局、城鎮建設、交通發展和生態保護等五大要素,體現了“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的要求,有助于區域政策更加精準高效發力。
與這一輪獲批的重點城市均鮮明強調“先進制造業”不同,省級層面目前只有四地被明確賦予“工業”職責,包括“老工業基地”吉林、遼寧,經濟大省山東是“重要的工業基地”,中部大省湖南是“工業發展的重要省份”,體現了與其他地區差異化的功能定位。
圖片來源:VCG111402364310
不過,在盧慶強看來,批復內容更多是基于國家視角來強調一省的核心功能,是綜合考慮區域比較優勢和資源稟賦的結果,但并不是“只有被點名了才做”,“如果你在其他非負面清單方面都能作出貢獻,當然更好了”。
長遠看,地方若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區域條件和前瞻選擇,同樣有可能“突圍”,培育形成新的比較優勢。
根據批復,“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接下來還將在空間組織方式上“深度捆綁”,推動經濟增長向空間“要強度”“要密度”,而不再是向土地“要指標”。如山東重在“培育高水平創新空間、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湖南要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安徽作為唯一一個“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省份”,明確要“保障合蕪蚌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和產業創新的空間需求”;領到“西部科技創新中心”任務的重慶則強調,“提升渝西地區產業承接能力,保障科技創新空間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為順應各類要素高效流動需求,多個省份都提出了建設“世界級”“綜合性”多個港口群、機場群的目標,樞紐功能也在“一張圖”上進一步強化。
圖片來源:《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
多位專家在受訪時均提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大家愈發重視自己在“網絡”中的位置,因而更強調“樞紐”的節點作用,與此同時,在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過程中,也需要“樞紐”來轉換。
而在“優勢地區”之外,還有一些地區承擔著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的任務。
批復顯示,西藏、青海、甘肅、黑龍江、內蒙古、山西6個省份被明確作為“生態安全屏障”,它們的省域空間大部分位于主體功能區中的限制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
此外,三座居于邊陲要地的省份,被進一步委以“安全屏障”重任,包括“國家重要安全屏障”西藏,“西北重要安全屏障”新疆,以及“西南中南地區重要安全屏障”廣西。
“底線思維”是本輪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改革的一大鮮明特征。
自然資源智庫咨詢委員、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曉玲表示,地方各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中,在不折不扣落實“三區三線”劃定成果的基礎上,還因地制宜劃定了自然災害風險防控、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保障及歷史文化保護等空間安全底線。
與之相對應的是,在國務院批復中,“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被放到突出位置,明確了各省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等控制性指標的具體數值。
這被業內視為與以往規劃批復中最大的不同。有專家直言,“就是要讓大家一眼看到底線”。
當然,基于不同的自然資源“家底”,各地的任務量有所區別,比如到2035年黑龍江耕地保有量要求不能低于24993.00萬畝,內蒙古、河南、吉林、新疆四個省份不能低于10000萬畝,青海、海南、西藏、天津則不足1000萬畝。
但對城鎮開發邊界的約束,擴展倍數幾乎都要求“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倍以內”(新疆為1.35倍以內)。
對此,張曉玲解釋說,這一方面是由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所決定,“我們不能再走增量擴張的發展老路”,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對我國當前各類存量建設空間潛力的客觀認知,應該多打存量的“主意”。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研究員馮奎則表示,國土空間規劃的底層基礎是全域國土空間和自然資源,強調“三區三線”控制性指標,抓住了國土空間規劃的本質屬性,并且能夠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變化情境留有余地,更體現規劃的科學性和包容性。
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佳文還提到,中央提出要“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未來,那些集聚能力強的城市群、都市圈,會根據人口和產業的集聚而得到更多用地保障,“所以國土空間規劃會支撐保障發展”。
時間回到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標志著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以此為起點,2022年國家級國土空間規劃(《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正式印發,此后一年多時間,省級規劃陸續獲批,接下來就將進入更具挑戰性的實操階段。
如張曉玲所言,一些地方在發展思路上還沒有完成從“增量擴張”到“存量盤活”的轉變,無論對地方政府還是企業,做“存量文章”都具有一定的難度。
但做到難而正確的事,“規劃規劃”就不再是“紙上畫畫,墻上掛掛”。
封面圖片來源:VCG21151082201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