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0-30 13:25:32
每經記者 叢剛 董天意 每經編輯 裴健如
在距離斯圖加特1小時車程的庫彭海姆,梅賽德斯-奔馳正在啟動一座采用集成機械-濕法冶金工藝的全新電池回收工廠,讓這家德國豪華汽車制造商成為全球第一家以自有工廠實現電池閉環回收的車企。
在當天的啟動儀式上,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和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Ola Källenius)共同從工人手里接過了一塊回收電池,象征著該工廠啟動正式運營。
朔爾茨在發言中強調了德國汽車的創新精神,他說,在七八十年代,日本和韓國的汽車迅速發展,包括現在中國的電動車做的非常好,但我們不懼怕競爭,我們要反對的是歐盟的保護主義和貿易戰,我們不需要最好的關稅,需要的是最好的汽車。德國要做最好的汽車,所以就必須成為創新的引領者。
“我們曾在許多場合向大家表示,梅賽德斯-奔馳致力于凈碳中和的未來,這不僅在于電動汽車的產品端,更在于汽車產業的整個價值鏈。”康林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了解,全新的電池回收工廠初步年處理規模約2500噸,回收的材料可用于超過50000個梅賽德斯-奔馳新電動汽車電池模組的生產,該經驗將有助于在未來中長期內繼續擴大生產規模。
更重要的是,全新電池回收工廠的落成,再一次展現了奔馳向電動化轉型的決心與信心。“在梅賽德斯-奔馳,我們堅信電動化進程是不可動搖的,它是個人移動出行的未來,而動力電池則是重中之重。奔馳的目標是明確的,我們正在大力投資電動化,投入資金達數百億歐元,未來幾年我們將迎來公司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產品攻勢。”康林松說。
談轉型:戰略篤定,戰術靈活
在康林松看來,奔馳全新電池回收工廠的啟用不僅是最新技術的展示,對當下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事實上,當前部分地區的新能源車銷量低于預期,譬如奔馳全新電池回收工廠所在地——歐洲。根據汽車研究機構Clean Technica數據,今年8月,全球新能源汽車注冊量達150萬輛,同比增長19%,占全球車市份額較上月提升2個百分點,達到22%。而同期歐洲市場銷量同比下滑高達33%,是2023年1月以來的最低銷量水平。
“我們提升了對電池原材料的自主性,同時也展示了奔馳和行業的創新能力。特別是后者,在當前階段是一個凸顯信心的重要信號,因為電動汽車的普及在歐洲并沒有像預期般那樣迅速。”康林松表示。
隨著全新電池回收工廠的啟用,康林松再次強調了梅賽德斯-奔馳的“2039愿景”,即到2039年實現乘用車新車產品陣容在整個價值鏈和車輛整個生命周期內的凈碳中和。康林松告訴記者,奔馳的這一戰略目標未曾改變,只是在實現的過程中,戰術上“保持靈活”是關鍵。
“在轉型的過程中,我們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即實現零排放。同時我們需要在戰術上保持靈活。最終,全球客戶將決定在哪個市場以何種速度實現從燃油車向電動汽車的轉型。”康林松表示,奔馳不僅大力發展下一代電動車,同時也在不斷投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動化燃油車型,而雙管齊下的戰略,都是為了確保奔馳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
梅賽德斯-奔馳在歐洲庫彭海姆的電池回收工廠內部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中國速度”是激勵
值得一提的是,康林松在全新電池回收工廠的開幕致辭中,再次提到了“中國速度”。
康林松表示,全新工廠從奠基到啟用,歷時一年半的時間,雖沒有達到“中國速度”,但至少達到了“德國速度”。對于兩國深入了解的原因,康林松透露:“我一直在看我這兩年的日程。我發現,除了德國以外,我待的時間最多的國家就是中國。”
“我們都能觀察到過去30到40多年里中國奇跡般的經濟騰飛,這包括了國家的變化、基建的發展,以及產業和公司興起,發展速度之快著實讓人驚嘆。”對于“中國速度”的感受,康林松表示,在中國什么事情都是即刻推進,都要現在就發生,而他將“中國速度”視為一種激勵和鞭策,推動奔馳不斷前進。
事實上,作為中德雙方合作的標志性企業,奔馳近年來不斷加深本土化合作,并加速提升中國研發團隊在全球體系中的比重。官方數據顯示,從2014年至2023年,奔馳與合作企業在華投資了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其中,過去5年,奔馳在華的研發投入達105億元人民幣,研發團隊增至2000人,主要投入于電動化和智能化等前沿研發領域。
“在研發戰略方面,我們將繼續擴大在中國的研發能力,去招募更多的高新技術人才,并且與領先的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合作,尤其是在數字化體驗方面,去更好地滿足我們消費者的需求。”康林松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下特殊時期,康林松還談到了中國和歐洲汽車制造商的合作前景,提到了奔馳與北汽集團和吉利集團的合作關系,并強調了合作的重要性??盗炙烧J為,合作可以幫助建立溝通的橋梁,尤其是在貿易保護主義趨勢抬頭的時代。
“我們是一家有著130多年國際運營歷史的企業,業務的積極發展有賴于開放的市場。我們認為貿易保護主義并不是正確的做法,它只會阻礙技術和經濟的發展,扼殺創新,不會創造雙贏局面。”康林松表示,企業并不害怕競爭,至少奔馳是不怕競爭的,而更好的方式是保持市場開放,創造公平競爭,讓優秀的企業在競爭中獲得成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