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0-30 18:40:17
青島的空氣重污染天數防控、醫保住院費用實際報銷比等指標進步較大;沈陽的城鄉居民體質測定合格比例、空氣重污染天數防控等指標進步較大;長沙的新藥研發水平、城市人均運動用品消費額等指標進步較大。
每經記者 唐俊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如何評價一個城市對于居民健康的影響?清華大學發布的一項報告回答了這個問題。
10月29日,“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政策·實踐論壇2024”城市健康專題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辦,論壇同步發布《清華城市健康指數2024》,通過健康服務、健康產業、健康行為、健康設施、健康環境、健康效用等維度,評價城市的健康水平。
該指數樣本包含86個大城市和210個中小城市,最終評定出30個引領級和優質級城市。整體來看,全國城市健康水平與上一年度結果相比略有上升,東部城市健康水平持續引領全國,長三角、珠三角、遼中南三個城市群的城市健康水平位列全國前三。
在大城市組排名中,北京與上海位置互換,北京重返第一,上海變為第二;杭州和南京位置也互換,分別是第三和第四。深圳、廈門、珠海、青島、廣州等城市緊隨其后,也是引領級城市,成都、蘇州、寧波等21個城市在城市健康指數方面為優質級。
圖片來源:《清華城市健康指數2024》
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研究專員李豐婧在解讀該報告時表示,青島、沈陽、長沙等城市進步明顯,其中青島的空氣重污染天數防控、醫保住院費用實際報銷比等指標進步較大;沈陽的城鄉居民體質測定合格比例、空氣重污染天數防控等指標進步較大;長沙的新藥研發水平、城市人均運動用品消費額等指標進步較大。
在不同維度方面,各個城市表現不一。從產業的角度來看,京滬深杭蓉等城市在健康領域的市場主體、注冊資本規模、產業聚集度較高;而從環境角度觀察,南方地區明顯優于北方,這主要是由于空氣質量造成的差異,北方的空氣質量整體仍低于南方。
健康效用主要評價傳染病防控、慢病管理、體制水平等維度,東部地區明顯高于西部地區,具體表現為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的差異,這與東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管理水平有關。
該報告也呈現出一些“意料之外”的現象,比如西部城市在促進運動方面處于領先地區,平均戶外人均運動時長53.07分鐘/人,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0.29分鐘/人。特別是西藏拉薩、林芝和甘肅酒泉等地,運動時長、運動消費、運動設施等指標增長迅速。
據研究團隊分析,西藏林芝、甘肅酒泉近年來加大了體育運動政策的實施力度,通過舉辦特色戶外賽事、加強設施建設、推廣全民健身與文旅運動深度融合、推動體育精準扶貧等方式,形成特色化的城市健康發展路徑。
通過對比過去5年的指數可以發現,全國城市健康整體水平明顯提升,引領級城市數量從1個增多至9個,而追趕級城市數量則從86個顯著減少至10個。但各個城市仍需要進一步提升健康水平,這也是城市管理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院長董家鴻在論壇上表示,醫療衛生系統應該由過去的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這也是我國深化醫療改革重要且迫切的任務。
“有的城市過度建大醫院,我聽說有一個城市,平均每個居民一年要住5次院,才能把他們大醫院的床位填滿。”董家鴻認為,健康中國的關鍵其實不是建大醫院,而是要強基層。
他提到,應該通過強基層為居民提供從預防、治療、康復、慢病管理、高齡照護甚至臨終關懷的全周期健康醫療服務,而大醫院僅僅是治療健康過程中的重病和急癥。
董家鴻表示,健康治理的數字化轉型也面臨諸多挑戰,政府方面主要體現為健康信息公開和應用不足,導致企業在獲取市場信息時成本較高、創新動能不足,居民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識未被有效激活。
在推進數智化健康治理方面,董家鴻提出四項建議:一需完善頂層設計,建立系統的數智化健康治理框架;二要實現數據共享整合,構建全方位的數據互通互聯與應用機制;三要實施監測評估,完善科學的實施監測和效果評估機制;四是案例傳播推廣,提升健康信息透明度,促進公眾參與。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419096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