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1 18:50:41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命線,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安全基石。
脆弱、受威脅和退化,是當前地球生物多樣性的現狀。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0月發布的《2024地球生命力報告》,全球自然生態系統仍在不斷惡化,生態系統韌性持續降低,其正常運行受到威脅;1970—2020年的50年間,受監測的野生動物種群平均規模縮減了73%。
珊瑚礁的大規模死亡,將摧毀漁業和風暴防御能力,影響數億沿岸居民;亞馬遜雨林日益退化,一旦達到某個閾值,地球生態將徹底走上“不歸路”……多個預警信號表明,生態系統崩壞的全球臨界點正在快速逼近。
守護地球的現在與未來,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得到更多關注。2024年10月21日—11月2日,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的最高展示交流平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大會)在哥倫比亞舉行,蒙牛集團作為唯一中國乳企參加了COP16大會。會議期間,蒙牛正式發布“綠洲計劃”生物多樣性公益倡導項目,旨在與廣大消費者攜手,共同實現“人均一片綠洲”的美好愿景。
在廣袤的草原與牧場之上,乳業“從一棵草到一杯奶”的超長產業鏈,讓自然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乳制品的生產依賴于豐富的水資源與肥沃的土地,然而,牧場的適度擴展與管理不當有時可能影響到自然環境的原貌,導致生態功能的變化。
同時,畜牧養殖活動中產生的廢水,若未經妥善處理,可能會給周邊水體的質量帶來一定影響。此外,奶牛瘤胃發酵釋放的甲烷,作為溫室氣體的一種,也提醒我們需關注這一行業在維護全球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方面的責任。乳制品行業的綠色低碳的發展,將對環境的改善、生物多樣性的守護以及氣候變化的緩解產生深遠的正面效應。
為地球守護一片綠洲,那些遙遠的生命,都與你我有關。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退化的挑戰,蒙牛作為乳品行業的領軍企業,深刻認識到自身在環境保護方面的重要責任,并將保護生物多樣性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議題,以“予自然 共綻放”為遠景,全面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各項工作。
在COP16大會期間,蒙牛正式發布了“綠洲計劃”,在自然與社會公眾之間建起橋梁,傳遞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價值。同時,蒙牛也希望通過這一計劃,推動乳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的乳制品。
蒙牛集團生物多樣性案例還成功入選生態環境部《與自然和平相處:工商業的解決方案——中國工商業典型案例集》,成為乳業唯一入選案例。同時,蒙牛武漢工廠運營端生物多樣性協同治理“碧水工廠”案例也在COP16大會中國角現場進行呈現,向全球與會各方展示了蒙牛武漢工廠在生態設計、綠色運營、節能降碳、資源循環利用、員工志愿行動等方面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成果。
據了解,本次COP16大會以“與自然和平相處”為主題,聚集了全球196個締約方的代表、非政府組織、學術界、商業界等利益相關者,共同審查COP15大會“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實施進展,診斷可能存在的問題與挑戰,提出前瞻性解決方案,為后續目標的實現繪制更為清晰和切實可行的行動藍圖。
“植綠、科普、再生”是“綠洲計劃”的三個關鍵詞,涉及生態修復、自然宣教與循環經濟三大領域。
從源頭起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蒙牛踐行可再生農業與負責任采購。
2009年起,蒙牛攜手旗下牧業公司對烏蘭布和沙漠進行大規模生態治理。十余年間,種樹6200余畝,將2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變成綠洲,土壤有機質含量由1.2%提高到5.5%,讓烏蘭布和的黃色沙漠成為可以“種牛奶”的優質有機奶源地。同時,在國際領先技術的加持下,“牧光互補”“糞力發電”等可再生農業項目讓牧場實現更高效的資源循環。目前,蒙牛合作牧場已100%開展糞污資源化利用。
2024年5月,中國首艘載運六萬多噸的“零毀林”巴西大豆輪船,平安抵達天津港,這代表著中國首單“零毀林”巴西大豆訂單成功交付。這筆訂單是中糧國際和蒙牛集團旗下現代牧業在2023年簽署,也是中國第一筆明確“零毀林”條款的巴西大豆訂單。
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但是,隨著大豆種植向北部和東部地區拓展,擠占了用來放牧牛群的土地,并將牧場邊界推向了亞馬遜雨林。亞馬遜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是地球20%的氧氣制造機,地球上10%的物種聚集區。來自巴西國家空間研究所(INPE)的數據顯示,過去10年,巴西的年降雨量與過去40年的平均水平相比下降了近17%。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區域氣候變化是森林砍伐的直接結果。近年來,巴西南部的大宗產品產地受持續干旱影響,引發森林火災,形形色色的動物在亞馬遜雨林大火中死去。
“零毀林”大豆貿易的背后,是蒙牛通過負責任采購,保護森林生物多樣性的積極行動,旨在有效遏制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森林砍伐和植被破壞風險。與國家的整體采購規模相比,6萬噸“零毀林”大豆在數量上并不突出,但考慮到中國對農產品的巨大需求,蒙牛集團的這筆綠色采購具有里程碑意義——為全球打造更有韌性的農業綠色供應鏈提供了范本。
除大豆之外,蒙牛的綠色采購行動還覆蓋木材產品、棕櫚油等大宗商品。目前蒙牛89.1%的產品內包裝獲得FSC森林認證,產品外包裝箱100%由回收再生纖維制成。未來,蒙牛將逐步提升紙張、棕櫚油和豆粕的溯源、認證比例,為全球企業生物多樣性治理樹立標桿。
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主流化,這離不開公眾的廣泛參與。作為一家綜合型乳制品企業,蒙牛深切意識到了自身鏈接自然環境與廣大消費者的紐帶角色。因此,“綠洲計劃”三大關鍵詞之一“再生”,以消費者最熟悉的產品包裝為載體,通過“綠色包裝”行動推動社會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注與參與。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估計,平均每人每年排放約9.34噸二氧化碳,個人碳足跡之中相當一部分來源于消費品的包裝。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發展循環經濟,減少包裝材料對環境的影響。然而提到循環經濟,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具體地參與其中。市場上可見的,是軟塌的“紙吸管”,易破的“紙袋”,手機包裝中消失的耳機和充電線……消費者對于“低碳”的綠色包裝體驗更多是“不便”和“降級”,長此以往,導致對于低碳環保產生了誤解。
對此,蒙牛包裝研發部高級工程師表示,產品包裝在實現綠色化轉型的過程中,一定不能忽視消費者的使用體驗。“對于乳制品而言,食品安全和消費者體驗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利于環境但不便使用的包裝,是不可持續的。企業需要實現消費者體驗、經濟、環保的多方平衡。”
蒙牛作為一家綜合性乳制品企業,在采購、包裝和與消費者溝通方面起著連接上下游、價值傳導的關鍵作用。蒙牛圍繞“治理環境污染,保護地球資源,助力實現凈零”三大方向縱深發力,對標國際乳制品領先企業綠色包裝轉型實踐,制定綠色包裝戰略目標,覆蓋環境不友好材料淘汰、再生材料使用、末端回收等關鍵生命周期節點,通過推動綠色包裝設計、鼓勵消費者參與回收再生活動,倡導綠色可持續的消費觀和生活方式,減少包裝材料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在產品設計端,蒙牛通過對包裝減重、減塑等為消費者提供了更綠色的消費選擇。減塑1.024克、減重0.3克、減碳16克……這些是蒙牛綠色包裝行動具體案例中的數據,然而就是這幾克甚至零點幾克的變化,瓶蓋上一個凸起、卡環的變化,匯聚起來就是上百噸的綠色效益。消費者通過購買具有綠色包裝價值的產品,實際上是實踐個人節能減碳的生活方式。
此外,蒙牛也積極踐行鼓勵消費者參與回收活動。今年,蒙牛和愛回收合作發起多起“乳品包裝減塑新生計劃”“奶盒返航新生”等環保回收活動,圍繞綠色公益倡導、包裝回收、周邊開發以及公益捐獻,為消費者定制多項綠色活動。消費者可以將蒙牛全品類產品空盒、空瓶進行回收,在愛回收機器進行投遞。回收后的乳品包裝,也將被二次利用制成公益周邊捐贈給鄉村留守兒童。
“利用回收再生材料意味著我們的包裝最基礎的原材料碳源,一部分源來自中國的城市、鄉村等低收入群體的回收行動。”增加回收和再生材料的使用不僅可以助力循環經濟,而且有助于優化社會資源的分配,支持共同富裕。
作為行業領軍企業,蒙牛希望通過綠洲計劃將上游研發、產品以及綠色營銷等工作結合起來,推動產業鏈的協同變革。“作為一個有責任的企業,我們在力在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力通過自己的微小努力,嘗試推動綠色包裝全產業鏈的變革,最終目的是促進整個行業的共同進步和發展。”
消費者的每一次購買,都是在為綠色投票,企業的每一個環保行動,都在為可持續發展鋪路。通過“綠洲計劃”,蒙牛為全球保護生物多樣性貢獻乳業智慧。蒙牛的故事只是開始,而非結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全球性挑戰,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文/一諾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