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05 21:12:48
每經評論員 李蕾
自證監會9月24日發布《關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也就是業界俗稱的“并購六條”以來,不僅各地掀起了一股密集成立并購基金的風潮,A股的并購重組行情也不斷升溫,已有超百家上市公司披露并購重組公告。
站在一級市場的角度,一方面,并購重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創投機構的“退出焦慮”,被許多機構寄予厚望。從成熟市場的情況來看,通常來說60%的被投項目獲得回報是依靠兼并收購退出,30%是依靠基金份額轉讓,只有小于5%的數量是依靠IPO上市退出。但國內市場的挑戰在于,大多數機構都指望著這5%,一旦二級市場IPO不暢,一級市場的募投管退將受到全方位影響。這也是為何之前在采訪中有投資人對筆者稱,通過被并購方式退出投資項目應該逐步成為中國VC(風險投資)機構的主要退出路徑。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清晰地看到,并購基金在國內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但一直沒有成為主流,因為個中存在一些瓶頸。首先,過去并購雙方的成熟度和專業性不足,并購方往往缺乏清晰的公司發展戰略和第二曲線創新規劃來指引并購活動。這導致并購決策可能不夠科學和前瞻性,無法有效實現并購的長期價值。
其次,估值調整問題和被并購方的惜售心態也是一個重要障礙。國內的并購基金發展一直比較緩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二級市場的倒掛,創業公司對被并購的估值沒有調整到位,增加了并購談判的難度和復雜性。另外,好的創業公司普遍存在惜售心態,對被并購存在誤解和誤區,沒有認識到被并購實際上是公司做強做大的一種增長方法。
第三,專業人才的缺乏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并購和并購后整合需要高度專業化的人才,而國內市場此前在這方面的人才儲備并不充沛,尤其在跨界跨行業并購方面挑戰更大。
當然,還有一些重要的因素也不可忽視,例如最根本的觀念問題。基金操盤方需深耕行業、優化管理、助力公司發展,以耐心資本實現長期投資回報,而非短期套利,并且管理人應具備相應的能力圈。
隨著“并購六條”等政策利好的發布,不僅明確支持跨界并購、允許并購未盈利資產,為并購重組市場提供了更大空間,還提高了監管包容度、簡化審核程序等,為并購重組提供了更多便利。在并購基金快速、密集成立的同時,上述問題也應該得到各家基金管理人的重視。
從二級市場的角度出發,則需要警惕一些炒作并購重組概念的行為。須知監管層對并購重組條件的放寬,并不代表對近年來實施的“嚴管重罰”政策有所放松。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在并購新政發布后,全市場唯一一只并購重組主題基金受到資金熱炒。對于近期并購市場的種種情況,監管近期也表態,將對屯殼炒殼、玩概念、忽悠式重組、盲目跨界等交易始終從嚴監管,打擊各類市場亂象。
綜上所述,并購重組市場的火熱行情是政策利好和市場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然而,并購基金的健康發展還需要市場參與者的共同努力和市場生態的逐步成熟優化,而非一蹴而就。在相關業務快速推進的同時,相關各方應該對可能存在的問題有清晰的認知和解決方案,同時警惕市場炒作風險,確保并購重組能夠健康、有序地推進,真正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優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