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10 18:37:13
“中國市場很卷,但也是一個很好的歷練機會,”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總裁趙炳弟表示,中國已不單單是一個制造大國、消費大國,更是一個創新大國、工程師大國。趙炳弟告訴記者,本地化的人才培養是松下的重大課題。
每經記者 張韻 每經編輯 魏官紅
“中國市場很卷,但也是一個很好的歷練機會,”11月7日,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總裁趙炳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已不單單是一個制造大國、消費大國,更是一個創新大國、工程師大國。
在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松下宣布了2025財年實現智感健康事業同比增長382%的事業目標。松下認為,伴隨著中國政府一攬子新增量政策的落實,中國房地產行業有望迎來止跌回穩,引領成長的目標數字背后,是松下對中國用戶的深入研究。
企業如何在永續經營與快速發展之間作出恰當反應?趙炳弟告訴記者,本地化的人才培養是松下的重大課題,今天的中國是一個競爭的中國,但也不乏機會,最大限度的本地化,為當地做長期貢獻,堅持綠色發展,是企業長期發展的基本保障。
NBD:我們看到,在當前的中國家電市場,盡管有以舊換新的國補政策等,但需求偏弱、競爭內卷的情況依然存在。在您看來,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家電企業應該如何靠自身力量激活市場?
趙炳弟:中國改革開放46年,也是松下與中國結緣的46年?,F階段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推動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重要時期,在中國政府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號召下,結合中國未來發展及消費者需求,松下正不斷推進家電事業板塊的科技創新。
中國市場實際上很卷,但是,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歷練機會,我們認為,如果在中國市場不能贏,就很難在其他市場上贏,所以這是一個戰略的選擇。
我們對于當下的全球經濟與市場環境變化持非常積極的態度,覺得這是一個機會。在經濟轉換時期,中國政府出臺了以舊換新等消費刺激政策,這對于企業而言是一種加持與助力,我們相信中國經濟會向好發展,這將是下一個巨大商機。
事實上,松下是一家經營了106年的老店,大家比較熟悉的是我們的家電板塊,但其實,TO C業務僅占整體業務的35%。進入新的百年,我們希望能夠進一步在中國做大自身業務,并為國際市場發揮作用。中國已不單單是一個制造大國、消費大國,更是一個創新大國、工程師大國。
NBD:在TO B業務上,松下是如何利用中國的工程師紅利來進行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的?
趙炳弟:中國人非常勤奮好學,每年有大量的高學歷人才輸送到社會,而且在產業里發揮了重要作用。松下在中國有5萬名員工,其中近1萬名是研發人員,在家電和住空間領域,90%以上的產品研發都在中國。
松下是一個多元經營的企業,內部就是一個“社會”,企業的永續經營給我們的員工提供了一個長期發展的機會。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老先生有一句話是“造物之前先育人”。企業想把事業發展下去,人才是第一要務,所以本地化的人才培養是我們的重大課題。
我們會把一部分高管送到國內的知名院校學習MBA、EMBA等課程,在內部也有專門的學校開設相應的管理類、技術類培訓,并吸收社會人才進入松下。
在中國,我們把培養人才看作重中之重,日本很多的企業有永續經營的特點,中國也有中國的特點,中國是競爭,人才的流動性很大,進步也是飛快。作為外資企業,我們其實也在學習,做一些借鑒。
對于永續經營的企業,如何提高競爭力,保持優勢,讓發展速度更快,是一個課題。對于中國企業,怎么去永續經營,形成一個百年老店,也是一個課題。所以大家其實有很多交流的點,采取何種經營方式沒有對與錯。
NBD:作為走過60多年國際化歷程的松下,一定很多的經驗與思考,可否談談您的見解?
趙炳弟:我們在松下長期工作,自己的生活和公司的發展已經緊密相關了。其實在中國,不僅需要了解語言,更多是了解國情,這樣我們才能沿著國家的政策方針展開工作。所以,了解語言、了解文化、了解政治背景、了解制度體系應該是一連串的動作。
松下采用事業部管理的體制,但為了適應中國快速的發展,我們也在思考,如何快速決策、現場決策。為此,2019年4月,松下集團將事業和地域統括職能合二為一的松下電器中國東北亞公司的總部設置在北京,這是松下集團首次在日本以外成立事業公司,為的就是能夠按照中國速度、中國成本、中國模式,接地氣地提升我們的競爭能力。
中國發展到今天,高大上、居高臨下的產品已經無法真正吸引消費者,今天的中國是一個競爭的中國,大家互有優勢。
我們認為,中國在整個產業鏈上的優勢領先于全球。松下產品背后有幾千家上下游企業,有本土和跨國企業,也有國營和民營企業,大家一起聯動形成產業協同效應,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具備了明顯的成本優勢。另外,中國在不斷創新,我們也看到本地企業的成長非常迅猛,一些是競合對象,一些是戰略合作伙伴,我們也互相借力,共同發展中國市場,從而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多元局面。
NBD:中國企業出海已成為一大趨勢,松下有哪些成熟的出海方法論可以提供建議參考?
趙炳弟:我覺得中國企業走到今天進行國際化的拓展,應該是屬于歷史的必然,日本企業也曾經走過這樣的路。對于海外擴展,松下有成功的經驗,也有一些經驗需要積累。但是因為時代的不同,可能做法會有不同,所以中國的企業也需要摸索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以我們的經驗,就是一定要去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本土的需求和本土人才的培養,最大限度本地化,為當地做長期貢獻,堅持綠色發展,這是企業長期發展的基本保障。
對于高科技行業,技術的引領性以及與生態伙伴的互動也很重要,一個產業不可能靠一家企業去發展,抱團取暖才會有更多力量。我的理解是做事需要先有心靈上的溝通,讓市場認可自己的品牌,做正向的努力,采取永續經營策略,這是幾個重要的方面。
松下進博會展區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韻 攝
NBD:今年,適老、康養成為社會熱詞,松下的智感健康業務(WS)在養老領域具有代表性,哪些經驗可以復刻?又有哪些是針對中國市場存在的養老難題及行業痛點?我們是否已經找到了解決路徑?
趙炳弟:日本社會的老齡化程度嚴重,中國也正慢慢進入老齡化社會。但不同之處在于,日本因為養老保險的體系不同,以養老機構提供服務為主;中國更多以社區居家養老為主。因此,如何提高環境質量成為一個新的課題。根據松下“Well人居實驗室”的最新研究,通過優化照明、窗簾的開閉、空氣溫度及濕度可以提升深度睡眠的時長,對兒童寫作業與成人居家辦公的專注度也有幫助。
我們看到,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對身心健康、精神愉悅充滿期待,對高質量生活有新的追求,所以我們的策略是將“健康智能住空間”作為三大支柱產業的第一個戰略事業。
NBD:中國的一個家裝難題在于,似乎沒有一個品牌可以提供全屋完整的解決方案,消費者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在硬裝、軟裝的各個環節做抉擇,您覺得該如何解決這一痛點?
趙炳弟: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是一個社會的痛點,對我們來講也是一個機會。松下可以提供客廳、臥室、廚房、衛浴、陽臺五大空間的解決方案,針對不同的人群,可以選擇不斷升級的智能化產品,也可以選擇適老化的局部改造,或者入住到我們與地產商等戰略合作伙伴共建的康養社區。未來,松下會一步一步將更多個性化服務面向市場滲透。
NBD:您剛才說到中國速度值得深思,而松下的特點好像是不急于在業務起步時期擴大宣傳,比如住空間業務,松下會怎樣去提高在中國的知名度?
趙炳弟:我們現在是一邊做,盡量不失敗,慢慢擴大起來,有一個節奏。但是讓中國市場多認識、多了解對我們肯定是有幫助的。接下來,松下住空間旗艦店計劃從現在的19家擴展到2025年的50家,實現規?;l展。
NBD:企業轉型離不開對市場的快速響應,從傳統家電制造商向新能源、智能汽車等領域轉型的過程中,什么是松下商業策略的內核?
趙炳弟:兩年前,我們提出了“Panasonic GREEN IMPACT(綠智造 創未來)”宣言,全力推進零碳工廠的實現,承諾到2050年為社會二氧化碳減排貢獻3.1億噸,是全球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
所以,綠色發展是貫穿松下全球業務的重要指引。在中國,40余個生產基地中已有16家工廠做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另外,我們的產品同樣以綠色發展為創新理念,納諾怡技術的研發始于20世紀90年代,現在松下旗下的冰箱、空調、洗衣機、馬桶等產品都使用了這項除菌、除味技術。目前松下納諾怡設備全球出貨量已累計突破1億臺。
松下進博會展區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韻 攝
NBD:未來在中國會有怎樣的投資與產業布局?您如何定義松下的新質生產力?在松下深耕的關鍵領域,有哪些前沿的科技研究成果將帶來行業革命性的改變?
趙炳弟:松下40余個生產基地都是在不同時期結合產業特點來進行布局的,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灣等沿海地區布局相對較多,最近我們也在關注西部大開發的機會。近四年,有18個新建或擴建項目,以增強我們在中國的能力。
新質生產力在技術提升、創新發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關系到我們如何在新的時代跟上時代步伐,引領行業發展。中國企業在轉型發展中需要更多的國際化,要在新的環境有更高的競爭能力,中國消費者也有更大的需求。這對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而言,都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今年進博會上,松下移動出行和智能制造相關領域的新展品,就是按照新質生產力的理念進行展示的。在智能制造領域,為助力數據新質生產力發展,我們將日本最先進的藍光數據存儲系統業務,轉移到數據量約為日本五倍的中國市場,在大連研發、制造。
在移動出行領域,廣州團隊研發生產的車載電動壓縮機是電動車空調系統的關鍵部件,它采用了輕量化材料和緊湊型設計,不僅減少了振動和噪音,還提升整車的能源效率,推動電動汽車產業的環保發展,這些都是行業前沿的新質生產力的體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