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11 11:44:56
◎SE01人形機器人身高170厘米,體型、重量都和成年人相似,外形酷似經典電影《終結者》系列中的機器人角色。
◎預計2024年下半年開始,人形機器人產業將逐步開始商業化落地,降本的訴求將為國內企業帶來發展機遇。
每經記者 孔澤思 每經編輯 梁梟
“這款機器人成本能做到10萬元以內,售價可能就十來萬元。以十多年的設計壽命計算,每月成本大概就1000元。”11月8日,深圳市眾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眾擎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趙同陽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展示了公司最新研制的SE01款人形機器人。
當前,人形機器人進入量產前夕。今年5月,特斯拉研發的二代Optimus人形機器人已進廠實訓,計劃2025年年底之前開始量產銷售。在國內,優必選、宇樹科技、達闥科技及小米等廠商均已布局,其中部分產品已開始出售交付。
SE01機器人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另一方面,大多數人形機器人成本還在10萬美元以上,這成為限制其大規模應用的重要因素。趙同陽表示,公司的人形機器人核心部件全部自研,這對產品定價十分友好,“有些部件可以說便宜到論斤稱”。
不過,這不代表人形機器人可以迅速走進千家萬戶。“就全行業來說,人形機器人完全進入家庭化場景,可能還需要5到10年。”趙同陽判斷,“這就像當年的智能手機,還需要不斷迭代。這個過程中,性能和性價比也會不斷改善”。
SE01人形機器人身高170厘米,體型、重量都和成年人相似,外形酷似經典電影《終結者》系列中的機器人角色,并且搭載了端到端神經網絡解決方案和一體化諧波關節模組產品,定位家庭陪伴和工業場景。
趙同陽表示,人形機器人技術分為四個板塊:一是機器人本體;二是運動控制性能,可以控制跑跳、手臂揮舞和抓取等,也稱為小腦;三是具身智能,即通過視覺、聽覺和感知能力與環境互動;最后是通用大腦,也就是對事件的規劃能力和學習能力。
在眾擎機器人的規劃中,眾擎機器人已經完成本體和小腦的研發,接下來投入重點在具身智能方面。最后一個階段的通用大腦,則是最具技術挑戰性的領域。
趙同陽舉例稱,假如讓正在掃地的機器人去拿手機,機器人需要執行一系列復雜任務:首先識別什么是手機,再在環境中搜尋,最后還能在找到手機后繼續去掃地。這個過程需要邏輯推理、運算和視聽覺等多模態能力,也要大量的數據支持和仿真訓練,是一個長期過程。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在成本方面,人形機器人最貴的部件是“關節”,可占到整機成本的一半以上。趙同陽說,為了實現成本可控,SE01全部采用自研技術,某些零部件量產后的價格甚至便宜到論斤稱。
即便如此,人形機器人前期研發投入巨大,眾擎機器人對盈利有何預期?
趙同陽告訴記者,通過公司布局的產品矩陣,眾擎機器人的規劃是兩年內做到營收平衡,自己造血能力不斷加強,進一步支持公司產品研發和團隊拓展,同時通過資本加持加速優化各產品線進化與迭代。“特斯拉的Optimus機器人預計大規模生產成本在2萬美元,中國有更好的生產制造平臺和供應鏈環境,價格會更低一些。公司探索出的規律是,產品每增加一個數量級,能降本25%至30%。”
“SE01三個月后就可以小規模量產商用,比如巡邏、展示、工業制造等基礎用途,同時也能給人們帶來很多文旅方面的應用。”趙同陽說,“我們會持續推動產品與場景的融合,在這個過程中,通用人形機器人的能力會逐漸變強,大規模商用可能會在兩到三年后到來”。
隨著技術進步,人形機器人作為未來產業的重要方向,正吸引著全球的關注和投資。
工業和信息化部2023年11月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定下了發展目標: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整機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實現批量生產,在特種、制造、民生服務等場景得到示范應用;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產業加速實現規?;l展,應用場景更加豐富,相關產品深度融入實體經濟,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
2024年,人形機器人行業迎來融資高峰。有媒體援引IT桔子數據稱,截至11月5日,年內人形機器人領域共發生投融資案例46起,投資金額共計116.8億元,遠超2023年全年(2023年人形機器人投融資案件共32起,投資金額共計59.19億元)。
今年4月,在首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大會上發布的報告預測,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約27.6億元,到2029年達到750億元,將占到世界總量的32.7%,位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有望規模達到3000億元。
而從國內外公司研發進度來看,美國波士頓動力、Agility Robotics等公司機器人造價均較高,特斯拉Optimus機器人目前成本約10萬美元,預計量產后單臺售價2萬美元。
國盛證券認為,預計2024年下半年開始,人形機器人產業將逐步開始商業化落地,降本的訴求將為國內企業帶來發展機遇。目前看,國內企業順利推進布局,奠定未來國產替代基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