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百洋醫藥董事長付鋼:希望在First-in-Class階段全球“搶跑”,深度布局源頭創新

    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09 16:39:21

    百洋醫藥成立20年之際,董事長付鋼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中國的醫藥產業發展已經到了First-in-Class的“搶跑”階段,在這個階段里中美的科學路徑沒有區別,都需要有生物學的發現、工程學的突破、臨床醫學的驗證和計算科學提高效率。

    每經記者 金喆    每經編輯 楊夏    

    在政策、產業、資本和產品等變量疊加的復雜環境中,能夠成功應對并穿越周期的企業屈指可數。

    任何一家在中國有著20年歷史的企業,都曾親身經歷過中國經濟的風云變幻。成立于2005年的百洋醫藥(301015.SZ),也將迎來它的第一個20年?;叵肫?0年前創業時的場景,百洋醫藥董事長付鋼感觸頗深。

    企業成立之初最不起眼的原點,恰恰是決定未來最強大的力量。20年前,大多數藥企都是從模仿一個又一個藥品開始慢慢擴張。付鋼沒有選擇這條路,而是出于優化醫療場景的“發心”,從外部引進優質的產品來中國市場運營。盡管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但如今回頭看,百洋醫藥引進品牌每年貢獻的凈利潤,讓其雖處于產業周期波動中,仍然能保持增長,同時,可以提前開始布局下一個周期——全球化競爭。下一步怎么走?付鋼非常篤定,就是參與源頭創新的研究合作。

    這在中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近日付鋼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的醫藥產業發展已經到了First-in-Class(使用全新的、獨特的作用機制來治療某種疾病的藥物)的“搶跑”階段,在這個階段里中美的科學路徑沒有區別,都需要有生物學的發現、工程學的突破、臨床醫學的驗證和計算科學提高效率。如何“搶跑”?只有一個答案,就是以國際化的標準做可以明顯優化醫療場景或有突破性進展的產品。

    付鋼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只做First-in-Class的“搶跑”

    今年6月舉行的2024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是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權威性的臨床腫瘤會議,有55項來自中國學者的臨床研究入選大會口頭交流。近年來,中國的科學家、藥企在新藥研發領域參與的程度越來越高,這種盛況是十年前不敢想象的。

    曾經,醫藥創新是道難題。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的制藥行業以仿制藥為主,只要在化學結構上與原研藥一致就可以獲批上市。高峰時期,中國有超過4000家這樣的藥企。隨著一致性評價的實施和標準的嚴格限定,大批仿制藥企業被淘汰出局。2015年,藥品審評審批改革制度拉開序幕,新藥審批被按下“加速鍵”,行業邁入第二階段。

    第一個階段幾乎沒有創新可言,第二個階段雖然看似繁榮,但也難以稱之為真正意義的創新。付鋼直言,“fast follow模式(在已經獲得批準的First-in-Class藥物的基礎上,快速跟進研發新藥)下,針對同一個創新靶點和機制的藥物,往往有幾十家企業競爭,比如PD-1類藥物。這種競爭的結果就是產品的價值受限。”

    在此期間,百洋仍專注于品牌運營業務。除了剛成立時拿下的進口鈣迪巧、消化不良治療藥泌特等產品的代理權外,百洋還與羅氏、武田、諾華、安斯泰來、杰特貝林等全球知名藥企建立了合作關系。將原研產品快速地導入臨床場景、實現品牌價值,這種業務模式本身也是一種創新形式,它有效地促進了國際前沿產品更高效地服務于國內患者。

    但是對企業來講,這是一種相對被動的合作關系。付鋼觀察到,中國醫藥行業已經進入了第三階段,在這一階段,First-in-Class產品已經開始全球“搶跑”。諸如百濟神州(688235.SH)、康方生物(09926.HK)、和黃醫藥(00013.HK)等創新藥企,正在一些前沿且未解決的疾病難題上與跨國藥企同臺競爭。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中國創新藥的出海授權金額第一次超過引進授權金額,這一轉變的背后,正是中國的醫藥研發技術水平取得顯著突破的體現。

    付鋼對百洋的期望是將其打造成為一家有全球影響力的Big Pharma(大型醫藥公司)。但這是一個對于中國企業還有些距離的目標,因為全球的Big Pharma都至少擁有一款百億美元的重磅產品,而中國至今僅有一款創新藥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

    百洋醫藥青島大樓 圖片來源:受訪企業供圖

    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付鋼提到,中國藥企的未來發展需要在創新上形成本質性的突破,沒有顛覆性成果的項目,其市場價值將會受限。而百洋作為“產業投資人”,一直投資的是真正能夠優化醫療場景、對臨床有顛覆性意義的項目。“我們每年都會對上百個創新項目進行嚴格的篩選,不會為了創新而創新,最后選出來的項目通常只有兩三個。如果這些項目的研發進度沒有在前三位,我們會考慮及時止損。”

    科研機構源頭創新的“催化酶”

    在今天,幾乎每家藥企老板都談創新。而付鋼的創新和20年前創業一樣,依舊不按常理出牌,百洋幾乎不投Pre-IPO的項目,而是選擇參與科研機構的源頭創新。

    “在醫療器械領域,有些企業就是在關鍵節點‘卡脖子’,比如醫用直線電子加速器里的加速管、CT里的探測器。如果健康產品完全依賴進口,其實是非常危險的。畢竟,你可以選擇不用手機,但你不可能不治病。”付鋼向記者舉例,外資企業幾乎壟斷了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但實際上,國內科研機構都有相關的基礎研究成果。

    “中國能夠研制核武器、航天飛機,這充分證明了中國在底層技術上的實力。”付鋼表示,中國在材料學、機電學、生物學的底層研發領域不僅擁有眾多人才,還投入了大量科研資金,且成果轉化時機也成熟。如果能夠突破關鍵節點,將對整個醫療行業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此外,底層技術創新,資金也是必備要素。付鋼指出,對于一家中國企業而言,全部依賴融資來實現源頭創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有很多創業者一旦創業失敗,面對對賭、回購就會陷入困境。這也是為什么前幾年Biotech(生物科技)泡沫破裂之后,醫藥企業往往很難融資的一個原因。然而,科研機構每年集中了上萬億元的科研經費,在探索性研究方面做了很多扎實的工作,這是任何一家民營企業都無法比擬的優勢。

    至于有同行認為科研機構在基礎創新方面存在的“轉化難”現象,這背后是有原因的——以往的考核制度導致很多基礎研究成果僅以發表論文、科研人員晉升和職稱為目標,這些成果往往與臨床需求也是脫節的。

    “這確實是個非常大的挑戰,需要我們這種熟悉市場需求的力量介入。”付鋼補充道。在前沿賽道的研究本就充滿挑戰,若還想“搶跑”,與其孤軍奮戰自主研發倒不如利用好已有的科研資源,百洋也在協助科學家做好研究成果的產業轉化,做科研機構源頭創新的“催化酶”。

    百洋醫藥科研成果轉化基地 圖片來源:受訪企業供圖

    盡管成果轉化并非一蹴而就,但付鋼相信可以不斷突破,去攻克這些難點。一直以來,百洋以“產業投資人”身份活躍于行業中:一方面通過與北醫、首醫等“國家隊”的合作尋找“真創新”;另一方面,攜手北京、青島、廊坊等地設立專項基金,打造健康產業集群,孵化能優化醫療場景的“好產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百洋參與的全磁懸浮人工心臟、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核醫學SPECT/CT、超聲用電磁導航設備等醫療器械都取得了不錯的臨床表現和積極進展。近期,百洋投資的創新核藥企業瑞迪奧自主研發的中國首個1類創新核藥99mTc-3PRGD2更是獲得NMPA(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優先審批。

    如何降低投資失敗率

    很多時候,醫藥健康行業的機遇并不能靠資本“燒”出來,企業的創業原點也決定了它究竟能走多遠。付鋼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科研項目能不能成功轉化,立項很關鍵,他的投資原則就是“看得準、養得活、長得大”。

    實際上,當前行業的發展已經不能再單純依賴人口紅利,而是在新的技術周期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把握周期紅利,真正進入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付鋼認為,唯有緊抓源頭創新,才能引領企業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真正把握新的機遇。

    “看得準”是投資的首要原則,付鋼強調,很多科學家一生專注于某一領域的研究,對商業化的價值理解相對有限。此外,由于他們中的許多人并非臨床醫生,與病人接觸很少,對臨床場景的了解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相比之下,像百洋這樣的產業投資人或者說孵化器,長期置身在臨床,每年研判上百個項目,積累了更為全面的信息,能夠給科研人員提供建議,幫助他們規避潛在的風險。

    然而,創新研究九死一生,何況是源頭創新,還需要經歷漫長的臨床驗證過程。這也是很多企業更愿意在臨床后期介入,來降低風險的主要原因。但是對百洋來說,其已建立起從臨床醫學、專利、賽道研究到研發管理、注冊管理以及治理結構的孵化體系,旨在全面降低投資失敗風險。付鋼表示,“我們不僅要讓企業‘養得活’,做出來的創新產品也能靠上市公司快速實現價值釋放,讓企業‘長得大’。”

    付鋼認為,從事醫療行業,必須要有非常好的耐力。耐力就是“耐心+實力”,有耐心,還得有實力才能堅持下去。他把百洋的布局比作駱駝穿過沙漠:“啟程前已知曉沙漠有多大,穿行需做哪些儲備,一旦走進不要求一路狂奔,而是堅持不懈,靠耐力執著地朝一個方向前進。以前資金多的時候,就像雨季,沙漠里到處都是水,往哪走都能活?,F在到旱季的時候,你得沿著河走獲得持續持水源才能存活下來,也就是得有持續盈利的生意。只有沿著河走,企業才能穿越經濟變革的周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創新 企業 百洋醫藥 醫藥商業 山東省 創新藥 醫藥電商 電子商務 醫藥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