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13 09:42:56
面對行業困境,近年來在XR領域“虧麻了”的Meta用血淚教訓探索出一條新路——AI眼鏡可以作為向AR眼鏡發展道路中的“過渡性產品”,率先落地吸引用戶。智能眼鏡正被視為AI終端落地的重要形態,吸引多家大廠紛紛布局。
每經記者 王晶 可楊 每經編輯 陳俊杰
Ray-Ban Meta大獲成功之后,“大廠”也看上了AI眼鏡這條賽道。
11月12日,在百度世界2024大會上,百度宣布推出小度AI眼鏡,并稱是“全球首款搭載了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鏡,更懂中國人”。
生成式AI大爆發后,各大廠商不斷探索終端產品與AI結合的方式,從國外科技巨頭的動態來看,似乎達成了一種共識,AI落地需要新的硬件平臺,而智能眼鏡是最具想象空間的形態之一。與手機相比,智能眼鏡可以解放人們的雙手,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和更真實的虛擬體驗。
Ray-Ban Meta眼鏡已在全球銷售超100萬臺的消息,成功證明了智能眼鏡類產品成為AI終端落地場景的可行性,也為其他進軍AI 眼鏡的企業提供了成功的樣本。
階段性成功,是用“血淚教訓”換來的。此前業界發力的方向是XR(擴展現實,是AR、VR、MR等多種技術的統稱),但苦戰多年未有捷報。此前,字節跳動旗下的虛擬現實品牌PICO進行大裁員;微軟解散僅成立4個月的工業元宇宙團隊;而目前Meta的元宇宙業務每個季度仍在虧損數十億美元??
這次,智能眼鏡能否迎來“iPhone時刻”?
某電商平臺在售的Ray-Ban Meta眼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百度世界2024大會現場獲悉,小度AI眼鏡將具備第一視角拍攝、邊走邊問、識物百科、視聽翻譯、智能備忘等功能。
產品性能層面,百度集團副總裁、小度科技CEO李瑩在主題演講中介紹,小度AI眼鏡是小度軟硬一體智能化的集大成之作,搭載了1600萬像素超廣角攝像頭,采用自研AI防抖算法;配置4陣列麥克風,集成開放式揚聲器,實現清晰語音捕捉與定向音頻技術;內置低功耗電路組合,支持56小時待機、連續5小時通話、半小時完成充電能力,確保長時間使用;采用輕薄設計,重量45克,多種款式可選。
記者在現場視頻演示中看到,在用戶旅游出行場景下,小度的AI眼鏡能夠成為“私人導游”,解放雙手邊走邊拍、邊走邊問,結合視覺和定位的技術,可及時了解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這背后依托于百度地圖的位置服務,以及百度搜索、百度百科的融合。
目前該產品尚未正式上市,從現場展出的產品來看,小度AI眼鏡在外觀上與普通墨鏡相似。李瑩表示,小度AI眼鏡計劃明年上半年正式上市,并將是“誠意滿滿,物超所值”的價格。
李瑩表示,AI眼鏡作為人類的第一視角設備,其捕捉視覺、聲音、位置等信息的能力,將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感官延伸,也一定會成為更高效、便捷的人機交互入口,帶給人們全新的視角和更細致的感受,重新定義人與世界的互動方式。
目前,在AI眼鏡大軍中,有手機廠商、互聯網大廠、AR眼鏡廠商的身影。例如:今年上半年,華為推出華為智能眼鏡2方框太陽鏡版,搭載了華為HarmonyOS 4操作系統,并接入華為盤古AI大模型,用戶可通過敲擊鏡腿喚醒小藝(華為語音助手),支持播報天氣、航班、日程、打車等信息;今年9月,星際魅族發布的StarV Air2內置的AI系統則能實現實時翻譯、語音識別和智能助手功能。
此外,今年10月,vivo副總裁、vivo AI全球研究院院長周圍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vivo未來會做眼鏡。
安卓手機陣營之外,專利信息顯示,蘋果在探索輕量級眼鏡的產品研發,似乎也直指AI眼鏡,該產品或將最早于2027年推出。
在探索XR的路徑上也出現了一批試圖“摸著Ray-Ban Meta過河”的企業。今年8月,蜂巢科技發布首款自有品牌產品——界環AI音頻眼鏡,從外觀上看,該產品與傳統眼鏡非常接近,同時,在渠道方面,界環與星創視界(寶島眼鏡)、博士眼鏡、寶視達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同月,雷鳥創新也宣布與國內眼鏡零售公司博士眼鏡成立合資公司,兩家公司將共同開發新AI眼鏡,首款產品將于今年年底發布。當前,雷鳥創新是中國廠商中的熱門玩家之一,這家公司成立于2021年10月,由TCL電子孵化。
無獨有偶,10月底,閃極科技、LOHO眼鏡、科大訊飛在深圳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聲稱要打造“全時段拍攝+高品質音頻+多模態AI”的智能眼鏡,并以年出貨量過百萬為目標。據悉,閃極曾于今年5月發布了搭載安卓平臺、1600萬像素攝像頭且可脫離手機獨立運行的智能拍攝眼鏡,而LOHO眼鏡在全國擁有超過1000家品牌眼鏡專賣店,科大訊飛則是國內的大模型頭部公司。
除此之外,成立于2021年的李未可科技在今年8月簽下5萬臺智能眼鏡新品訂單,為全球各大景區及博物館提供專屬AI語音導覽服務設備。另據天眼查數據,近半年和近3個月,國內成立業務包含AI眼鏡的公司分別為400余家及160余家。
雖然市面上的AI眼鏡眾多,但Ray-Ban Meta無疑是最受關注的產品。從外觀上,Ray-Ban Meta與普通太陽鏡相差無幾,重量僅為49克,不到Meta VR產品重量的十分之一,其增加了攝像、耳機和最引人注意的AI 功能。用戶只需要說“Hey Meta”即可激活內置AI助手,可以做到對用戶看到的內容進行實時翻譯,還能實現類似ChatGPT一般的對話。除了語音及基礎AI功能交互需求外,它還能滿足室內外日常場景的攝像。
不同于將重點放在虛擬與現實結合的AR、VR 等增強顯示效果的眼鏡,AI眼鏡更加注重通過AI提升語音交互能力,但視覺顯示方面作出了“妥協”。令人好奇的是,為什么Ray-Ban Meta可以取得銷量上的成功,而AR等其他產品卻不被大眾買單?
有人認為,這款眼鏡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交互范式,可以實現計算食物卡路里、識別植物、翻譯等功能;也有人認為,用戶透過Ray-Ban Meta眼鏡前框兩端鏡頭,便可拍攝照片和影片并分享到社交平臺,使之成為社交網絡重度用戶青睞的時尚科技配件;還有人認為,性價比較高也是消費者選擇Ray-Ban Meta的原因之一。據悉,Ray-Ban同款非智能眼鏡定價是199美元,增加AI的智能功能后,價格僅上漲了100美元至299美元,大幅度降低了用戶的試錯門檻。
然而,在行業人士看來,Ray-Ban Meta最大的亮點是,讓用戶愿意將智能眼鏡每天佩戴,而不是像其他XR產品丟在角落里“吃灰”。
對眼鏡舒適度和美觀度要求偏高的消費者能夠長時間佩戴Ray-Ban Meta,首先意味著它是一款人們可以作為主力墨鏡佩戴的產品,不僅輕便,而且采用雷朋的經典設計也避免了科技公司在時尚方面的積累不足。
在雷鳥創新創始人兼CEO李宏偉看來,AI眼鏡首先必須是一款佩戴舒適、可靠的眼鏡,其次才是一款具備AI功能的智能設備。“AI眼鏡的邏輯跟AR眼鏡不完全一樣,可能AR眼鏡中‘眼鏡’與‘智能化’的權重是5:5,但AI眼鏡前者的權重要遠高于后者,先解決用戶對于‘眼鏡’本身的需求,其次再加入AI以及智能化的模塊。”
蜂巢科技創始人兼CEO夏勇峰也持有類似的意見。他在與極客公園的一場關于AI智能硬件的對話中表示:“產品越接近傳統眼鏡,它就越能替代它們,這會帶來明顯的好處,因為用戶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產品佩戴時間就會非常長。如果你能做出一款能替代傳統墨鏡的眼鏡,基本上你就錨定了人們每天戴墨鏡的時間;如果你的產品特別接近傳統眼鏡,比如近視鏡,那么人們的使用時間就會接近傳統眼鏡的使用時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415599071
智能眼鏡并非新鮮事物,縱觀智能眼鏡的發展歷程,早在2012年,谷歌就推出了第一款AR眼鏡Google Glass,大家都期待這種像科幻電影里的橋段一樣,讓用戶通過眼鏡來完成拍照、通話、查詢等交互的產品能夠真正普及,改變自己的生活。
然而遺憾的是,這款備受世人矚目的產品最終卻并未像iPhone一樣流行,谷歌甚至在2015年無奈砍掉了這一劃時代的產品線,整個AR眼鏡行業也在2017年逐漸步入“寒冬”。此后,隨著各類顯示技術的出現與成熟,Meta、蘋果、微軟等巨頭開始投入XR大潮,隨后元宇宙概念興起,在人們尚未明白“元宇宙”的概念時,一眾互聯網巨頭已經紛紛大舉進軍,Facebook甚至宣布將公司名稱變更為Meta,由社交媒介轉型為元宇宙公司??10多年來,行業起起伏伏。
市場調研機構IDC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AR/VR頭顯出貨23.3萬臺,同比下滑29.1%。其中AR出貨2.0萬臺,同比上漲101.7%;MR出貨6.6萬臺,同比下滑49.3%;VR出貨4.5萬臺,同比下滑65.5%。該機構預計,2024全年中國AR/VR預計出貨60.2萬臺,同比下滑17.1%。同時,群智咨詢(Sigmaintell)發布的《2024—2029年全球XR行業深度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AR頭顯的出貨量約為50萬臺。
即便Ray-Ban Meta從AI切入開了個好頭,但人們期待的XR產業的春天始終沒有到來,反而裁員、解散、減產、巨額虧損持續伴隨著XR領域。
國內廠商方面,字節跳動曾斥資90億元收購了虛擬現實(VR)創業公司PICO,此后在研發、營銷、運營等方面,字節跳動還給予重金投入。2022年9月,PICO在中國市場正式發布新一代VR一體機PICO 4系列,一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好景不長,在行業總體尚未大爆發的情況下,“燒錢” 擴張的方式難以長久維持,PICO經歷了一系列調整。
海外大廠方面,Meta分業務來看,元宇宙相關部門——負責AR(增強現實)和VR(虛擬現實)業務的Reality Labs(現實實驗室)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9%至2.7億美元,但依然巨虧44.28億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7.42億美元。自2020年以來,Meta該部門的運營虧損已超過580億美元。
被行業視為“救命稻草”的蘋果Vision Pro也遭遇了減產的困境。近日有消息稱,自今年初夏以來,蘋果公司已大幅縮減Vision Pro混合現實頭顯的產量,并可能在年底前完全停止生產該設備的現有版本。
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曾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我的觀察,許多人(包括我自身經驗)買了Vision Pro后,用幾次就沒用了。如果這是普遍用戶狀況,那不是單純做一個降規低價版就能解決的”。
外界認為,Vision Pro的現狀為整個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消極的信號。不過,在雷鳥創新創始人兼CEO李宏偉看來:“大家期待蘋果Vision Pro可以把AR產業或者以AR為核心的XR產業帶動起來,因為只有生態起來了,AR才(能)成為像真正的手機(那樣)一年賣十幾億臺的產品。是一個通用計算平臺,也是一個24小時、10小時可以用的產品。從這個大的視角來看,Vision Pro確實不是一個革命性的產品,但從它的價格和目標市場空間來看,目前這個銷量還可以,實際上iPhone第一代在第一年也就賣了100多萬臺,但我們現在回過頭看,認為iPhone那時候很成功。目前蘋果還是在加大對XR領域的投資,各個企業也都在投資,(行業發展)不用擔心。”
IDC中國分析師葉青清認為:“XR行業對技術的門檻要求極高,雖然經歷了多年探索,但目前的探索大部分都還是聚焦于硬件技術問題上,而產業鏈的不完善導致成本難以下降,應用內容/場景的缺乏以及產品佩戴舒適度等問題導致消費者的產品體驗大打折扣,綜合下來導致了行業目前難以大范圍推廣。如果要打造出消費級的產品,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472123004
面對行業困境,近年來在XR領域“虧麻了”的Meta用血淚教訓探索出一條新路——AI眼鏡可以作為向AR眼鏡發展道路中的“過渡性產品”,率先落地吸引用戶。Meta CEO馬克·扎克伯格認為,AI眼鏡的發展或按照AI語音眼鏡—AI智能眼鏡(增加攝像頭)—AI+AR眼鏡的路徑逐步迭代。
不過,即便Ray-Ban Meta在海外備受歡迎,但進入國內市場可能會出現“水土不服”。在國外,墨鏡的使用場景十分廣泛,尤其是在開車出行等場景中,而在國內,人們并沒有將墨鏡作為主力產品佩戴的習慣,反而是近視、遠視人群數量眾多。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近視人口高達7億。近視度數在600度及以上即為高度近視,高度近視占近視人群的比例約為10%,在一些大城市甚至已接近20%。
那么,當前國內的AI眼鏡由誰買單?是不近視的人群當作科技產品來使用,還是近視的人當作“眼鏡+科技功能”來用?
一位從業者對記者介紹稱:“兩類人群都有,發展初期主要以數碼類為主,后來逐步更廣范圍輻射,我們的目標是近視用戶潛在人群。借助傳統眼鏡行業廠商在渠道和服務方面的優勢,我們可以打造服務型店鋪模式,消費者在選擇購買智能眼鏡時,可以(在門店)先進行驗光,試戴、眼健康篩查和驗配服務等。續航方面,現在可以實現15天的待機。”這也是一些國內AI眼鏡企業更偏向于推出吸引近視人群產品的原因。
曾參與創建小米生態鏈部門的夏勇峰在2020年創立蜂巢時的想法是做一款頭戴式智能硬件。“如果技術持續發展,目前手持設備跟數字世界與真實世界交互的效果還不夠好,未來必定有一個頭部設備可能會取代手機,成為人們隨身最重要的智能終端,因此我把AR設為公司超長期的目標。”然而,兩年后夏勇峰意識到,AR很難在短時間內變成大眾電子消費品。“用戶所支付的代價遠遠大于他們能獲得的回報,可能只有有錢又向往科技的人才會成為早期用戶。”他在前述的對話中說道。
“行業發展不會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通常開始于對未來的想象,其中包括了多種技術,這些技術的成熟速度各不相同,最先成熟的技術結合現有的用戶需求,會產生所謂‘沿途下蛋’的現實主義產品,比如AI眼鏡。隨著技術的逐步成熟,很快會過渡到以AR眼鏡為主流。”李宏偉說道。
葉青清也持有相似的看法:“AI眼鏡近期呈積極增長的勢態,但由于功能上限等問題,天花板不會太高。未來隨著AR產品成本、重量問題的解決以及技術的迭代,市場會導向提供視覺體驗的AR眼鏡。AR眼鏡與AI眼鏡最本質上的區別是是否擁有全彩光學顯示模組,從技術上來說跨度非常大,但廠商可以通過AI眼鏡的產品概念入手打開用戶市場,然后引入AR產品概念,引導消費升級。”
客觀上來看,智能眼鏡很難在短期內成為取代手機的下一個現象級消費產品。對于何時普及,XREAL創始人兼CEO徐馳認為:“當前無論是AI眼鏡還是AR眼鏡,我們都在教育一個新市場。對消費者來說,過去熟悉的是隱形眼鏡和近視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有正確的時間期待,這不是一兩年就能教育和適應的,而是需要5年到10年。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像蘋果、Google、Meta這樣的巨頭加入進來,一起持續教育市場,才能讓用戶真正了解。”
IDC中國研究總監潘雪菲則對記者表示:“當前的智能眼鏡產品仍以音頻為主,部分產品帶有拍照等功能,一方面是作為搭載AI語音交互功能的載體,對可穿戴設備人機交互的嘗試,另外也是AR等眼鏡設備發展的前期基礎。這種品類本身還處于市場發展的初期,仍然在產品形態和功能的探索過程中,談普及較早。”
不過,李宏偉持較為樂觀的態度。“雖然最近這一兩年AI眼鏡的銷量比AR眼鏡大很多,但接下來到某個時間點,比如2027年左右,AR眼鏡開始增長超過AI眼鏡,有這樣一個過程。”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