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14 11:00:49
重拾產業這個經濟之本、發展之基,才能激活經濟動能,重新跑出加速度。
每經記者 吳林靜 唐俊 肖純 每經編輯 劉艷美
距離2024年收官不到50天,沖刺完成全年任務的“收官戰”早已在各地打響。
今年前三季度,成都GDP增速達到5.2%,高于全國0.4個百分點。但面對年初定下的6%左右的增長目標,怎么為2024年畫好一個句號,這座“兩萬億”城市必須努力奔跑。
短期,是交卷的壓力;長期來看,成都則要解決工業發展不夠充分、工業化率下降過早過快的問題——重拾產業這個經濟之本、發展之基,才能激活經濟動能,重新跑出加速度。
11月13日,成都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以下簡稱“全會”)召開,提出聚焦發展所需、問題所在、群眾所盼、城市所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其中,“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是譜寫成都新篇章的關鍵。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片)
全會召開前,一項“立園滿園”行動(注:優化提質、特色立園,賦能增效、企業滿園)已經在成都全面鋪開。
園區,作為產業聚集的物理空間、區域經濟最小單元,被成都放在了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
來自沿海發達地區的經驗表明,開發區和園區是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北有中關村,南有松山湖,東有上海張江、蘇州工業園區等,這些園區是城市產業聚集的“洼地”,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高地”。
為了規劃成都園區的發展,成都于全會前專門召開了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大會,明確提出“抓經濟必須抓園區”的導向,優化整合構建“3+22+N”園區發展體系,持續強化園區在經濟發展中的主陣地、主戰場作用,以園區“一子落”帶動經濟“全盤活”。
園區格局劃定后,成都將優化調整園區空間布局和產業定位,引導資源和企業向符合產業布局的園區集聚,形成“產業向園區集聚,企業向園區集中,服務向園區集成”的局面,從而提升園區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
這一輪園區高質量建設中,體制改革是關鍵一招。
成都在此次全會上提出,將“深化園區綜合體制改革”,打造一批定位精準、運營高效、功能復合、支撐有力的現代化產業園區,從而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園區因改革而生、也因改革而興。園區不但要從產業端尋求發展上限的突破,更要沖破一些體制機制端的阻礙,為園區賦能增效,“擴權賦能”做活園區也被提上日程。
比如,全會分組討論時有人談到,部分市級管理權限,可以依法下放園區;園區怎么運營,要講究“用戶思維”,由企業和園區自己提需求,而非城市列清單;園區的管理也可以更加市場化,通過重構管理機制,讓園區不再低效。
發展園區的核心是園區內的企業。如何實現“滿園”,招商引資成為重點工作。
今年9月,成都制定“招商引資14條”,圍繞重點產業鏈的強鏈、補鏈、延鏈,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加速孵化。
不僅有政策,成都還有實實在在的行動。剛剛結束的進博會,成都多個區縣組團前往上海。參展之余,還專程赴上海寰宇航天、云軸科技等多家長三角優質企業,“面對面”深度洽談。
全會分組討論上,青羊區委副書記、區長馮勝透露,“8月份去沿海拜訪了幾家大型企業,他們都非常愿意來成都落戶”。崇州市相關負責人也提到,他們近期從東莞等沿海地區引入了三家具有尖端技術的企業。
航空國創中心 圖片來源:青羊航空新城
對于沿海地區優秀企業甚至大型跨國企業而言,成都的吸引力正在增強。截至9月底的數據顯示,有315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成都。隨后不到兩個月,英特爾在內的3家世界500強企業,又接連宣布在蓉增資擴產。
不僅要“外引”帶來增量,存量的“內培”同樣重要。
實際上,成都并不缺少企業。截至2023年末,成都共有經營主體389.12萬戶,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靠前。不過,成都的市場主體一定程度上存在“數量多,質量不高”的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成都規上、限上企業占比相對較少,具備高增長動能與強發展韌性的“腰部企業”不強。
“抓住大企業、盯住大行業、做實大產業”,成為此次全會提出的重點要求。特別是在園區發展中,要實施“鎮園之寶”、企業梯次培優等行動,助力園區內企業做大做強。
事實上,無論是外引還是內培,最終都是要讓企業在成都成為“有根企業”,持續深耕這片土壤。
如何讓企業安心發展,此次全會提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健全民營企業全方位服務體系,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專業服務,從而促成企業長期發展的局面。
京東方科技集團副總裁秦向東提到他的感受:“前段時間我們成都公司遇到一些問題,向政府部門反饋后,很快就得到了解決。”政府部門服務的響應速度得到企業點贊,背后是成都自9月以來持續推進的“進解優促”(注:進萬企、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工作,目前已走訪服務企業3.1萬戶,收集問題訴求1.7萬個,辦結1.5萬個、辦結率達87.6%。
對一座城市來說,拼經濟搞建設必須是全域高質量發展。
考慮到經濟的集聚效應,大量資源與要素一般呈現從城區向郊區梯度遞減的態勢。過去,對于下轄12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的成都而言,這樣的“梯度”不可避免。
此次全會,成都明確提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優化調整城市新區、中心城區、縣市新城發展格局”。通過市域“結對”、集成賦能的機制創新,城區與郊區有望攜手共筑產業生態。
青羊區作為五城區之一,面臨工業用地空間不足的問題。好在青羊區產業基礎沉淀多年,在航空航天產業上擁有實力雄厚的“鏈主”企業,擁有“中心帶郊區”的產業帶動力。
約一年前,地緣相近、產業互通、優勢互補的青羊區與崇州市結對聯動合作,在崇州共建了青崇航空科技產業園,推動產業鏈跨區域布局,形成“總部研發在青羊、生產轉化在崇州”的產業發展聯動新格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全會上了解到,經過一年多的運營,這個產業園目前已經落地六七家企業,而且都是圍繞青羊區主導產業的“鏈屬”企業。
跨行政區域的“雙向奔赴”,不止簡單的對口幫扶或產業疏解。打造共建園區,關鍵在于協調機制的創新,進而探索形成“園區共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以合作共贏為目標,推動區域共同發展。
成都高新區和雙流區合作共建的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也有類似探索,一個主導經濟發展事務,一個主導社會管理服務事務,以“管委會+專業公司+業界共治”的組織架構實施賦能型放權。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通過這樣的機制創新改革,一來給中心城區拓展了產業空間,緩解了都市工業的發展難題。二則為郊區帶來了企業、產業,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成都全會上提出,屬于“縣市新城”的8縣市,與中心城區沒有優劣之分,只有距離的遠近之別。
隨著越來越多的結對聯動合作,縣市新城可以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形成一批工業重鎮、農業大鎮、商貿強鎮、文旅名鎮、特色小鎮,并形成鎮街組團抱團發展,連點帶面的發展格局。
成都全會提出,成都要形成各具特色、動力澎湃、活力充沛、競相發展的縣域經濟引擎,讓8縣市成為支撐成都高質量發展的“8小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