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20 13:53:22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赴佛山、中山等地,實地探訪當地推動低效工業園改造、幫助企業轉型升級的“廣東樣本”,并見證了當地淘汰落后產能、重塑智能制造產業格局的不俗成績。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旭
“以前,這里的環境真是臟亂差,到處是鐵皮棚,垃圾亂丟,夏天又悶又臭。”廣東中山市捷暢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星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搬到新廠房后,不僅環境好了,連招工都比以前容易了。
在中山市小欖鎮永寧華中路產業園,林星星欣喜地向記者表示,一年前,自己的公司還在永寧工業大道旁的鋅鐵棚里,如今已經搬進高標準廠房。像捷暢這樣“上樓”的企業在該園區共有14家,其中4家為規模以上企業。
對低效工業園的改造,不僅是產業轉型的重要抓手,也是聚集發展、集中治污,從源頭控制污染的有效途徑之一。廣東作為制造業大省,如何在經濟總量領跑全國的基礎上,啃下工業園集中治污和綠色發展的“硬骨頭”?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赴佛山、中山等地,實地探訪當地推動低效工業園改造、幫助企業轉型升級的“廣東樣本”。
“我這臺設備全長接近100米,而且是一樓打通到二樓,原來的鐵棚廠區根本放不下。”廣東美宣衛生用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布華鏘指著一排排原材料紙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樣的原材料一卷的高度就達到2.8~3米,兩卷疊在一起,舊的廠房根本放不下。
美宣擴產后購置的新設備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公司2020年就有擴產的計劃,奈何舊園區空間狹小,影響了公司的發展。”布華鏘向記者介紹,搬到新園區后,永寧社區為企業量身定制了7.5米層高的廠房,讓公司更有信心擴大產能。自搬到新園區后,公司年產值從原來的1000萬元增加到超4000萬元。
根據小欖鎮工改辦提供的數據,永寧社區華中路工改項目原為低矮鋅鐵棚廠房,容積率只有0.7,土地資源收益低效,產業發展空間嚴重不足,無法滿足當地企業增資擴產的需求,也難以承載更高水平發展的需求。
在推動華中路低效工業廠房升級改造過程中,小欖鎮通過規劃、用地、財稅等政策,優化規劃審批路徑、完善歷史用地手續、申請騰挪獎補資金,推動項目早落地、早投產、早見效。
“為了留住本土企業,我們當好企業的‘服務員’,通過多種方式為企業解決出路問題。”小欖鎮工改專班項目二組組長黃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2022年以來,小欖鎮整理低效工業用地超5460畝,建成高標準廠房超400萬平方米,為當地企業搬遷騰挪、增資擴產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工改的目的不是要把原來的企業趕走,而是為了幫助企業實現更好的發展。”黃杰進一步向記者表示,400多萬平方米的高標準廠房中,有一部分作為騰挪園,符合條件的企業入駐騰挪園是有獎補的,比如搬入騰挪園的規模以上企業可以享受最高6元/平方米/月的廠房租金補助,連續補助2年。目前,永寧華中路產業園4棟廠房已實現100%招商,改造后社區年租金收入達1600萬元,是改造前的5.7倍,集體物業價值是改造前的21.25倍。
新建的高標準廠房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園區內看到,原有的小散亂企業被集中到一棟棟大樓里,樓下是整齊的停車場,園區內甚至還配備了飯館和咖啡廳。
黃杰告訴記者,入駐新園區有一定的環評要求,對于有金屬表面處理工藝需求的企業,當地采用集中入園方式將企業集中到轄區內的綠金灣高端環保共性產業園,那里有完備的工業廢水處理廠和工業廢氣處理設施,并通過授信資金推動企業“技改”,從源頭解決污染問題。
“之前,園區內小散亂企業數量超過300家,而且有不少違章建筑,改造難度很大。”佛山市北滘鎮副鎮長胡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順德北滘西海村級工業園改造前為低矮、破舊的工業廠房,主要經營家具、塑料、五金等行業,不僅有污染,而且很難做到提質。
2018年,順德啟動村級工業園改造,通過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和企業,為新興產業發展騰出空間,相關政策出臺以后,獲得了西海村全體村民的高票通過。
胡冰向記者介紹,園區采用“政府直接征收+掛賬收儲”模式進行村級工業園區改造,改造主導方向為工業改工業、工改住,改造后可供工業地1401.85畝、商業地29畝、商住用地233.79畝。
“目前,工業區破舊廠房已基本清拆完畢,417.23畝工業地已公開出讓,另有109畝工業用地已有招商意向,擬于今年內啟動招商建設,并作為配建物業返還西海股份社,兌現征地承諾。”胡冰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實地探訪中發現,對于村級工業園而言,改造的目的不僅僅是淘汰落后產能,更在于重塑產業格局。
很難想象,經過改造后,這里竟然變成以機器人、智能裝備、智能智造為核心產業的現代化產業園區,吸引近170家企業在園區簽約。一個村級工業園如何變成高端制造企業垂青的“香餑餑”?
“深圳大族機器人就帶動起整個園區的一個產業鏈。”海創大族機器人制造城副總經理邱展歐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通過一家龍頭企業逐漸帶動機器人的上、中、下游集聚到園區內。目前,整個機器人的上中下游以及配套企業已經基本在園區內聚集起來。在園區,“上下樓”就是“上下游”,園內轉一圈,一臺機器人就可以生產出來。
胡冰告訴記者,目前,園區內已經投產的企業超過120家,全部建成投產后預計年總產值達100億元,年稅收貢獻超2億元,預計可提供5000個本地就業崗位,吸引高端人才近千人。
“我們還是更看重北滘這里的營商環境和成熟的產業配套。”邱展歐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邊有像美的集團這樣千億級的家電產業,也有周邊非常成熟的家電家具和機械裝備企業,為機器人生產提供了非常廣闊的應用場景。
記者了解到,在完成相應的改造后,2020年,機器人智造城開工建設,實現“拿地即開工”。在“工業上樓”模式助推下,“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的產業聚集效應正在成為現實。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懷水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