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21 16:54:59
此前,為滿足居民基本居住需求,各地出臺“70/90”政策,限制大戶型住宅。但如今,城鎮化發展使居民基本居住需求得到滿足,改善型需求上升,政策調整可促進交易。此外,房地產改善型需求得到重視是觀念升級,但仍有阻礙需求的限制未破除,政策優化仍有空間。
每經評論員 薛暉
11月18日,京滬兩地先后發布樓市新政,宣布自2024年12月1日起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標準。其中,個人購買家庭唯一住房,面積為140平方米及以下的,減按1%的稅率征收契稅;面積為140平方米以上的,減按1.5%的稅率征收契稅。此前,兩地購買140平方米以上住宅,按持有年限不同,分別征契稅1.5%至3%不等。
140平方米以上的非普通住宅契稅高,這是因為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為促進城鎮化高速發展,房地產政策主要以滿足居民基本居住需求為主,并不鼓勵開發過多大戶型住宅。
所謂“滿足基本居住需求”,就是讓三口或四口之家擁有一套小于90平方米的住宅。因此,各地大都出臺了所謂的 “70/90”政策,即新建住宅小區里90平方米以內的住宅要達到70%以上。
除了在新建小區的規劃設計層面上有所限制,對140平方米以上住宅征收更高的契稅等則是另一種限制。
但經過了多年的城鎮化發展,截至2023年底,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已經超過40平方米。可以說,城鎮居民基本居住需求已經得到滿足。接下來,應該向改善型需求發展。這時候,如果延續之前的限制措施,就會抑制改善型住房需求。實際上,此前多地已取消“70/90”限制,為開發商興建大戶型住宅掃除了政策障礙。
政策的調整,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房企的訴求。近年來,隨著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市場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剛需的市場比例下降而改善型需求比例上升。因此,房企開始更多地瞄準改善型住宅市場,有意愿推出大戶型產品。
也許有人認為,大戶型的買家不會在意一兩個百分點的契稅降幅。實則不然,因為改善型客戶要購置新房時,往往要賣掉舊房。如果舊房子本身就超過140平方米,就需要接盤人承擔這筆契稅。在京滬等地,這類住宅平均房款都在2000萬元,1%的契稅都有20萬元。如果降了契稅,就可能讓交易更容易達成,房主就可以順利進行下一步的改善型置換。
除了以上理由,還應看到,房地產的改善型需求得到重視,是一種觀念的升級。
此前房地產政策的指導思路是“普惠”,就是讓盡可能多的家庭有能力有意愿買房。但對少數更有購買力的家庭非但鼓勵不足,且有所限制。此輪新政的推出,表明監管對這類需求和市場開始重視了。
不過,目前仍有一些阻礙改善型購房需求的限制未能破除。例如,不少城市住宅用地仍有容積率限制,不允許開發容積率低于1的產品,而容積率低正是改善型住宅的重要特征。此外,目前房地產交易仍有20%的差額增值稅,這也是阻礙二手房交易的一個堵點。如果打通這個堵點,二手房交易將會更順暢,會有更多業主愿意交易,也會有更多改善型需求得以釋放。從這些角度看,政策優化仍有空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