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四川頻道

          每經網首頁 > 四川頻道 > 正文

          “三紙”融合——千年紙鄉的“守”與“望”

          樂水樂山 2024-11-26 13:01:32

          樂山市夾江縣馬村鎮以紙文化為核心,探索“紙文化+紙產業+紙旅游”融合發展,傳承夾江手工紙制作技藝。該鎮依托非遺資源,加強傳承人培養,年產5萬余刀手工書畫紙,產值達三千萬元。同時,通過建設非遺研學區、高端紙文化民宿等項目,推動紙文化旅游發展,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800萬元,實現鄉村振興。

          近年來,樂山市夾江縣馬村鎮以紙為媒,積極探索“紙文化+紙產業+紙旅游”融合發展路徑,堅持賦能提質,盤活閑置資源,持續深入挖掘紙文化內涵,做實、做靚紙文化,實現產、學、研、游一體化發展,全面打響“中國書畫紙之鄉”金字招牌。

          據載,夾江手工造紙始于唐、繼于宋、興于明、盛于清。其中,夾江手工紙中的“長簾文卷”和“方細土連”二紙,經康熙親自試筆后,被欽定為“文闈卷紙”和“宮廷用紙”。

          國畫大師張大千于1939年、1940年先后造訪石堰村,與紙農共同改良研造出了著名的“大千書畫紙”(夾江書畫紙),得到近現代中國著名書畫家們的高度評價,贊稱“中國有宣、夾二紙,堪稱二寶”。

          夾江手工紙以嫩竹為原料,以手工舀紙術制作。夾江縣清代道光年間的《蔡翁碑敘》將竹紙工藝概括為“砍其麻、去其青、漬其灰、煮以火、洗以水、舂以臼、抄以簾、刷以壁”24個字,從選料到成紙包括15個環節、72道工序,一張手工竹紙的誕生要歷時3個多月的錘煉打造。如今,馬村鎮的各大手工紙作坊仍保留72道制作工序,結合現代工藝改造,最大程度保持夾江手工紙獨特的魅力和品質。

          傳承創新 做美做優紙上好風景

          11月13日上午,馬村鎮狀元紙坊(狀元書畫紙廠)內童聲朗朗,來自甘江鎮第一小學校的四百余名師生在此進行手工紙技藝體驗研學活動,孩子們親自上手操作造紙,體驗非遺文化魅力。甘江鎮第一小學校政教主任李雷佳告訴記者,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前來開展不同主題的研學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家鄉的傳統文化魅力。

           

           

           

          研學活動現場

          狀元紙坊創始人楊占堯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紙制作技藝傳承人,1993年,陳秀君師從楊占堯學習造紙技藝,成為楊家手工造紙的第十三代傳人。經過十幾年的學習摸索,她對造紙技藝掌握嫻熟,尤其對鉗紙、刷紙、整紙等技術非常精通。今年8月,陳秀君入選為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陳秀君介紹,自2008年起,她將狀元書畫紙廠作為非遺展示基地,把竹紙技藝與研學體驗結合起來,為游覽者提供手工造紙參觀及體驗活動。此外,還會在每年農歷正月十四舉辦蔡倫祭祀慶典,讓更多的人看到打竹麻、唱竹麻號子等竹紙制作技藝特色環節。

          工作中的陳秀君 馬村鎮供圖

          狀元紙坊先后于2014年、2019年被評為四川省竹紙制作技藝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四川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以及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體驗基地,目前每年接待參觀、研學的中外游客、學生3萬余人次。

          千年匠心,代代相傳。馬村鎮依托非遺資源深挖紙文化,常態化做好非遺保護,加強手工造紙技藝傳承人培養,儲備遴選一批新時代造紙工匠,目前已組織申報縣級及以上非遺傳承人52人。全鎮全覆蓋摸排梳理“產居型民居”105架、造紙遺址3個、造紙保護點15個,均實行掛牌保護。紙文化“輸血”與“造血”并舉,實現手工竹紙制作技藝的可持續發展。

          產銷兩旺 做大做強紙上好“錢”景

          沿著蜿蜒山路盤旋往上來到馬村鎮楊灣村二組,一座青瓦白墻、古色古香的建筑映入眼簾,這里就是全國最大的手工紙生產基地——楊灣紙坊,每年產出5萬余刀手工書畫紙銷往全國各地,年產值可達三千萬元。

          楊灣紙坊內部 馬村鎮供圖

          工人正在撈紙 馬村鎮供圖

          工人正在刷紙

          正在晾曬的手工紙

          工人整理紙張

          楊灣紙坊

          楊灣紙坊的創始人楊雨是土生土長的夾江人,乘著電商銷售發展的東風,楊雨把夾江書畫紙帶進了直播間,開始專業直播帶貨。目前,楊雨在某線上銷售平臺的賬號已有二十多萬“粉絲”關注,每年能從電商平臺接到上百萬個訂單。

          按照“手工走高端、機制走銷量、電商辟蹊徑”的思路,馬村鎮建立健全“黨組織+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多點發力,做強做響紙產業。以楊灣紙坊為龍頭企業代表,成立夾江縣文闈蜀紙竹制品專業合作社,吸納紙農61戶,統一抄紙標準、交流造紙技藝、統一收購紙張,強化“供—產—銷”產業鏈,實現紙農人均增收4800元,村集體經濟增加6.5萬元。

          除了作為產銷基地,馬村鎮還計劃將楊灣紙坊進一步建設為夾江竹紙制作技藝非遺研學區,打造高端紙文化民宿楊灣文棲院,以紙產業進一步帶動紙文化、紙旅游融合發展。

          融合賦能 繪出鄉村振興新圖景

          隨著石堰村史館、大千寓居、枷擔橋文坊街、“文家樂”紙文化主題特色民宿群落等重點項目的有力推進,馬村鎮的紙旅游布局已初具雛形。目前,全國首個以紙文化為主題的村史館——石堰村村史館已投入運營,全鎮建成文家樂民宿13家,創建省級研學基地2個、市級教育研學基地1個,縣級研學基地5個,近年來持續開展枷擔橋壩壩宴、中秋老街音樂會紙文化特色活動,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800萬元。

           

          石堰村村史館 馬村鎮供圖

          大千寓居博物館群落 馬村鎮供圖

          石堰村村史館

          村史館內陳列的制紙工具 

          日前,“夾江縣馬村鎮:推進‘三紙’融合發展 深化鄉村文化產業賦能”成功入選2024年全國鄉村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

          沿著“三紙融合”發展思路一路向前,馬村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鎮乃至全縣的造紙業儼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2023年,全鎮約5000人從事紙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往年增長12%;全鎮手工紙產量達14萬余刀,產值1.08億元;機制紙產量達5.6萬噸,總產值11.2億元。2023年,全縣書畫紙產量達15.5萬噸,占據了全國超60%的市場份額,綜合產值達50億元。

          責編 胡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特级婬片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国产丝袜久久 | 中文免费不卡Av | 色五月五月丁香亚洲综合网人 | 亚洲国产五月综合网 | 午夜性色福利小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