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視界 2024-11-28 13:10:54
近日,一則老師給上課說話學生戴小蜜蜂揚聲器的視頻引發熱議。最新消息顯示,涉事老師已離職,并在網絡開啟個人賬號。
該事件再度將教育“觸網”話題帶上熱搜。當前,紛繁的教育類短視頻里,不少作品是師生以隨手拍的方式展示教育正能量,予人啟迪;但也不乏作品以教育為噱頭,讓本應教書育人的地方成為個人秀場,讓學校成為流量蓄水池。
教育入網,鏡頭應對準哪里?
賬號名為“小鄧同學(小蜜蜂老師)”的涉事鄧老師,不算行業另類。
短視頻時代,萬物“互聯網+”,教育行業也不例外。很多老師在社交平臺開設賬號,打造個人IP,入局短視頻,搶奪流量。
有的把鏡頭對準課本,分享硬核知識。沒有劇本也沒有人物,書本、習題、書法、繪畫……專業就是絕對的主角,老師就是最佳解說。
有的把鏡頭對準講臺,一展教師風采。一間教室,三尺講臺,老師上面講課,學生臺下互動。如當年在新東方任教的羅永浩、復旦大學教授陳果、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都因為學生上傳他們有趣而有哲理的授課視頻而出圈。
有的把鏡頭對準職業,建立復雜人設。一些博主借老師身份,以反差劇本來制造話題。比如,前段時間有個熱搜“終于變成了家長放心的樣子”,不少真假教師紛紛展示課堂內外變裝,引無數瀏覽。
有的把鏡頭對準學生,打造“最強群演”。看似記錄校園生活,但學生是重點,各有各的人設。群演也分正反派,人設更分學霸和后進生。比如,課堂問問題的游戲,總有幾個冒尖的學霸,也總有答非所問、引人大笑的后進生。
分享課堂和校園,如此入網,并非壞事。爭議的是鏡頭對準的對象應該是誰,又應如何保護鏡頭里的學生。
教育短視頻賽道早已擠滿了人,僅靠“教書”,很難出圈。對準“童言童事”,似乎成為流量的捷徑。
然而,一旦學生“群演”人設固定、傳播破圈,就很容易被人圍觀和議論。尤其對拿到“后進生劇本”的學生很不公平。這次涉事的小鄧老師,正是犯了這個錯誤。就像有網友說的:錯不在于老師管理嚴格而在看似分享管理課堂方法,但鏡頭清晰對準被罰學生,讓未成年人暴露于千百萬人的唾沫星中。在千百萬網友為老師做法點贊時,又有誰看到了孩子的無助?上課說話,就活該下課后被全網圍觀議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七十二條規定,處理不滿十四周歲未成年人個人信息的,應當征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同意。顯然,把鏡頭對準未成年人涉嫌違法。網紅教師不能以擦邊法律為噱頭,否則以教書育人為主業的教師,就走向了傷害學生的對立面。
把鏡頭對準誰,教育就在哪里聚焦。教育類短視頻,不能只顧流量,不顧正能量。我們歡迎有更多教育類視頻觸網,但鏡頭之下,應格外謹慎。
鏡頭對準的方向,要符合法律規范。我國已構建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等完備的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法律體系,對損害未成年人權益的行為進行查處。鏡頭之下,不可違規。
鏡頭對準的方向,應多一份風險評估,謹慎而行。未成年人還在接受基礎教育階段,身心發育尚未成熟。拍攝要謹慎,要做好不利因素評估,避免炒作。劇本之中,要尊重隱私和自尊。
鏡頭對準的方向,不妨多一些鮮活生動的一線場景。鏡頭不妨對準民之關心,多一些教育政策解讀,多一些家校互動,回應人民關切,傳播教育聲音,講述教育故事。
教育視頻主題千千萬,但核心都應以“教育”為主。在保護學生的前提下,把鏡頭對向該聚焦的地方,而非爭議的地方;也期待有更多優質視頻出圈,引導孩子和家長。
【本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撰文/邊鈺 劉志杰編輯/郭書瓊 責編/謝夢 審核/姜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