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09 11:52:10
12月2日,第七屆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論壇在湖北經濟學院舉行,安徽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胡艷教授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在重疊區域過去是腹地競爭,但現在更多的是雙方合作的共同空間,“如果南京像上海這么發達,安徽肯定發展得更快、受到更大的輻射”。
每經記者 淡忠奎 每經編輯 楊歡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610686
雙城聯動,正在成為時下區域經濟發展最大熱點。
11月20日,鄭州·濟南全面深化合作推進會議召開;11月22日,《寧合“雙城記”產業對接合作協議》正式簽署;11月26日,青島與深圳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11月27日,成渝兩市政協協同助推重慶成都雙核聯動發展聯席會議召開……
當區域協調發展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跨區域協作、抱團發展,成為城市間的共同選擇。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任務是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在2019年頒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綱要》就曾明確指出“打造東中部區域協調發展的典范”,安徽自然被寄予厚望。
尤為特殊的是,在外界看來寧合兩座城市過去關系微妙,南京也被調侃為“徽京”,即一定程度“替代”安徽省會發揮影響力。而眼下,兩座城市高調以“雙城記“之名推動兩市產業、企業資源的雙向流動,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
這傳遞出什么信號?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視野下,又該如何看待合肥、南京的競合關系?12月2日,第七屆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論壇在湖北經濟學院舉行,安徽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胡艷教授接受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時指出,在重疊區域過去是腹地競爭,但現在更多的是雙方合作的共同空間,“如果南京像上海這么發達,安徽肯定發展得更快、受到更大的輻射”。
在她看來,長三角城市群西翼相對薄弱,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要加強聯動,融合發展,做強長三角西翼的城市群,這樣一來就可以使得長三角的輻射力向中西部、沿著長江溯流而上。
NBD:近期,各地城市“組團”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熱點,包括合肥與南京、鄭州與濟南、青島與深圳、成都與重慶都頻頻互動。您如何看待這種聯動現象?
胡艷:合作是大勢所趨。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既要有競爭,也要有合作。在過去,城市間一度存在一種低水平的競爭關系,甚至于惡性競爭,防范心理也很嚴重,畢竟各地經濟發展業績要看GDP指標。而進入新時代,區域間城市間發展為一種新型的競合關系。
城市之間要怎么發展?我們要探索一種新的模式,要打破行政區劃的壁壘,擴大市場,加強橫向的聯系其實就是市場規模的擴展,擴大商品的流動、要素的流動。我認為,城市組團發展實際上是要健全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也是尋求現代化城市合作新模式的一個有效探索。
合寧雙城聯動就屬于這種新型競合關系的情形。更早之前,南京都市圈規劃也征求過安徽意見,2021年《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的發布會,安徽也有出席,說明安徽、合肥對于合作是比較積極的。最近簽署的新協議,也表明雙城合作在產業層面進一步深化。
NBD:合肥、南京簽署《寧合“雙城記”產業對接合作協議》,傳遞出什么樣的信號?
胡艷:從歷史淵源看,合肥南京本就是一家人,明朝時候都屬于南直隸,清朝同屬于江南省,彼時南京就是“徽京”。從地理上看,南京也是長三角城市群的最西翼,離安徽最近。不論從現實,還是歷史來說,合肥、南京的合作都有基礎,組團也是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合肥是國家最早的三大綜合性科技中心之一,南京的985、211高校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創新資源是能夠互補、共享的。在產業方面,盡管有些產業是同質的,但也要看到某種趨同性重復建設是有利于適度競爭的。現在產業分工越來越深化,產業可以深度合作,在產業鏈的細分環節、產品的細分市場都可以找到合作空間。
就比如都在搞新能源汽車,但是既可以做整車,也可以做配套。合寧之間資源共享,產業深度合作,經濟組織共融發展,最終就能實現“1+1>2”的效果。同時,因為合肥、南京是兩個省會,又是兩個都市圈的核心,所以相鄰城市的組團發展也會推動都市圈或城市群的一體化發展。
合肥、南京提出“雙城記”,就是要雙圈融合。從2016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到2019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均明確提出加強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同城化或協同發展。所以,我認為合肥與南京這樣一種“雙城記”其實是龍頭帶動兩個都市圈實質性深度合作的信號。
合肥是合肥都市圈的龍頭,南京是南京都市圈的龍頭,它們會輻射帶動兩大都市圈、開展更深度的合作。不光是產業,包括教育醫療、公共服務等兩地都有合作。南京都市圈是跨省都市圈,有4個安徽城市,合肥都市圈主要是在省內,兩個都市圈跨區域的協同聯動,還要在制度創新上尋找突破口。雙方通過工信部門,進行常態化會商,應該是一個合作的紐帶,帶動產業、企業的流動,它是構建雙圈融合發展日常運行機制的一個重大的制度創新。
NBD:在過去,南京被稱作“徽京”,合肥都市圈與南京都市圈也存在重疊區域,外界一直認為合肥與南京存在腹地競爭。在您看來,應當如何理解合肥與南京當前的競爭與合作?
胡艷:實際上,今年合肥都市圈獲批方案空間范圍有縮小,它涉及的過去跟南京都市圈重合的幾個城市,只是其中一小塊。比如,滁州是定遠縣、馬鞍山含山縣、蕪湖市無為市。
相對而言,合肥、南京新版的都市圈發展規劃空間范圍比較清晰,重疊度已經不那么大了,從空間角度的競爭來說已經弱化。合肥都市圈2.49萬平方公里、南京都市圈2.7萬平方公里,在此范圍內合肥、南京都可以大顯身手。
它們的重疊區域過去叫腹地,是有競爭,但從現在來看雙方的合作也有這樣一個共同的空間。合肥和南京的人員往來、資金要素流動都是比較頻繁的,就像高鐵的班次都比一些江蘇的城市要多。特別是空間重疊的一些區域,滁州、馬鞍山、蕪湖,還有宣城。
從地理臨近性來看,沿江城市其實跟南京更接近,受它的影響更大,但也沒有什么不好的。區域經濟總是通過聚集-擴散這樣一種空間運動來使得中心對外圍的輻射不斷地擴大,就像以前長三角就是“小長三角”,只有十五六個城市,但現在的長三角城市群是41個城市,安徽全域都在長三角。這實際上是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聚集力、擴散力交互作用的結果。我們也在講,如果南京能像上海這么發達,安徽肯定發展得更快,受到更大的輻射。
滁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之所以成為安徽又一匹黑馬,經濟體量排在第三位,逼近蕪湖。我認為,就是得益于選擇寧滁一體化,從南京江北新區跨江發展,跟滁州毗鄰地區互動更加密切。比如,安徽“3+N”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兩個都在滁州。
從國家當前制定的區域戰略來說,長三角城市群西翼相對薄弱。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要加強聯動,融合發展,做強長三角西翼的城市群,這樣一來就可以使得長三角的輻射力向中西部、沿著長江溯流而上。
NBD:從產業發展而言,兩地有哪些合作空間?
胡艷:從合肥、南京剛剛簽署的產業對接協議看,包括推動重點產業發展載體深度協作,一些優勢產業分工合作等都是重點方向。我的理解是,首先要共同打造一個支撐現代產業體系發展的重大產業創新平臺,比如針對兩地已有的支柱產業,可以來共建共享重大產業創新平臺。
其次是共同打造國家重大乃至世界級的產業集群。長三角的定位是打造世界級的城市群和世界級的產業集群,這要有一個培育過程,而合肥、南京科技實力較強,應當率先聚焦已有的優勢產業打造世界級集群。比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勢頭較好,產業分工細、關聯度大,南京、合肥可以聯手打造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最后是聯合培育未來產業集群。國家強調,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從合肥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而言,可以聯合培育或孵化未來產業集群,助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也是兩座創新型城市的責任。
合肥是國家綜合性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大科學裝置和國家實驗室數量都位居全國前列,南京也有很多科研院所,應當在科技創新領域強強聯合。通過區域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協同,聯合培育孵化未來產業集群。
NBD:今年2月,《合肥都市圈發展規劃》獲批,標志著其與上海、南京、杭州三大都市圈一道,共同構筑起長三角一體化的完整都市圈體系。您認為,在長三角一體化視野下如何理解寧合雙圈融合的重要性和發展機遇?
胡艷:2019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綱要》提出,要“打造東中部區域協調發展的典范”。從國家層面來說,期待是很高的,要做到“典范”。合寧雙圈互補融合、協同聯動,對于做大長三角城市群,推動長江中游乃至長江經濟帶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巨大的戰略價值。
過去我們說安徽是承東啟西,而現在合肥都市圈更是“左右逢源”。當然早期交通不完善的時候這種區位優勢只是在“地圖”上,但隨著合肥“米字型”高鐵網的構建,這種區位優勢逐漸轉化為競爭優勢。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要東中西部聯動發展,最后使得沿海發達地區,通過長三角聯動中上游城市群發展。如果把長江比作一條龍,安徽這一段就像龍頸,
這個位置非常關鍵,要把龍頭和龍身連起來,繞不開合肥都市圈。作為長三角城市群兩個重要的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協同聯動,對于做大做強長三角城市群必不可少。
安徽是長江中下游省份,往中游可以跟武漢都市圈、南昌都市圈聯動,推動長江中下游地區高質量發展。這種左右逢源的區位優勢,以及多重國家戰略疊加優勢,安徽明確提出“長三角一體化是安徽發展的最大機遇、最大動能、最大紅利”,要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
NBD:從當前來看,合肥要“融圈進群”面臨哪些挑戰?
胡艷:合肥作為中心城市,在全省“一核獨大”,不論經濟還是人口的首位度都比較高。但是都市圈整體實力較弱,核心城市與外圍差距較大,也就是對腹地的輻射帶動力還不夠。
從產業發展來看,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不錯,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動力不足,合肥作為都市圈核心競爭力還需要提升。因為都市圈整體城市化、同城化、國際化水平都還不高。
從功能上來說,合肥都市圈在往上攀升發展,但是跟長三角其他地區差距還比較明顯。也正是因為自身弱,所以我們才需要和南京聯合。跟長三角發達的核心區相比,我們要加快發展,增強我們的發展動能,能夠趕上它們、達到一體化水平,這個挑戰是巨大的。
NBD:都市圈跨省融合,合肥和南京還應該注意些什么?
胡艷:跨省都市圈和省內都市圈還是不一樣,合肥都市圈在省內比較好協調,但南京都市圈有4個安徽城市。這兩個都市圈的跨區域聯動,需要在制度創新上尋找突破口。
要加快構建一種跨省都市圈聯動的機制,合寧雙城記產業對接,也是這種機制的一種實踐。如果像過去那樣以市級層面來搞,可能就會出現比較難協調的事情,但如果現在像新的合肥都市圈發展規劃這樣實施,滁州就是定遠這一塊,南譙區跟南京浦口來合作。
安徽非常重視發展新型功能區,促進毗鄰地區發展。現在有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為重點的“3+N”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這個“3”是比較成熟的三個園區,“N”就是未來的共建園區,具體能發展到多少個也要看合作的進度。
這些省際毗鄰區我們基本都去調研過,寫過調研報告。它們先行先試,主要是通過產業園區共建共享,來探索稅費政策、利益分配機制,園區內企業都認為園區營商環境都比較好,服務非常到位,包括阜陽、亳州也有一些“飛地”,在管理體制上作出一些創新。
這也是安徽的一大特殊優勢,尤其像安徽和江蘇的毗鄰區,安徽有7個市24個區縣,江蘇有7個市16個區縣,皖蘇毗鄰地區是長三角區域內邊界線最長,涵蓋地級縣級行政區最多的省際毗鄰區。
那么未來雙圈融合,可以拓展到非毗鄰地區更大空間、更多形式的合作。省際毗鄰地區的合作園區作為先行區,是對雙圈融合發展的積極探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