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13 18:31:40
日前,保時捷中國總裁及首席執行官潘勵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保時捷將更加注重品牌價值和品質而非單純銷量。在接任中國區職位101天后,潘勵馳對中國市場快速變化感到震撼。為此,保時捷計劃到2026年底將經銷商規模優化至約100家,減少三分之一。同時,保時捷正加速智能化、電動化轉型,增設技術部門,并任命李楠為技術部副總裁,強化本地研發能力。保時捷強調,雖然面臨市場挑戰,但不會盲目追求銷量增長,而是更關注品牌核心價值的保持與提升。此外,保時捷對中國市場持開放態度,不排除本土化生產的可能性,但目前尚未達到實施階段。
每經記者 黃辛旭 每經編輯 孫磊
“對保時捷而言,銷量數字并不是最重要的,還是要保證品牌的價值和品質。”日前,保時捷中國總裁及首席執行官潘勵馳(Alexander Pollich)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談到了保時捷接下來的戰略重點。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潘勵馳接受采訪之時,也是他接任中國區“掌舵者”的第101天。在此之前,潘勵馳在保時捷已經工作23年,在汽車行業從業30年,但用他的話來說:“從來沒有見過像中國這樣變化如此之巨大的市場。一年前,很多人只感知到一點點的變化,但一年后市場的劇變瞬間就席卷了每個人。”
在到達中國任職的三個月時間里,潘勵馳走訪調研了經銷商渠道,也進一步了解中國市場。新官上任三把火,他選擇將“第一把火”“燒”向經銷商,同時也通過近期的梳理確定了保時捷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潘勵馳看來,保時捷在2023~2024年的蟄伏可比作賽車比賽中的“策略性進站”,2025年則是“熱身圈”,為未來蓄能;2026年開始則將重啟進擊模式,并會贏回中國。
渠道計劃優化至100家
潘勵馳透露,目前保時捷中國給德國總部提交的目標是,到2026年12月31日之前,經銷商規模降低至100家左右。這一數據相當于保時捷渠道需要“瘦身”三分之一。
“這是一個非常難做的決策。”潘勵馳表示,保時捷的產品及技術研發、線上營銷等方面都需要巨大的投入,這勢必影響到對經銷商的預算。而且快閃、直播等線上營銷方式已經取代了很多經銷商的銷售工作。“保時捷需要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只能忍痛割舍、做出規模化的調整。”潘勵馳說。
不過,記者了解到,保時捷對于經銷商的調整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比如,在“北上廣”等市場需求比較高的一線城市,保時捷將繼續加大投資力度。而對于一些市場需求不那么高的地區,保時捷會考慮精簡線下門店。
“我們在做經銷商網絡優化的決策時會綜合考量宏觀經濟環境、客戶分布格局、行業發展動態、經銷商盈利能力、經銷商經營情況及服務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要考慮當下的情況,也要考慮將來的發展潛力,這需要大量的數據和調研結果作為支持。”潘勵馳說,屆時保時捷會與可能被優化到的投資人集團會進行深入的溝通,雙方達成良好的協商結果。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值得注意的是,業內也會疑惑,隨著經銷商渠道的優化,保時捷對于銷量的測算目標是否會發生變化。
“消費需求上升時,我們可以很靈活地調整供應。如果銷量疲軟,其實沒有必要一味地提升銷量目標。但我們對明年的銷量還是有一定的信心,并會靜觀其變,隨時根據市場的變化去調整銷售目標。”潘勵馳說。
不會排斥本土化生產可能性
保時捷一直堅持進口模式,但在智能電動化的當下,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影響甚至引領消費者決策的“風向標”。眼下,多個豪華品牌都在加速在中國市場的布局,這也給這家超豪華品牌帶來了挑戰。
記者了解到,為了提升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保時捷也正在加快其智能化、電動化轉型的步伐,并擴建本土研發團隊以加強其在中國本土化的研發能力。
12月4日,保時捷宣布,保時捷中國增設技術部門,致力于推動技術創新與本地化戰略深度融合,同時正式宣布李楠出任保時捷中國技術部副總裁一職。在加入保時捷之前,李楠曾在梅賽德斯-奔馳擔任高級職務,在電氣、電子和軟件開發領域有較深的經驗。
相較于不少“豪擲千金”的汽車制造商,保時捷并未公布對于這一部門的投資數據。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關于技術部的投入,現在還沒有一個固定的數字,因為這個技術部還在不斷地發展當中。現在我們已經決定落地嘉定,和保時捷工程、保時捷中國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分支這個鐵三角共同整合在一塊談預算的問題。最后由李楠做出一個總的報告,向董事會匯報。這不只是‘PPT’上的部門,而是實打實的需要投入真金白銀的部門。”潘勵馳表示,保時捷中國將會說服德方進行更多投資。記者也了解到,盡管目前還沒有明確的金額投資,但是保時捷董事會給予保時捷中國方面較大的決策權。
值得一提的是,潘勵馳透露,中國市場對保時捷非常重要,保時捷會持續的尋找本土的合作,甚至是本土化生產的機會。“只是目前來看,保時捷還沒到(國產化的)節點。但是我們非常緊密的關注、考慮和本土合作伙伴和供應鏈的整合。”潘勵馳表示,保時捷也會做好本土化的準備。
不會純粹追求數字化
在目前的中國市場,智能電動車的滲透率逐漸提升,且開始向上探索。豪華品牌如何轉向電動化和智能化,這是包括保時捷在內的車企都需要去深思的課題。
“德國總部的每一個人都已經清楚的認識到,中國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中國客戶的需求又十分與眾不同。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意見、個性和想法。特別是年輕車主,他們對數字化生態的依賴程度相當高。”潘勵馳表示。
為了迎合中國消費趨勢,保時捷目前已經在推進三種不同動力驅動并行的計劃,涵蓋了燃油車、混動車型和純電車型。
此外,對于中國年輕消費群體普遍關注的智能化項目,潘勵馳認為:“在數字化和智能化層面,保時捷必須得跟上,一定要保持開放的態度。”目前,保時捷中國已完成基礎工作的準備,今年剛剛上市的純電動Macan已經應用了高德地圖和語音識別功能。
“我們不應該過分的焦慮,而應該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上,仔細考慮清楚在這樣的市場級別,豪華代表什么?豪華是保時捷的核心品牌價值,而保時捷DNA在在賽道、在賽車、在車輛機械數值之上,如果保時捷丟掉這些東西只談數字化、科技化,就會失去品牌本身的差異性特征。”潘勵馳透露了保時捷未來會堅持的方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