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視界 2024-12-18 11:31:33
2024年十大流行語,“銀發力量”與“小孩哥/小孩姐”等潮流語一起上榜。截至2023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超2.96億,占總人口的21%。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積極發展銀發經濟。12月13日發布的《關于金融支持中國式養老事業 服務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我國養老金融發展的“規劃圖”。11月,民政部等24部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養老服務消費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的若干措施》,對養老服務消費工作作出全面系統安排。如今,“銀發浪潮”“銀發市場”“銀發經濟”等不斷發展壯大“銀發族”語庫。銀發是年齡,更是一種力量。
多了“夕陽無限好”,少了“只是近黃昏”。真是應了那句老話:姜還是老的辣。
古有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今有滿杯枸杞一口悶,去健身房練個胳膊的弄潮大爺。時代在變化,滿滿的存在感不變。
“銀發族”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歡迎收看1959年獨居男生vlog”,最近,社交平臺上這條視頻火了;“家人們誰懂啊,全家第一個有智能手表的竟然是我奶奶”;四川88歲的楊炳林老人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為“最年長的B站游戲博主”;來自山東青島的“硬核大爺”金輝,在2024全國田徑大師賽70歲年齡組100米比賽中跑出13秒97……近日,河北省張家口一滑雪場放出福利:65歲以上老人可在購買保單后免費滑雪。65歲還滑得動?你大爺還是你大爺!滑雪場負責人稱,該政策已經持續六年,“每年都有很多老人來免費滑雪”。從付費代寫回憶錄,到走向健身房的暗自“較勁”,“銀發經濟”新賽道快速成長為電商領域新的消費力量。
“銀發經濟”越來越“智慧”,智能化、科技化成關鍵詞。剛落幕不久的第七屆進博會上,集中展示了一系列適老化產品。從膠囊洗澡機、智能照護機器人、防跌倒鞋墊,到防止長期臥床病人生褥瘡的“黑科技”床墊,再到改善亞健康狀態的微高壓氧艙……養老產品正從生存型向品質型闊步邁進,成為各家科技企業爭相拓展的一片藍海。
老齡教育行業版本升級,助力銀發生輝。以自我愉悅、拓展社交圈、打發時間為主要目的的學習,更能體現去功利化的“松弛感”。跨越數字鴻溝后,直播、短視頻、微課堂,老年人主動參與線上興趣學習已成常態。只有讓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智慧社會,精神狀態才能愈發“超前”。
心中有夢,眼里有光,活出滿滿的少年感、少女感。
帶娃、做飯、遛彎已是刻板印象,當下銀發人的精神狀態早已全網領先。64歲的漫畫家朱德庸,今年11月初出版了最新力作《一個人的人生未爆彈》,“畫給年輕的你,和曾經年輕許久的我自己”。剛剛度過從事文學70周年、始入鮐背之年的王蒙,今年也推出中篇小說《薔薇薔薇處處開》。71歲的中國老太覃女士在巴黎時裝周上大放異彩,85歲的吳彥姝奶奶成為少女系奢侈品服裝的代言人,敢于走向廣大天地的蘇敏和麥子阿姨,從公園走向大海,從內耗走向自由。
誰都年輕過,但你老過嗎?數字鴻溝會導致資訊落后,但并不代表老年人的人生經驗已毫無價值。早睡早起注意鍛煉的健康生活方式、看淡功利的人生經驗依然是寶貴的“傳家寶”。“人間清醒柒奶奶”,在某青年社交網站吸納了大量活躍度極高的關注者。雖然是個AI虛擬人,卻以“智慧老奶奶”的人設,給死氣沉沉的“脆皮青年”提供著人生營養液。
年輕人對人生下半場的規劃,也正在流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頻頻“闖”入老年生活場景。去煙火氣菜市場來場“治愈之旅”、練上八段錦、打卡老年社區食堂、報名參加“夕陽紅”旅行社團,“蹭老式”行為在年輕人中成為一種新時尚。
不容忽視的是,有部分缺少精神關懷和社會交往的老年人,依然被困在夕陽中。
老年人在網購消費中受騙,屢見不鮮。11月12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聯合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的《雙11直播帶貨消費調查報告》顯示,有78.79%的受訪者身邊的老年人受過虛假宣傳誤導,受騙者大有人在。
老年人被保健品洗腦,暴露出缺乏陪伴的虛空。平時買根蔥都要計較,卻愿意花大把錢買所謂的養生奶粉。兒女的苦口婆心,敵不過推銷員一句句甜甜的“干爹”“干媽”。子女和家庭對老年人的關愛和陪伴,才是避開“坑老”套路的魔法。
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需要全社會凝心聚力。今年初,國家出臺首個支持銀發經濟發展的專門文件《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杭州開啟社區版“多代同樓”長者陪伴計劃,一群“00后”“95后”成為老年人的“樓搭子”,為結對老人每月提供不少于10小時的愛心陪伴。老年人與年輕人的情感鏈接,正在彼此治愈。
比起少年的意氣風發,“銀發”的故事,同樣配得上豐富的闡釋和美好的敘述。當老年人更“智慧”,年輕人不再“脆皮”。當老少精準配對,《桃花源記》里,陶淵明憧憬的理想社會場景不遠矣。
本期話題
你身邊的寶藏爺爺奶奶有哪些故事?來評論區分享一下~
撰文/ 張杰 車家竹 吳德玉編輯/郭書瓊 梁慶 責編/謝夢 審核/姜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