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26 20:27:10
在今年5月終止科創板IPO的軒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軒竹生物),近期遞表港交所IPO,轉戰港交所主板市場。比較科創板IPO和港交所IPO的兩份招股書,軒竹生物的員工人數已從2022年三季度末的405人降至2024年6月末的213人,研發人員數量從338人降至119人。此外,軒竹生物的高管和核心研發人員方面也已出現了一些變化。
每經記者 王琳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在今年5月終止科創板IPO的軒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軒竹生物),近期遞表港交所IPO,轉戰港交所主板市場。記者注意到,軒竹生物在2023年獲批唯一一款已商業化的藥品KBP-3571(安奈拉唑鈉腸溶片),在其所在的質子泵抑制劑(PPI)國內市場已面臨較為激烈的競爭。
此外,比較科創板IPO和港交所IPO的兩份招股書,軒竹生物的員工人數已從2022年三季度末的405人降至2024年6月末的213人,研發人員數量從338人降至119人。此外,軒竹生物的高管和核心研發人員方面也已出現了一些變化。
軒竹生物在2022年9月獲得A股科創板IPO受理,在2023年3月首發上會遭遇暫緩審議后,在今年5月24日終止了IPO申請,隨后又于近期奔赴了港股市場IPO。
按照招股書,作為一家創新藥公司,軒竹生物擁有十余種開發中的藥物,涵蓋消化系統疾病、腫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其中核心產品有三款,即KBP-3571(安奈拉唑鈉腸溶片)、XZP-3287(吡羅西尼片)及XZP-3621(ALK/ROS1雙靶點抑制劑),分別針對消化系統疾病、乳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
安奈拉唑鈉腸溶片是軒竹生物目前唯一一款已商業化的藥物,也是國內首個完全自主研發的質子泵抑制劑(PPI),在2024年上半年取得了1610萬元的銷售額。
不過,招股書也顯示,受集采帶來的降價等因素影響,中國口服PPI市場規模從2019年的140億元逐年下降至2022年的106億元,在2024年的市場規模預計也僅為103億元,不僅將較2023年的114億元同比下降約一成,也低于2022年的106億元。而自2024年以后的未來幾年,預計中國口服PPI的市場規模也不會有較大的增長速度。
從行業競爭格局來看,國內PPI市場競爭也頗為激烈。目前已有七款PPI在中國獲批上市,其中五款為仿制藥,全部被納入了帶量采購計劃,而另一款創新藥艾普拉唑也已面臨著仿制藥PPI的競爭。
盡管有一款藥物實現了商業化,但軒竹生物仍未實現盈利。招股書顯示,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軒竹生物分別虧損5.12億元、3.01億元和1.11億元。
從科創板轉戰港交所主板市場,軒竹生物的一些數據也出現了變化。
首先是在員工人數方面,根據此前科創板IPO時披露的招股書(上會稿),截至2022年9月30日,軒竹生物及其子公司聘用的員工數量為405人;而根據本次赴港股IPO招股書,在已有產品實現商業化的情況下,軒竹生物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全職雇員數量僅為213名。
在這樣的數據落差背后,是研發人員數量的變化。根據上述招股書,軒竹生物截至2022年9月30日的研發人員為338人,占總體員工數的比例高達83.46%;而到了2024年6月30日,研發職能的雇員數量僅為119人,占比55.9%。
為何公司員工數量,尤其是研發人員數量會下降如此之多?12月25日傍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軒竹生物發去采訪函,但截至發稿暫未收到回復;記者在12月26日多次致電軒竹生物,但電話未獲接通。
其次,在董監高及核心研發人員方面,在赴港股IPO的招股書中,史澂空沒有再擔任軒竹生物的總經理及首席科學家職務,而且由副董事長變為執行董事,其主要負責領導軒竹生物的科學委員會并監督公司研發活動的進展。取而代之的是原副總經理李嘉逵,其擔任軒竹生物的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及首席科學家。
除了李嘉逵,軒竹生物的另外兩名副總經理也都已換人。尤其是在科創板IPO時招股書中出現的副總經理,同時也是軒竹生物四名核心技術人員之一的朱曉東,在赴港股IPO招股書中已成為軒竹生物的前雇員。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文多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