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31 18:33:02
從修油車轉行修電車,難不難?接觸新能源車維修后,魏誠發現,電車和油車的整體結構框架是一樣的,而油車維修中換胎、補漆、鈑金等工作,在電車維修中也是一件不落。對他這樣的汽修老兵來說,“油改電”并不是難事,更像是用一樣的陶土造不同造型的瓷器。據他所知,很多維修從業者在往新能源方向轉型。
每經記者 梁梟 每經編輯 文多 楊夏
整潔明亮的車間、清爽的工作環境??在轉型修電車之前,32歲的汽修人魏誠壓根想象不出來沒有機油味的修理車間什么樣。
在某新能源汽車品牌售后部工作的魏誠,已經修了4年“電車”。在這之前,魏誠干了10年汽修,不過都是與“油車”打交道。12月25日這天,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很慶幸自己作了“油改電”的決定,“因為當時就覺得新能源車是(汽車行業)未來發展的主流”。
22歲的小張則是今年才畢業的“汽修”新兵,他在學校學的本是“油車”維修。但這位“00后”小伙認為,未來電車才是主流,“國家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所以入行新能源車”。
當越來越多的“綠牌車”出現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大量汽修人也在完成“油改電”的轉型。
據魏誠介紹,只要肯花功夫啃下高壓電路的相關知識,油車師傅轉型修電車并不難。小張則說,像他這樣的年輕一代汽修人更容易理解電車的智能化、一體化設計,上手也更快。
至于收入,魏誠表示,公司新能源車不斷增長的銷量是他收入增長的保障。根據銷量越多售后服務次數越多的自然規律, “電車賣得越多,我掙得越多”。
“油改電”的汽修人魏誠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梁梟攝
隨著國產新能源汽車銷量不斷刷新紀錄,新能源汽修的市場蛋糕也越來越大。于是,部分傳統的油車維修師選擇跳到新能源賽道,魏誠就是其中之一。
在油車時代,汽車維保最基本的步驟就是更換機油。據魏誠回憶,油車修理車間總是彌漫著一股汽油和機油的味道,手上、工作服上沾上油液那是家常便飯。不過,在電車時代,純電車無須更換機油,汽修師傅們也不用聞著汽油味上班了。
從修油車轉行修電車,難不難?
接觸新能源車維修后,魏誠發現,電車和油車的整體結構框架是一樣的,而油車維修中換胎、補漆、鈑金等工作,在電車維修中也是一件不落。對他這樣的汽修老兵來說,“油改電”并不是難事,更像是用一樣的陶土造不同造型的瓷器,只是需要改下腦海中的“模子”即可,而要熟悉這個新“模子”,高壓電路是必須掌握的。
據魏誠介紹,掌握高壓電路更多需要邏輯思維能力,維修之前要結合電路圖先做思維的整理。“先把思路捋一下,就跟醫生看病一樣,先把病人的病情研究、討論清楚,再動刀。”他介紹說。
而關于“新模子”的相關知識,在公司后臺的系統里就可以學到。據上述售后部負責人介紹,品牌方專門制作了學習培訓系統,汽修師傅們需要定期登錄該系統學習新知識,且有相應的考核制度。“每個月都有月考,還有其他的培訓考試。”這位負責人介紹說。
盡管對于油車師傅們來說,新能源車有部分新知識需要學習掌握,這些部分并不是他們的“舒適區”。但還是有很多從業者在往新能源方向轉型,而這也是新時代背景下,汽修人順應時代浪潮作出的選擇。
“我們干汽修這一行,收入是和汽車銷量掛鉤的。銷量越好的車型,售后維保的需求自然也會越多。”因此,當越來越多的綠牌車出現在街頭巷尾,魏誠也對未來的職業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至少未來五年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會很好。”他篤定地說道。
不見油污的電車維修車間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梁梟 攝
和從事汽修工作已經十多年的魏誠一樣,今年才從汽修專業畢業的小張也認準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前景。不過,他在學校里學習的是傳統燃油車維修。因此,剛開始接觸新能源汽車維修時,他還是遇到了一些困難。“新能源車電子設備比較多,之前沒有太多的接觸。”小張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道。
不過,作為“00后”,小張并不認為這是件難事。
據他回憶,畢業之前學校已經開設了新能源汽車的相關課程,甚至拉了一臺電車到課堂上,讓同學們上手實操。幾番摸索后,小張認為:“電車更像一個精密的電子產品,對于我們這些年輕的汽修人來說,反而可以跳出油車的框架,學得更快。”
記者從一家汽車維修學校獲悉,該校已和多家車企合作,開展了新能源車實車培訓課程。據介紹,只要學生肯學,都能掌握相關知識,和學生學歷高低沒有直接關系。而且,也有很多油車維修師傅報名新能源維修的課程。
“只要技師具備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就能應對汽修方面大部分的問題了。”前述售后部負責人也表示,對于熟練的油車師傅來說,轉型修新能源車并不難。他所在的公司搭建了培訓后臺系統,在該系統中,培訓課程可以反復觀看。每位師傅也都有自己的賬號,可以有針對性地學習相關知識,公司還會有線下培訓,由公司設計研發相關系統的工程師授課。
盡管入行才半年時間,小張對于職業發展已經有了清晰的規劃。“學汽修是我自己的選擇,學一門手藝嘛。現在盡量多學點技術,以后有能力了就想自己開一家汽修店。”他說道。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魏誠、小張均為化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