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1-02 19:16:56
2025新年第一天,阿里發布公告,宣布子公司及New Retail與德弘資本達成交易,以最高約131.38億港元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權,合計占高鑫零售已發行股份的78.7%。對于阿里來說,折價出售高鑫零售這一舉措無非是當前戰略方向的延續,聚焦核心業務的發展信號更加明確??梢园l現,相繼出售銀泰和高鑫零售之后,阿里變“輕”了許多,或能獲得更多的騰挪空間。
每經記者 陳婷 每經編輯 陳俊杰
“我相信,林小海一定能帶領大潤發再創高峰、再創輝煌。”2020年12月,大潤發年會上,執掌大潤發20余年的黃明端正式交班給來自阿里巴巴集團(以下簡稱阿里)的林小海。當時,黃明端對進入阿里時代的大潤發寄予厚望。
這一年,擁有著大潤發的高鑫零售(HK06808,股價1.94港元,總市值185.07億港元)還坐著中國商超的第一把交椅,“出嫁”阿里時,大潤發還頂著零售之王的榮光:2017年,阿里巴巴斥資224億港元入股高鑫零售,2020年阿里又斥資280億港元進一步增持后,高鑫零售成為阿里巴巴集團的并表子公司。
4年后,作為黃明端接班人的林小海已經離開了阿里,高鑫零售也面臨著身價大跌的局面。
2025新年第一天(1月1日晚),阿里巴巴集團(HK09988,股價81.35港元,總市值1.55萬億港元)發布公告,宣布子公司及New Retail與德弘資本達成交易,以最高約131.38億港元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權,合計占高鑫零售已發行股份的78.7%。
對于阿里來說,折價出售高鑫零售這一舉措無非是當前戰略方向的延續,聚焦核心業務的發展信號更加明確??梢园l現,相繼出售銀泰和高鑫零售之后,阿里變“輕”了許多,或能獲得更多的騰挪空間。
需要注意的是,種種跡象表明,實體零售業似乎已經走過了最難的時候。2025財年上半年,高鑫零售已經扭虧為盈,M會員店還在擴張之中,近日,大潤發還宣稱中超模型已經跑通,大潤發Super正在全國加速開店。在離開阿里之后,高鑫零售還有機會坐回中國實體商超的第一把交椅嗎?
阿里與高鑫零售的結緣,曾是實體零售業的一件大事。
2017年11月,阿里巴巴集團和高鑫零售共同宣布,阿里將總共投入約224億港元,直接和間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
當時,阿里與高鑫零售的結緣與商超數字化轉型的大潮息息相關。
2018年4月,黃明端在2018聯商網大會上表示,與阿里的合作非常開心,可以說是“如魚得水,如虎添翼”。他認為,大潤發缺的是互聯網技術,缺的是流量,阿里在無條件地把互聯網技術、流量、盒馬鮮生的新零售經驗分享給大潤發。
到了2020年10月,阿里巴巴集團發布公告稱,已同意通過其子公司淘寶中國投資總計約280億港元(36億美元),向Auchan Retail International S.A.及其附屬公司收購吉鑫控股有限公司總計70.94%的股權,后者持有高鑫零售約51%股權。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0年中國超市百強》報告,擁有著大潤發、歐尚品牌的高鑫零售還位居超市百強首席,第二名為永輝超市。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實體商超的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主流,根據上述報告,2020年,超市百強開展到家業務的門店覆蓋率提升到65.1%,線上銷售占比平均達到5.0%。
不過,雖說依然在持續推進數字化轉型和門店改造,高鑫零售在進入阿里時代之后呈現出一定的下滑趨勢。
2021年11月1日,高鑫零售交出了截至該年9月30日的2022財年上半年的成績單。財報顯示,報告期內,高鑫零售營收415.34億元,同比下降5.0%,凈利潤1.12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7.93億元。
后面幾年,情況也并沒有轉好。高鑫零售截至2023年9月30日的2024財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上半財年高鑫零售營收357.68億元,同比下降11.9%,期內虧損3.78億元。
到了2024年,高鑫零售業績呈現出一定轉好的跡象。根據高鑫零售最新發布的財年中期業績,半年營收347.08億元,凈利潤1.86億元,實現扭虧為盈。截至2024年9月30日,高鑫零售集團員工人數為85778人。
就阿里賣出高鑫零售的時機和價格,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線下零售在消費預期不振的背景下,未來成長性很弱,而線上消費方面,阿里也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出售高鑫零售釋放沉積資本、可以加強核心市場的投入能力。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高鑫零售由于資產過重,很難實現全面革新來跟上新零售的步伐,阿里巴巴是想要通過出售股權來重新聚焦,也給自身資產減重。
事實上,阿里多年前控股高鑫零售的原因與當時的戰略重心息息相關。
2020年4月,天貓超市事業群升級為同城零售事業群,有報道稱其為阿里新的一號工程。根據當時的消息,阿里的同城零售以“天貓超市+淘鮮達+盒馬”為首。
據《中國企業家》2020年相關報道,時任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零售通事業部總經理的林小海表示:“以同城零售事業群為前端,淘鮮達和餓了么商超板塊都已經并進了同城零售事業群。”同時,林小海透露,同城零售的核心供給主要還是以大潤發為主,“因為大潤發整個供給能力很強”。
在此大背景下,拋去出售價格不談,在業內人士看來,阿里當初重金控股高鑫零售的部分目的已經得到成果。
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阿里收購高鑫零售做數字化只是一小部分,核心目的主要是兩個:一是增加營收數據,讓估值上一個新臺階。一個是需要大潤發自營的快消品類做貓超(天貓超市),要實體店做即時零售。
莊帥認為,貓超在成立之初需要以自營模式發展供應鏈,但初期的發展并不順利,有了大潤發的供應鏈加持,貓超得到了迅速發展。
近兩年,雖說阿里在同城零售相關業務上幾經調整,卻并沒有帶來多少真金白銀的利潤。而時至今日,阿里在同城零售、即時零售上的布局尚未十分明朗化,阿里本地生活集團的發展上也更注重逐步減虧。
根據阿里公布的2025財年第二季度業績,本地生活集團季度經調整EBITA(經營損益)虧損從去年同期的25.64億元收窄至3.91億元。
究其原因,阿里的戰略重心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2023年9月,阿里確立“用戶為先、AI驅動”兩大戰略重心,并表示將圍繞這兩大重心進行業務梳理,重塑業務的戰略優先級。一段時間以來,阿里正有序退出非核心資產,有意走向“輕裝上陣”,在出售銀泰之后,出售高鑫零售也在外界意料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阿里同城零售、本地生活相關業務的重要承載,餓了么甚至也一度傳出可能被賣的消息。2024年1月,有媒體報道稱字節跳動方面仍在洽談收購餓了么。2024年1月15日,餓了么再次堅決否認了這一消息,表示“完全沒有的事,完全是謠言”。
此外,盒馬也傳出過可能被賣的消息。2024年12月31日,盒馬新任CEO嚴筱磊發布全員內部信表示,過去一年,盒馬在連續9個月整體盈利基礎上實現雙位數增長,顧客數增長超50%。內部信中,盒馬明確了聚焦發展方向——盒馬鮮生和盒馬NB,前者復制成功模型,后者打磨先進模型。
在走過阿里時代之后,高鑫零售花落德弘資本。
根據公告,德弘資本將以整體最高1.75港元/股(包括1.55港元/股的現金及0.2港元/股的利息),收購阿里全資子公司吉鑫和淘寶中國所持70.27億股高鑫零售股份(占已發行高鑫零售股份總數約73.66%),及New Retail所持4.8億股高鑫零售股份(占已發行高鑫零售股份總數約5.04%),阿里子公司及New Retail將收取的最高金額約為131.38億港元。
根據公告,買方為一間于開曼群島注冊成立之獲豁免有限公司。其由 DCP Capital 旗下基金 DCP Capital Partners II, L.P.間接擁有100%權益,資金總承擔約為 26 億美元。DCP Capital是一家另類資產管理公司,并專注于私募股權投資。
沈萌認為,(德弘資本)作為私募基金,已上市的高鑫零售相對估值風險低,流通性穩定,具有通過加強管理,釋放潛在價值的可能性。
在規模上,截至2024年9月30日,高鑫零售共有466家大賣場、30家中型超市以及六家M會員店。
具體到業績上,在經過多年下滑以后,高鑫零售的營收利潤表現也已經趨于穩定。
就“線下來客數”這一大賣場業態的關鍵指標,高鑫零售在11月發布財報時表示,隨著低價策略及商品策略的穩步推進,于上半財年,公司可比門店的線下來客數逐步企穩,客單價穩定,筆單件小幅增長。
據記者了解,近年來,高鑫零售也在打造第二增長曲線。此外,高鑫零售已在揚州、常州、南京、常熟、嘉興及無錫開出6家會員門店,江陰店也已于2024年11月開業。而在2024年年底,大潤發Super在安徽、海南連開3店,門店數量達到34家,覆蓋全國11個省份。
今年8月,高鑫零售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沈輝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采訪時表示,大賣場經營最重要的是薄利多銷,向商圈最低價看齊。他表示,大潤發正非常快地恢復健康,“相信大家很快會見到一個非常健康的大潤發”。
莊帥認為,實體商超的發展路徑一直很明確,首先要做好實體店,“線上沒有的,實體店一定要做好,包括試吃試喝以及鮮食、生鮮(品類)等”。與此同時,實體商超需要進一步做好供應鏈體系,在他看來,實體商超的商品售價就算做不到比線上便宜,也應該做到同價。此外,莊帥認為,實體商超若能做好線上線下融合、數字化是一個加分項。
無論是阿里主要面對的電商線上戰場,還是高鑫零售需要應對的線下實體零售戰場,都有著越來越多的玩家和各種新動向。轉換東家之后,高鑫零售在未來的不確定性增加,這是否會給其業績復蘇帶去挑戰,尚是一個未知數。而對于阿里而言,退出非核心資產的本質是為了夯實核心競爭力,在此大目標下,阿里還需要在電商業務上交出更好的成績單。
封面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