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發布 2025-01-02 21:42:36
成都將于2025年1月7日至9日迎來首屆“繁星閃耀·微短劇年度盛典”。在這一盛典上,備受矚目的全國權威微短劇綜合性評測體系——“繁星指數”將首次全面向社會發布。《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2024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達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0%,預計2027年達到1000億元。
微時代是信息爆發、流量為王的時代,誰能在流量大軍中脫穎而出,吸引眼球獲得長期關注,誰就能成為流量高地之爭的贏家。
成都,一個自帶“熱搜體質”的城市,將于2025年1月7日至9日迎來首屆“繁星閃耀·微短劇年度盛典”。在這一盛典上,備受矚目的全國權威微短劇綜合性評測體系——“繁星指數”將首次全面向社會發布。
據悉,“繁星指數”以“數據入圍、專家評定”為實施路徑,力求從價值取向、審美取向、認知取向等多個維度,客觀全面展現微短劇在內容創新、技術應用、市場拓展等方面的突破和成效。該指數是全國唯一的權威性綜合評測體系。
站在新年伊始,回望過去一年,國內微短劇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序到規范、從粗糙到精品、從小眾到大眾的過程。《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2024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達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0%,預計2027年達到1000億元。
引領行業風向,首個微短劇權威指數緣何在成都發布?作為微短劇產業的探行者,成都又該如何抓住面前這樣一個充滿機會與挑戰的黃金時代?
近日,中廣聯合會微短劇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躍明和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院長汪文斌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微時代,短、平、快、豎的特點符合當下的用戶習慣。而微短劇恰好具備,它以豎屏形式弱化了空間性,強化了敘事性,節奏更快,使觀眾的關注點更集中,能夠快速反映創作者想表達的內容,讓更多年輕人和新公司參與進來。
▲成都傳媒集團東郊記憶
但微短劇無法逃脫影視作品的普遍規律,“流量”褪去,呼喚精品是觀眾最根本的訴求。而這也需要微短劇能從粗加工走向精加工,從流量生意回歸創作本質,既要微而精,又能短而美。
在張躍明看來,微短劇“繁星指數”的發布正是為微短劇行業提供了重要發展方向,“它標志著微短劇正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和發展機遇,有助于引導行業從追求爆款轉向提升劇集質量,推動行業進入專業化、精品化的快車道”。
值得一提的是,“繁星指數”由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和西安交通大學,圍繞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心工作,攜手學界業界共同構建。
全國唯一的權威性綜合評測體系被重點提出來。
張躍明解釋,“繁星指數”重點從微短劇作品所產生的社會與經濟影響力著手,并依據具體評測項目制定專門指標,“以‘微短劇+文旅’為例,該專項評測設計了傳播成效、賦能水平、帶動效應、綜合價值等4個維度,并下設13個一級指標、34個二級指標”。
汪文斌則進一步闡述了指標的評判標準,同樣是微短劇+文旅為例。
“首先,我們要考慮微短劇本身的傳播力指標,包括播放量和互動量,另一個重點是考慮微短劇的‘賦能力’。比如在網上種草,我們需要調查觀眾看微短劇之后,對文旅取景地的帶動效益,好感提升度。”汪文斌解釋,微短劇+文旅的指標評判要看該劇是否產生了去吸引游客旅行的沖動,再來評判究竟是品牌性的,還是直接能產生直接消費收益,這些都是“賦能力”的疊加考慮。
可以說,“繁星指數”的綜合評價是既注重傳播效果又要考慮經濟帶動效應,并依據具體評測項目制定專門指標,在評測實踐中立足專家意見,又充分體現觀眾觀點,是一個將質量和流量、客觀評價和主觀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
而通過比拼創新、比拼內容、比拼內涵一套機制篩選下來,對行業和觀眾而言,“繁星指數”幾乎在微短劇市場井噴的情況下“去蕪存菁”,一方面推動精品化創作,提升行業優質供給,另一方面優中選優,將精品佳作及深度評論送達觀眾面前,讓觀眾進一步領略微短劇魅力。
▲微短劇市場潛力可觀 圖片來源:《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
通過“繁星指數”,為觀眾篩選微短劇精品還只是一方面,樹立行業案例標桿和典范性是兩位受訪者反復提到的一點。這樣一個引領性的行業指數為何選擇在成都面向社會發布?
這就不得不提成都長期在傳媒領域融合發展的引領性,以及主辦方和專家們對于成都在微短劇領域深厚潛力的看好。
汪文斌認為,成都媒體活躍的創新氛圍和產業拓展能力正在逐年得到行業的認可。在他看來,四川省包括成都在內的整個廣播電視技術和網絡視聽影響力均走在全國行業的前列,無論是在成都舉辦的四川電視節,還是中國網絡視聽大會,每一個都是在風口之上抓住了機會。
“如果說四川電視節是抓住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廣播電視發展的利好機會,那么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則是屬于網絡視聽時代的盛典,如今恰逢網絡微短劇行業蓬勃發展,正是需要將新業態和新增長結合的時候。”汪文斌在多年從事媒體研究中發現,成都在傳媒融合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通過對內容、技術、用戶以及品牌等各方面的整合來適應全新的傳播環境并進行穩健轉型,以此推動整個媒體行業的發展。
此外,四川以及成都的媒體除了在傳統媒體跟新興媒體的網絡媒體融合,更是通過“互聯網+跨界”戰略實現積極穩妥地轉型,融入到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甚至是邁入更為廣闊的天地,重新界定和定義了媒體的內涵。
可以窺見的是,深度融合是媒體主流發展模式,也給產業帶來了更大的機會和增長空間。
“此次借勢‘繁星閃耀·微短劇年度盛典’的成都傳媒集團就具有高度的行業敏銳性。”汪文斌認為,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是時代發展下的必然趨勢,尤其是在網絡微短劇領域,對于四川和成都媒體而言,如今“風勁正是揚帆時”,應該在新賽道、新空間里尋求融合發展的新機遇。
近日,成都傳媒集團宣布打造中國西部微短劇產業基地行動計劃,以“1+3+N”構建微短劇產業生態,即一基地、三園區、N場景,該舉措也有望吸引產業鏈各端機構匯聚,進一步推動本地人才的培養與產業環境的優化。
▲成都影視城
成都微短劇的行業基礎和人才同樣是“繁星指數”選擇在成都面向社會發布的原因。
張躍明的觀點是,成都是一個充滿活力、年輕態的城市,同微短劇這一新興文化業態的氣質不謀而合。
此外,成都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旅游景區資源,且擁有眾多高校。在現有的微短劇人才市場中,學院派長期穩定的人才輸出和社會機構的短期速成相輔相成,構成微短劇人才的主要供給方。成都豐富的教育資源,與本土高校合作,打造的實踐教學和實訓基地,培養的微短劇創作、導演、表演、后期制作人才,都為微短劇的政策施行、在地拍攝與長期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中國網絡視聽大會距今舉辦過十一屆,作為參與過多次大會的嘉賓,汪文斌則在過程中深刻地感知到成都在廣播電視、網絡視聽領域的發展,微短劇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兩者結合的產物。
“中國網絡視聽大會歷年在成都舉辦,已經培養了一批人才,同時四川網絡文學的創作很活躍,包括短視頻,網絡直播以及MCN網紅機構在成都都發展非常好,這些行業基礎非常有利于企業和創作人抓住微短劇的機會。”汪文斌說。
去年,第十一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大會微短劇論壇吸引來了頭部MCN機構重慶麥芽傳媒,上熱搜“一對夫婦做短劇每月進賬4億多”的點眾科技,依靠微短劇營收9.6億的映宇宙集團等,全國參與微短劇的頭部企業幾乎悉數到場。
有風口的行業就有企業扎堆,有人流量的地方則天然具備吸睛效應。
對于“繁星指數”發布能給成都帶來什么,汪文斌先從“繁星指數”對于推動全國網絡微短劇發展的意義說起。
在他看來,具有全國性、綜合性、權威性的“繁星指數”,設立初衷是希望引領著行業健康地發展,“任何文藝作品天然就要具有滋潤受眾心靈的責任和功能。優秀的微短劇不僅是給觀眾提供情緒價值,還應該提供情感價值,一直到情懷價值。情緒價值本身有正向,也有負向作用,所以將微短劇價值上升到情感和情懷,這是文藝作品向好發展的必然規律”。
毫無疑問,繁星指數也在承擔行業的社會責任,即通過政府治理,行業協會組織,包括評價體系的建立,它們作為強有力的指揮棒,對網絡微短劇起到引領作用。
首屆“繁星閃耀·微短劇年度盛典”便是以繁星指數的引領性為號召,面向微短劇全行業,集聚了產業發展主體,以推薦案例、推出榜樣、推廣產品、推動合作等方式,是一場行業關注和社會矚目的年度微短劇專屬盛會。
“盛典上的指數發布帶來的社會效益和流量效應,正在倒推全行業或全國關注,這背后大家不僅是關注‘繁星指數’,也在持續關注到整個成都微短劇相關的產業。”汪文斌一語中的,活動現場,有不少企業便是懷著“尋求合作與交流”的期望而來。
據了解,此次盛典報名通道持續火熱,短短幾天內,上千人報名參加系列活動。
此次活動頭部企業、行業大咖云集,參與的企業既有新華影軒(成都)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一未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影視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知名影視制作公司的專業人士,又有咪咕數字傳媒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企業的代表,以及西華大學、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四川師范大學等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
這場大會,吸引來的是全國微短劇各方具有影響力的人士,以及背后涉及的各行業產業鏈條齊聚成都,共謀全國微短劇的發展,這些都將成為成都發展微短劇產業的潛在機遇。
對這場落地成都的盛會,同樣感受到火熱氛圍的還有張躍明,她形容此次盛會將會是一場微短劇行業的“年度集體記憶”,現場星光閃耀,匯成璀璨銀河。
“我們希望通過此次指數發布,讓社會目光聚焦成都,讓行業資源匯聚成都,將成都印象與微短劇的火熱態勢相連接,促動成都微短劇產業獲得進一步加持與成長。”張躍明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