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1-13 13:18:25
1月14日,“2025CSO全球可持續發展論壇”將在深圳舉行,聚焦企業可持續發展和ESG新趨勢。2024年我國ESG政策頻出,企業可持續發展面臨機遇與挑戰。商道咨詢首席專家、商道融綠董事長、財政部首屆可持續披露準則咨詢專家郭沛源博士預計今年上市公司ESG報告數量增長、質量提升,且監管部門將釋放更多操作指導信息。
每經記者 黃宗彥 每經編輯 楊夏
1月14日,由思盟企業社會責任促進中心發起,商道咨詢與每日經濟新聞聯合主辦的“2025CSO全球可持續發展論壇”將在深圳舉行。
論壇以“可持續,驅動未來商業——中國ESG新元年”為主題,聚焦企業可持續發展和ESG新趨勢,邀請全球企業經理人、政府及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可持續案例及經驗,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
回顧2024年,我國的ESG相關政策頻出、A股上市公司ESG相關報告披露率創新高、核心城市行動計劃接連發布??緊鑼密鼓的政策和實踐,意味著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工作將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在“中國ESG新元年”的2025年,我國的ESG信披會出現哪些變化和趨勢?企業如何利用ESG報告挖掘深層價值?我國氣候投融資市場又將迎來哪些機遇?在論壇開幕前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向商道咨詢首席專家、商道融綠董事長、財政部首屆可持續披露準則咨詢專家郭沛源博士尋求答案。
NBD:眾所周知,2024年是我國ESG政策大年。在相關文件和披露標準相繼發布后,您認為今年我國的ESG信披會有什么變化和趨勢?
郭沛源:在“2024年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十大趨勢”中提到,去年是信披準則的大年,而今年的重點在于如何將這些新規則落地實施。在強力的政策信號驅動之下,預計今年上市公司的ESG報告數量將迅速增長、報告質量將顯著提升。對ESG報告進行審驗的需求也會有所增加,以提高報告的可靠性。
雖然交易所規定2025財年,也就是2026年才需要正式披露,但預計一些行業領先的公司不會等到2026年才會行動。這些公司可能會在編制2024財年業績報告時就開始采用新規則。
而在編制相關ESG報告的過程中,企業可能將涉及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如何應用雙重重要性原則;二是如何進行氣候風險分析,特別是情景分析中涉及的氣候對財務的影響。這些都是企業需要面對的新挑戰。
我個人預計,監管部門將會逐步釋放出更多的操作層面的指導信息。此外,財政部的準則與交易所的指引之間如何有效銜接也很值得關注。
NBD:您曾提到,上市公司編制ESG報告不僅是為了滿足合規要求,更要充分發揮報告價值,以找到踐行ESG的長期動力。請問,企業應如何挖掘和利用ESG報告的深層價值,從而激發其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持續前行的動力?
郭沛源:報告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它對外具有溝通價值,尤其是讓機構投資者了解企業的ESG表現,從而評估企業的長期穩健性,成為其長期投資者或股東。這是報告對外價值的集中體現,和現在市值管理這個熱點相關。另一方面,報告對內具有管理價值,相當于增加了一套非財務指標來衡量公司的績效,就像體檢報告增加了一個維度。
由于報告是公司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報告編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梳理并有效監控關鍵指標,動態衡量公司的可持續發展管理狀況。這樣才能有利于實現公司的長期穩定發展,即可持續發展。
NBD:去年的CSO論壇發布了“2024年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十大趨勢”,其中有一個趨勢是“氣候共識達成”。結合此前COP29達成的新氣候融資目標,您認為我國氣候投融資市場將迎來哪些機遇?
郭沛源:首先,信息披露與氣候信息緊密相關。例如,港交所從去年四月開始將氣候相關信息納入ESG披露要求,成為ESG守則的D部分。內地的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和北京證券交易所也在指引中納入氣候相關的披露要求。
其次,轉型金融的快速發展也將帶來全新機遇。近兩年轉型金融將發展迅速,但目前還缺乏全國統一的標準。央行正在制定相關標準,已經完成了第一批四個行業的標準,但尚未公布。央行此前表示將加快推出這些標準,并已啟動第二批轉型金融標準的制定。一旦這些標準公布,我們預計將有統計和相應的激勵、約束機制,尤其是激勵機制,這將大規模推動轉型金融的發展。
最后,碳市場在2024年宣布擴容,計劃將鋼鐵、水泥、電解鋁等三個行業被納入全國碳市場。同時,自愿碳市場(CCER)也已正式啟動。預計到2025年,碳市場的活力將進一步被激活。因此,從氣候變化的角度來看,2025年有很多值得期待的地方。
NBD:回到論壇本身。關于“CSO首席可持續發展官”這一獎項,您認為這一獎項的設立對于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郭沛源:獲得這一榮譽的企業,是經過評委會嚴格審議并一致推薦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業在某些領域取得了顯著成績。我覺得,獎項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表彰,更在于分享best practice(最佳實踐)和推廣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展示在信息披露、人力資源、產品創新等方面的ESG實踐,可以讓更多企業了解并學習,從而共同進步。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37199763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