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1-20 19:21:33
從2025年1月1日起,陜西省榆林市推出一次性生育補貼和育兒補貼政策,以應對人口減少和老齡化問題。根據政策,夫妻雙方中至少一方在榆林市落戶滿三年且新出生子女戶籍登記在榆林的,二孩家庭可獲得最多11000元補貼(包括一次性5000元及每年3000元育兒補貼至孩子2周歲),三孩家庭最多可獲得40000元補貼(包括一次性10000元及每年10000元育兒補貼至孩子3周歲)。此舉旨在通過經濟激勵鼓勵生育,緩解人口壓力。 與此同時,榆林市還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保障女性就業權益、落實稅收優惠和住房保障政策等,力求全方位支持生育家庭。此外,為吸引和留住人才,神木市實驗中學提供了高達50萬元年薪、免費住房等優厚待遇,引發廣泛關注。這些舉措背后,反映出榆林市希望通過提高軟實力,推動城市轉型和發展,擺脫對煤炭經濟的依賴,提升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每經記者 夏子博 每經編輯 賀娟娟
即高薪“搶人”后,榆林再出政策鼓勵生育。
2025年起,陜西省榆林市推出一次性生育補貼和育兒補貼。符合規定在榆林生育二孩最多可以獲得補貼11000元,三孩最多獲得40000元。
再往前一段時間,陜西榆林神木市實驗中學最高50萬元年薪聘請老師、免費提供120㎡住房等福利,讓榆林火了一把。
高福利背后,這座被稱為“中國的科威特”的陜北城市,正在“惡補”軟實力,以期跳出煤炭周期,把城市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從2025年1月1日起,陜西省榆林市推出一次性生育補貼和育兒補貼。
榆林市衛健委官微顯示,為破解生娃難題,榆林市實施的一攬子綜合措施主要包括8個方面: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實行生育補貼與育兒補貼政策、健全生育保險制度、保障女性就業權益、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強化住房保障政策、加強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構建普惠托育服務體系。
真金白銀的補貼方面,2025年1月1日起,對同一對夫妻按政策生育的家庭,夫妻雙方中至少一方在榆林市落戶滿三年,且新出生子女戶籍登記在榆林市的,由子女戶籍所在地按照二孩5000元、三孩10000元的補貼標準發放一次性生育補貼。
此后,每年分別按照二孩3000元、三孩10000元的補貼標準發放育兒補貼,其中生育二孩發放至孩子2周歲,生育三孩發放至孩子3周歲。
以此計算,在榆林生育二孩最多可以獲得補貼11000元,三孩最多獲得40000元。
圖片來源:榆林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官微
在全國范圍內,這個補助水平屬于中等偏上。對標相近的鄂爾多斯,二孩最多6000元育兒補貼,三孩最多30000元育兒補貼。
除了資金支持,還包括稅收、住房、女性就業權益等政策,例如:在子女三周歲以內,每年可再增加10天育兒假;嚴禁設立歧視性條件,促進婦女平等就業;部分嬰幼兒照護費用在繳納個人所得稅前專項附加扣除;多個未成年子女家庭申請公租房優先配租......
從陜西來看,出臺生育補貼政策這事,往往是壓力越大,行動越早。
在人口老齡化比較嚴重的陜南,被稱為“陜西最小的縣城之一”的安康寧陜縣,2022年就出臺了相關政策,二孩、三孩最多可獲得24600元、48200元補貼;漢中下轄縣區也有相關補貼出臺,向生育二孩、三孩一次性補貼2000元、10000元補貼。
而陜南三市中GDP最低的城市商洛,早早擬定了優化生育方案,卻因財政等問題“擱淺”。2024年6月,商洛市衛健委在回復一位市人大代表建議時表示,2022年,商洛就著手制定《商洛市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工作方案》,但“因為市縣財政困難”,涉及生育獎勵補貼、托育機構支持資金等政策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另外,2022年7月,延安市相關部門曾起草了《延安市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實施方案》。書面征求了市財政局等33個部門意見,因投入無法保障,無實質性激勵措施,最終將方案擱置。
前一段時間,陜西榆林神木市實驗中學發布的《教師招聘公告》,讓榆林火了一把。
根據報道,該校滿足要求的獲聘教師,將提供包干年薪24萬至50萬元;免費提供120㎡住房(任教滿6年住房歸本人所有);免費校餐補貼等待遇,吸引了來自北大、浙大、上交等高校畢業生。
頻頻吸引全國目光背后,是這座人均GDP遙遙領先的“煤城”感受到了壓力。
雖不如陜南三市形勢嚴峻,但和很多地方一樣,榆林市人口數量正持續下滑。
若以10年計,榆林是排在西安后面第二位的人口“贏家”。據華商報,2013—2023年間,榆林常住人口增長23.97萬,第三,四位的延安、楊凌分別增長5.39萬和4.76萬,其余7個地市不及十年前,咸陽人口減少最多,比2013年減少82.22萬。
但2020年達到人口頂峰(363萬人)后,榆林已連續3年減少,2021年—2023年分別為362.2萬人、361.6萬人、360.7萬人,減少了0.8、0.6、0.88萬人。
榆林市衛生健康委稱,隨著教育、醫療、住房等生活成本的不斷提高,同時受生育觀念、個性思想的影響,榆林市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正在受到影響,生育鼓勵政策應運而生。
人常說,經濟發達與人口流入相伴,2015年—2023年間,榆林市GDP由2461.2億元增長至7091.44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榆林又以862億元的GDP增量,高居全國前列。
但客觀來講,煤炭景氣周期帶來經濟狂飆的榆林,與商業、科技、醫療、人才等軟性指標并未完全匹配,交通、環境也是短板,對人口涌入造成了一定阻礙,需要時間一點點補齊。
所幸,榆林有相對雄厚的財政底氣——提供高福利和高薪資,是榆林補齊人才短板、“還富于民”的方式。據《南方周末》,神木市第十一中學黨支部書記兼校長劉雪松坦言,“凡是能想到的,與錢搭上關系的”都來自政府,學校辦學的公用經費不夠時,解決辦法非常簡單:打報告要。
據官方報告,2022、2023兩年間,榆林全市教育共支出超過300億元,重點支持引進優質教育資源、落實教育“雙減”政策、薄弱學校改造提升等。
向前追溯,2011年,榆林在“12年免費教育”的基礎上,規定幼兒園一律免收基本保教費,開始了“15年免費教育”,“免費醫療”也曾在這里試水鋪開。一方面,這是培育城市發展需要的接續力量,另一方面,“黑金”帶來貧富差距快速拉開,需要通過公共財政在各個領域和環節架設“緩沖帶”。
榆林在人口、教育、醫療上的緊迫感,還有一大部分是來自產業轉型需要。
“一煤獨大”讓榆林經濟命脈常被煤價的漲跌左右,“心憂炭賤”是榆林的苦惱,也讓其警醒——單純賣資源,處于產業鏈的初級階段,難以建立起完備的產業體系,經濟發展缺少韌性和進階空間。
而向產業轉型的根上挖,還是人才,這也是榆林經濟長久面臨的一個短板:科技創新和人才不足。
榆林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表示,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短板,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任重道遠,科技、人才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撐不強,民營經濟發展活力不足,教育、醫療、文體等公共資源配置不夠均衡,各類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對這些問題,我們將知難不避難,采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神木市實驗中學校長陳斌曾表示,當地之所以下這么大的決心辦好學校,是因為不論是鎮里,還是整個城市,都處于產業轉型的關鍵期,而教育是極為關鍵的一環。
圖片來源:榆林日報(陶明 攝)
城市發展離不開人才,光有薪資并不夠,很多優秀人才往往“拖家帶口”,城市配套的教育、醫療、住房三座大山,環環相扣,是很多邊緣城市招引人才、企業的難點,環節中間斷一個,就可能導致全盤無法暢通,住房相對好解決,但教育、醫療同樣是需要人才的行業,讓很多城市從源頭就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窘境。
相比大部分非核心城市,榆林已經足夠幸運,能夠用財政資金撬動良性循環的第一步。
但榆林產業轉型也確實時間緊迫,一來,煤炭價格開始滑落,亟需做好產業鏈延長、提高產業附加值、以此來平滑周期。
二來,比如氫能、低空經濟等新型產業,榆林都在嘗試,其已打出“西部氫能之都”名號,在靖邊,國內首家無人機試驗測試中心“振翅待飛”,還布局了無人機設計、制造等多個業態……
三來,榆林國資正以風投的形式招商引資。據報道,榆煤基金在域外投資的資本招商項目,落地率達到75%,返投倍數超過8倍,帶動固定資產投資超過50億元。
顯然,煤炭周期之外,榆林站在了關鍵窗口期。
這些企業、人才是否安心發展,最終轉化為榆林向“新”的生產力,教育、醫療等軟實力至關重要,亦關乎榆林能否握住城市轉型主動權。
封面圖片來源:榆林日報(陶明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